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多彩的。我常常会从这多彩生活中的一些事联想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随意摘取三则写下来,算是一次自省。

魔术师的教训——让“双想”成为习惯

很久之前,我看到一部电视剧,大概剧情是:两位魔术师作为搭档演出,效果一直不错,也深受观众喜爱。但有一次,其中的一位因演出前准备不足,没有认真查看道具,导致演出时道具刺死了藏在箱子里的搭档,演出惨败,魔术师因此悔恨终生。

这位魔术师犯的错是致命的。与之相比,作为教师,一些错误虽不至于要人命,但因为面对的是众多学生,自己的一点儿小失误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对于自己则是会留下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教师对这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自然地,“双想”便应该成为教师经常性的、必需的工作。所谓“双想”,即回想和预想。回想就是要多多回想过去自己出现过哪些问题或萌发过哪些苗头;预想就是要仔细分析教学环境、学生情况等各种因素,对过程和结果有自己的大致预判。“双想”的总目标是要避免一切可能产生的问题,将事情做到最好。笔者曾经和一位名师交流,得知他在已经有了足够长教龄所累积的经验后,还是不敢给自己放松要求。午休时,一定要准备两个闹铃,防止其中一个万一失灵;每学期开课前,一定要亲自去看一下教室的设备是否准备到位,所需软件是否安装并正常运行等。“双想”多一点儿,遗憾便会少一些。这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向厨师学习——始终为学生着想

笔者刚入职不到两周,便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选派到洛南农村工作近半年。同去的老黄曾经做过厨师,有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的饭菜就由老黄一人负责解决。老黄经常讲,如果客人吃光了厨师做的菜,那是对自己的十分肯定,兴致也会提高;反之,则会失落,便要反思。因此,如果哪个菜我们没吃光,他总是要听听大家的意见,了解原因,以便下次做得更好。他还经常告诉我们,厨师做菜,要讲究色、香、味俱全。比如颜色,夏天大抵要清爽一些,能让人在闷热中找到一丝凉意;冬天则要颜色深些,给人以暖暖的感觉。再如形状,如果主菜切条状,配菜最好也切成条状;考虑到客人的吃相,最好先把西红柿的皮去掉,等等。这半年,工作条件艰苦,但与老黄在一起,平添了几分快乐。

这快乐源于我在老黄身上体会到的厨师精神,那是一种始终为别人着想、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在入职后需要的,即作为教师,应始终充分为学生着想。我感觉近些年自己的经常性反思与探索,似乎总受这种厨师精神的指引。

双语教学是个令很多初次接触它的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主要源于学生的不自信。我曾尝试和未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一起翻译一段内容,并没有什么大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以及一些词汇在专业课程当中的特殊意义。为此,我把各章词汇单独列出来,供学生课前预习,并在授课过程中特别强调这些词。

课程和专业结合紧密,学生才能带着劲头去学。当有的同学问,咱这专业学网络课程有什么用呢?空洞的说教就很难说服学生了。我便设计了一些实验,用来模拟工业现场的数据检测与远程访问。学生兴趣之高出乎我的意料。除了不断更新与充实课程内容外,我总是不自觉地给不同季节所授课的PPT换上不同颜色的背景。因为我期望每一张年轻的脸上都能神采奕奕。

自己所做的任何努力,只要能解决学生的一丁点儿困惑,我都会为之兴奋不已。

再之后,我还看到过一些富有哲理的厨师格言,比如:学厨先学德,做菜先做人;物无定味,烹无定法,适口者珍;没有做不好的菜,只有没有做好的菜。这些格言对厨师精神是很好的补充,我当继续学习,将之“揉”进为学生着想、解决学生实际困惑的教学创新之中!

爸爸的感悟——站在学生的角度

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实际上,我当爸爸后的感悟远不止这一点儿。在教学当中,我也因当了爸爸而对于怎样对待学生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来源于和孩子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和孩子一起看电脑上的照片。我怀里抱着他,一边点击屏幕,一边评论这张如何好、那张如何好。可过了一会儿,却发现孩子很茫然。我的直接反应是不解,甚至有些愠怒。低下头来看孩子的表情时,正好处于和孩子同样的高度。这才发现在他的高度,由于电脑屏幕有一定的倾斜,导致他根本看不到图片原本的色彩。我终于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把自己放到和孩子一样的高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由于阅历的不同,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学生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对于《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那种食堂打饭、雨中吃饭的情景,恐怕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产生共鸣。于是,和学生有效互动,并由学生的反馈调整我们讲解时速度的快慢、内容的详略等变得极为重要。笔者有幸聆听过国家级教学名师陈国良院士的讲座,70多岁高龄的他仍然台上台下、满怀激情地与听众互动。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其功力可见一斑。陈老说:“我喜欢教学,也喜欢在科研领域遨游,这是一种快乐。”这句话蕴含着多少我们看不到的辛苦呢?

科技发展之迅速,使得我们时常感慨,世界能否停下脚步等一下我们!当各种新媒体、新技术不断走进我们的视线时,自己的无动于衷实际上是在阻断与学生的有效交流。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学习,主动使用这些新科技,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创新,或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才能真正做到高效教学,打造育人质量生长点。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