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第十一个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分享活动走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围绕“守护中央水塔 科技赋能秦保”主题,活动通过分享秦岭保护发展成果,动员倡导高校学子参与秦岭保护活动,筑牢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屏障。

“为什么说秦岭是‘中国脊梁,生态屏障’?”“如何利用‘西电一号’卫星、无人机航拍、地面摄像机、实现对秦岭周边生态环境进行采集分析?”“遥感技术在秦岭生态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如何将卫星遥感、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优势应用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团队的管理上?”“大家更愿意参与什么样的环保活动?”活动现场,四位分享员从地理位置、生态功能、水源涵养等方面,深度解读了“秦岭是我国中央水塔”的深远意义,通过对秦岭自然资源保护、灾害应急、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大量实践调研情况介绍,为秦岭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客观、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我们利用多源遥感图像,建立的空地全智能协同模型,通过对重要信息的高效挖掘,实现了对秦岭森林覆盖变化的长时间序列监测和多尺度分析,观测结果可为生态修复和秦岭林业保护提供客观的、可靠的数据和技术支撑。”活动现场,分享员宋怡佳用短视频展示了陕西省2000年至2020年间土地覆盖变化,让大家清晰直观地看到了陕西省土地类型的巨大变化以及遥感技术为秦岭保护提供的科技保障。

分享会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结合一线专家提出的问题,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一线,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搭建秦岭全域数字化保护一体化综合平台,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陕西省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样本’。”

“希望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度合作,碰撞思想火花、提出真知灼见,以科技之力,共同保护秦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山一河,为秦岭生态保护发展贡献智慧力量。”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西安市在使用科技手段保护秦岭方面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先后建立了“1+6+N”综合监管平台,融合了“五乱治理、森林防火、水质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等场景,实现了由“可视化、静态化”向“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同时,1240名网格员已实现由“两腿”到“飞毛腿”,由“肉眼”到“千里眼”的跨越,西安“空天地网”全方位、全天候智慧控山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