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实施加法的三个尝试
作者:行璐
发布时间:2024-03-17 16:19:04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去年五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意见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科学教育教师规模持续扩大、素质和能力明显增强,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意见的出台,无疑为广大基层教学教育工作者注入了强心剂,让一门薄弱学科的发展得到了各界的关注。
笔者结合在学校的实践工作经验,结合构建独具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全员、全过程、全评价扎实推进实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兴趣。谈一谈校园科学教育加法的三个尝试。
一、“科学+”开启科普教育新模式
以《2022版新课程标准》为指南,在高质量实施国家科学课程的前提下,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科创中心(科学教研组单设),促进科学教师专职专业化发展,各项评优评先为科学教师提供平台。科学教师全部参与到省市级的工作室或者工作坊中,目前完成科学学科的省级课题4个,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有规划、有成效,为学生的科普教育扎实推进提供了师资保障。
我们将“月挑战赛、春科技节、秋科普日”作为科普教育活动的主轴,每月以科学教材里的探究实验来固定开展科学挑战赛,创设情境形式新颖,且挑战有奖,可以有效夯实国家课程的实践积累;春季开展校园科技节,通过科创作品成果展、科技观影、科技体验、科学实验等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热情;秋季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围绕知识竞赛内容,让学生学科普、讲科普、用科普。随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我们还成立少年科学院,建立研究员到小院士的评选机制,提出“研究员要有实验开放麦”“研究员要有科技实践”、“小院士要与科学家对话“小院士要做课题研究”等具体要求,并将研究员-小院士的进阶成长成为学生们的成长目标之一,让科学梦与中国梦相互交融,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科技+”跨学科融合发展学生科学创意
为解放学生们的创造力,让科技教育走出书本。学校充分发挥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相继开设了机器人、智能制造、编程、3D打印、航模、海模、宇宙探秘、有趣的化学、奇妙的地理、濒危植物保护等课程作为科技教育的实施途径,融入stem教育理念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学生科技类获奖人数占总人数比例2018年的0.4%逐年上升到15%,参与科技类竞赛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新课标实施以来,以大概念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发起全校教师力量,原创设计并实践的跨学科系列课程《李白的春天》、《与杜甫同行》、《重阳密盒》,做到全员参与,全校覆盖,科技课程资源占比达到三分之一。依托省级课题设计实施的《我眼中的西安古城墙》、《创意瓦楞纸》、《陕西羽叶报春》主题系列课程成为学生科技创意的源泉。学生的众多科技创新的作品有了真实的场景和情境,使得作品的文化属性具有了创意的表达。
三、“互联网+”帮助学生联通科学世界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校园科学教育还要积极探索以“互联网+”联通科学世界新模式。将学生知识学习和真实世界联通,依托互联网平台“观物教育工作坊”或其他新媒体形式开展泛在式科学学习,先后发布观物见趣家庭小实验课程60余节,观物见趣科普知识分享90余节,学生浏览人次累计超万余次。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真实场景为背景,由学生自行开发系列校园内实施的小程序,比如:垃圾分类小程序,将分类知识进行了趣味宣传。诗词吟诵抽签程序,助力学生的程序思维培养形成。不遗余力在全校上下发现科技创新与网络互联互通的真实实践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将孩子们培养成: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我们将继续探寻新途径,让科学教育的加法真正能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每个孩子参与到科学活动的体验感悟中来,爱上科学思考,点亮为国争光的科技之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