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乍暖还寒时候”,我和同事来到了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界三省、襟陇带蜀的汉中市宁强县,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调研之旅。

新学期伊始,走进中小学校园,迎面而来的是师生们学习工作“加油干”的忙碌景象。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宁强县北关小学的多彩社团活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宁强县北关小学羌音合唱团的师生们正在训练

宁强县北关小学茶艺社团的学生在冲泡盖碗茶

“注意色调的调配,边缘处要做好自然地过渡……”国画社团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们描绘着春景;

“美丽的宁强四方宾朋来,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羌音合唱团”的学生们练习着悠扬婉转的歌曲;

“先温杯,再投茶,盖撩拨开两毫米处……”茶艺社团的学生们跟着指导老师的步骤冲泡着盖碗茶;

“大家注意运针的顺序,不要着急,先出再入……”羌绣社团里掺针绣的教学正进行着……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我们得以“大饱眼福”,在校长黄梅、副校长李晓凤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北关小学目前有68个社团,并且与学校的“润德”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了起来,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羌文化”系列社团。

宁强县北关小学羌绣社团的学生在练习掺针绣

来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了宁强县的历史文化,来到这里后,我们才深入了解到,宁强自夏商以来就是羌人生息地和多次迁徙的主要通道,历经千年时光,楚、蜀、陇、秦文化在这里交融互渗,留下了羌族刺绣等丰富的羌文化印记,成为体现民族文化融合演变的重要样本。

“2008年汶川地震后,宁强被列为‘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县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抢修羌文化遗产的工作。”黄梅说,“得益于这个契机,2012年我们学校被命名为‘羌文化普及教育示范基地’,承担着传承羌文化的重任,学校自行研发了羌舞、羌绣、茶艺、剪纸、木刻版画等13种民族课程,还形成了相关校本课程在全校推广。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羌文化及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大力促进了少年儿童对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我们一直在思考真正的陕南羌族是什么样子的,在极其有限的文献资料下,我们带队去偏远山区向老艺人请教,一点点记录、整理,最终编写成了读本……”在副校长张俊的讲述下,我们深入了解了该校发展羌文化社团的历程。在北关小学,传承与扬弃同时进行着,原本羌舞中祭祀的部分被改编成了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动作;粗犷的羌歌也改变了节拍,审美情趣更符合青少年;口口相传的古老羌语也与歌曲、舞剧相融合,焕发了新的生机。

宁强县北关小学木刻版画社团的学生在练习

“我已经学习了两年木刻版画,刻线之类的都很熟练了,我很喜欢在这里的时光。”“在茶艺社团我了解了茶的历史发展过程,学会了冲泡盖碗茶和罐罐茶。”“一节课我可以绣一朵花,齐针绣和掺针绣的方法我都已经掌握了……”提起在各类社团里的收获,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不只是学生,张俊说自己也在不断的教学中提升了对羌文化的认知,更进一步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每当看到孩子们练习原汁原味的羌族歌舞,我的心里都很满足。”

黄梅告诉我们,下一步,学校想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将社团打造得更精细化,创新表现形式,让羌文化更好地传承,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

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高寨子校区羌编社团的学生正在练习

宁强县南街小学东城校区泥塑社团的学生正在练习

据了解,在宁强,打造羌文化社团、传承羌文化已经不单单是北关小学的特色,其他学校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羌族文化——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高寨子校区组建羌编、羌绣社团便是其中的一个举措。校长白元军介绍道:羌编、羌绣社团的开设,让学生们可以与非遗文化近距离接触,亲身体验非遗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领略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智力的提高。而宁强县南街小学东城校区也在这场文化传承中积极参与,成立了羌编社团,让孩子们了解和学习相关手工艺,传承和发扬羌族优秀文化……

如今,在宁强校园里,古老的羌文化正如一股清新的春风,为校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校园里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仿佛每一寸土地都在述说着羌族悠久的历史。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