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7161346435-14-5113a.png

纵观我们的课堂40分钟,每个环节都基本上围绕着老师的提问展开的。问题的提出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并不能从课程标准或者教科书中直接获得。好问题来源于教师和学生,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话题、任务、素材、资料、PPT信息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好问题”的材料来源。问题是,我们怎么用好这些材料,提出一个有价值、有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呢?

问题的提出是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前提的,所以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产生某一个内容下的核心问题,以提升学生的精准认知。注意,这里是精准认知,我们必须要从学生的思维深度去挖掘,从思维的宽度去把控。Erik M.Francis提出问题要能实现以下目标: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深化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兴趣和潜能;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学习的深度。(引自《好老师,会提问》)可见,一个好问题的提出是需要深思熟虑的,绝非随意而问的。

SMART原则给出一个好问题的标准。虽然SMART原则引自于目标管理学,但是在制定问题目标的时候,是同样受用。比如:一个问题指向要具体才能有针对性。

一年级语文《我多想去看看》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笼统的)

读了课题,你能提出哪一类的问题?(具体的)

二年级科学《形状改变了》:

用力之后,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模糊的)

用力之后对比用力之前,形状的变化可以用什么来表述?(可度量的、有时间的)

三年级语文《掌声》:

你想把掌声送给谁?(浅层的)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人带给我们感动和力量,你的掌声愿意为谁想起?为什么?(可达到的、相关联的)

20240317161351308-93-ff049.jpg

5W1H六何原则给出问一个好问题的方式。5W+1H:是对选定的主题,要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在我们进行一个材料的分析时,这六个方面提供给我们设置问题的角度,特别要关注的是WHY和HOW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理解和分析的环节中,WHY可以引起学生链接知识。比如:为什么能起作用?为什么有关联?原因是什么?在引发学生创造性思考中,HOW可以来促进自主性的思维训练,比如:你怎样做?我们如何去看待?你如何去设计和组织?

20240317161351346-91-69b0d.jpg

提升学生的认知和课堂的问答实效,这两个原则可以给予帮助,老师们在备课时,可以从列出所有的问题开始进行对照:将问题用红笔画出,用SMART原则来检视问题的设置是否聚焦,用六何原则来审视引发学生深入高阶思考的WHY和HOW的出现比例。并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问题修改,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反思,期待你有新的收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即将赛教的老师们助力!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