语文涉及面广,千头万绪,往往使人不知所措,因而好多人把语文课比作“橡皮”课,学不学差不多,教不教一个样。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其中的“导”是指主导,“机”是指契机。教师好比导游,学生好比游客,要想做一名出色的导游,就应将游客引到风景绝佳处,使游客尽兴,要达到这一效果,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不同的“导游”模式。同理,语言世界缤纷灿烂,文字长河深邃辉煌,文学海洋波澜壮阔,到底从何处入手才能使学生省时、省力地潜入知识海洋尽情遨游呢?教师可以从“导兴、导读、导疑、导写”入手寻找最佳“入海口”。

一、导兴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了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所以说导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导兴呢? 一是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二是每学期伊始的第一课;三是写作的第一课;四是新单元的第一课;五是每篇课文的第一段;六是每节课的第一句话;等等。人们还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语文教师更应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吸引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如笔者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是这样导兴的:一次项羽碰到一位农民拿一把大斧子要砍门前一棵高大的桂树。项羽问这位农民为什么要砍这棵桂树,农民说门前有树困住了人,不吉利,项羽觉得砍掉树太可惜了,就急中生智地说,若砍掉这棵树,你们家就只剩下人了,这不就成“囚”了。农民听了项羽的话放下了大斧子。学生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笔者紧接着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善谏者,学学他的说话艺术。”学生齐声回答:“好!”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导读

“游客”兴致来了后,那如何让其“游兴”保持下去呢?笔者认为,导读是导兴的保证;是教者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的前提;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那如何导读呢?一是设置情境,配音朗读;二是教师示范朗读;三是学生自读;四是分角色朗读;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内容;领略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如笔者教《济南的冬天》时是这样说的,北方冬天气候干燥,天寒地冻,可老舍把济南的冬天比成一位慈善的母亲,一位妙龄少女,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真是这样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三、导疑

第斯多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要求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引导方法来组织学生解疑,一般比较容易的问题由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有的问题还需要大家讨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加以点拨,从而大大地激活学生思维。如笔者讲《背影》时,紧紧抓住“父为子买橘子”让学生明白父爱的深沉。

四、导写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吸收、积累、表达的过程。吸收积累是为表达服务的,而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运用语文知识并形成语文能力。导写的契机是:一是升华求新。将学生作文中的字、词、句中的问题适时地引入阅读教学过程,及时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给予启迪;二是迁移求新。将课文内容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思想观点;三是求异创新。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丰富学生想象力,使学生的写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有一次,笔者在教学生写《记一次家务劳动》的作文时,想到班里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做过一些家务,教学中就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在做家务时,你们的感觉怎样?想到了什么?你们又学到了什么?你们为什么要做家务?父母的反应怎样?等等。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家务体验,再回忆阅读过的例文,写出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作文。通过这样的指导,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一个良好的写作状态。

总之,要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像导游带领游客通过观赏美景而放松身心获得欢乐一样,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作者单位   安康市汉滨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