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无论是老师、家长,甚至学生都关注到了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大家热议这一剂猛药来势太凶却也感叹正当其时,这背后都有对教育的思考、对各自角色在教育过程中的思考。学校和教师也是如此,我们教育的本位究竟是什么?

《打造“三个课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文提出的“三个课堂”的界定和实施路径,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教育必须要回归和遵循教育规律、青少年成长规律的道路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因材施教,静心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态,潜心研究不同学段教育新内涵。我们需要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来保证“第一课堂”的高质量实施,我们需要科学的课程体系架构支撑“第二课堂”的特色化持续推进,我们更需要全方面育人的视角设计“第三课堂”的整合式育人和实践性育人的目的。

“双减”让学校和教师开始担负教师角色新的历史使命,“三个课堂”给出了学校教育如何扎实落实“双减”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所以,我们要从“三个课堂”的需要来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深度,有了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三个课堂”才能落地有声,才能收获我们期待的掌声、赞扬声和喝彩声。

让课堂学习融入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是课堂改革的重要目的,我们的教学就是服务于儿童的现在和未来,而且是最富有责任心地服务于儿童的成长。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让课堂学习融入儿童的生活,才能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相呼应。教学的起始和目标非常重要:一个素材、一个片段、一个导语都应该让学习起源于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是学习的开始;让学习的目的回归到儿童对生活的探索,启发学生的迁移应用是学习的目标。它的内容有两个含义:第一学习应该源于儿童生活,教师要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已有认知建构问题情景,让学习的问题是真正来源于儿童生活的真实问题,即有价值的困境。第二经历学习的好奇、探索、应用与思考之后,教师要把知识引导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学以致用,在儿童的生活中延续和深化,这样的课堂才是回归教育本位的生动课堂。

让教师创新融通学习的深度。一所学校创新的核心内核是“一群优秀的教师”。新时代“课堂革命”需要的是能创新教学方式的教师,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以学定教”的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真实课堂实践。我们的创新课堂是让学生学得有质量,有质量就是学得轻松且有深度。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是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目的,所以了解儿童、了解学习科学、脑科学是新时代创新型教师的必修课,这些理论助推我们的创新是有价值且方向正确,因此围绕“创新化、个性化、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创新教学方式一定要能融通学习者学习的深度,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过程。

让技术支撑融合教学的难题。“课堂革命”搭乘信息技术的高速列车,将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作为“课堂革命”的重要契机和现实途径。现在的教育已经不是硬件的简单支撑了,难题是信息技术推进多年来,硬件设备仍然未能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硬件设备的使用没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比如多媒体的使用停留在展示和屏幕的使用,那无疑只是立体的素材呈现而已。智慧黑板必须拓展其交互式功能,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地增强交互式和体验感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复述、解释其所学知识的机会,增加个体建构知识的契机。让有质量的微课变成有效的互联网学习资源,利用公众号、云平台、电子书包等形式实现“泛在学习”。正如朱永新所说:“学习是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的自发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这种学习形态已经在向我们走来,所以拥抱的姿态是教育者必须选择的姿态。

让教育回归本位,三个课堂呼唤有深度学习的课堂,让学生在校园里健康而有质量的学习成长。作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更好、更有质量的教育,为了学生的成长和能力去教学,为了国家的未来建设去育人,“三个课堂”的实施,老师们必须开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而必备的教学能力了!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