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个体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力、对是非的判断力,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4~5岁中班的幼儿来说,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能够帮助其减少对父母的依附,促进他们独立个性的快速养成。因此,出于对中班幼儿个性化需求以及成长环境等因素考虑,教师将儿童绘本引入日常教学,利用绘本丰富多彩的图片元素、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说理性语言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育人氛围,从实践结论可以看出,儿童绘本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尤为明显。

一、借助儿童绘本,培养独立个性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父母、亲人、老师的依附感较为强烈,有些幼儿对幼儿园生活存在一种畏惧感与疏远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离开父母,幼儿好像失去了主心骨,在幼儿园生活与学习期间常常哭闹不止,久而久之,幼儿的性格逐渐变得暴躁易怒。第二,在与幼儿园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度的占有欲,尤其对自己喜爱和中意的玩具或者物品常常据为己有,从不与人分享。第三,幼儿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来不自己动手,甚至在就餐时,也需要教师或者保育人员喂到嘴边,慢慢地,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退化。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部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自主独立能力严重缺失,如果不及时予以纠正,将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个性,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正能量的绘本故事,让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逐步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以《鸭子骑车记》这一绘本为例,该绘本主要讲述了农场里的一只小鸭子做了一个疯狂的举动,骑上了农场里的自行车,而且在小鸭子的带动下,农场里的马、牛、羊、鸡、狗、老鼠等动物纷纷体验了骑车的刺激。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旁通过语言表述或者肢体动作,引导幼儿对绘本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和理解。比如:小鸭子骑车经过母牛身边时,母牛心里在想什么?在经过绵羊身边时,绵羊是怎么嘱咐小鸭子的?在经过小狗身边时,小狗是什么态度?最后,为什么其他小动物都效仿小鸭子,骑上了自行车?这时,幼儿可以跟随教师的提示与引导,对小鸭子骑车这一疯狂的举动进行分析和理解。由于绘本当中选取的图片活灵活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因此能够快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脑海当中能够闪现出小鸭子骑自行车的真实场景,继而过渡到农场里所有小动物骑自行车的热闹场面。当全部内容阅读完毕,教师应选择幼儿代表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有的幼儿说:“小鸭子胆子真大,明明是大人做的事,它竟然自己完成。”还有的幼儿说:“我也要向小鸭子学习,因为农场里的小动物都在向小鸭子学习。”从大家表述的观点可以看出,幼儿不仅对绘本内容产生了初步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对小鸭子这种独立的个性与敢于冒险的精神也持有一种认同态度。由此可见,利用儿童绘本对幼儿独立个性的培养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幼儿独立个性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幼儿的心理特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最初,幼儿往往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对自己是否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件事也存在不确定性,当幼儿开始慢慢接触一些平时从未接触过的生活技能以后,幼儿的抗拒心理逐渐消逝,于是开始一步步去接近、去体验,最后,这种自主体验的行为也逐渐升华成为一种荣耀感与兴奋感。而绘本故事恰恰可以将复杂的生活常识转化为简单的图画和易于理解的文字,幼儿在阅读和体会绘本故事内容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将绘本中的一些简单道理提取出来,进而通过效仿和学习将绘本故事中的正确行为转化成为自己的实践行为,经过持续熏陶和不断的学习效仿,幼儿的独立个性与适应社会的本能逐步养成。基于对这一方面的考虑,教师应从丰富多样的绘本资源中为幼儿挑选易于理解的、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故事,并通过正向引导使幼儿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构建绘本情境,培养合作精神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幼儿园是一个小家庭,幼儿只有融入了小家庭的生活与学习氛围当中,才能适应社会这个大家庭。但是,对于4~5岁的中班幼儿来说,一部分孩子有不合群、不抱团的一面,这类孩子平时喜欢独处,几乎不与其他同伴说笑、做游戏,一旦遇到集体活动,他们常常躲在角落里,很难在活动中看到这部分孩子的身影。如果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当中始终保持这种状态,那么他们的性格也将慢慢变得孤僻,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个人成长都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帮助幼儿建立一种团队合作意识,使孩子能够融入幼儿园这个小家庭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分享绘本故事的方法,选取与团队合作相关的绘本,然后选择幼儿代表将故事情节演绎出来,这种方法对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将大有裨益。首先,绘本故事内容精炼易于理解,加之图文并茂的搭配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当幼儿进入绘本故事所展现出来的真实情境后,能够直接受到熏陶与感染,进而引发幼儿的思考与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绘本故事所释放的某种情怀、某种思想、某种精神、某种品质也将深深植根于幼儿的心里。其次,幼儿利用表演的形式将绘本故事情节表现出来,实际上也是自主执行力的发挥和体现,当幼儿与绘本故事中的角色融为一体后,幼儿也将受到启发和激励,这时绘本中所隐藏的精神品质,也将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幼儿身上。

以《三个小伙伴》这一绘本故事为例,该绘本主要讲述了野猪、袋鼠、小象这三个好朋友去栽树,但是,来到山坡上以后,三个小伙伴发现没有带锄头、铁锹、箩筐和水桶,正当其陷入苦恼时,野猪用獠牙挖了一个树坑,袋鼠用自己的大口袋运送肥料,小象用自己的长鼻子吸满了水来浇灌小树。最后,三个小伙伴开心地围着小树又唱又跳。这一绘本讲述的故事内容简单易于理解,而且也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描述得鞭辟入里,无论从语言文字组织或者生动的图画内容,都满足了中班幼儿的阅读需求。当幼儿对故事内容有所了解以后,教师可以在幼儿中间选择三名代表,将故事情节完整表现出来。比如,三名幼儿分别扮演野猪、袋鼠、小象的角色,然后,在保持原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模拟一个真实的“三个小伙伴栽树”的场景,在表演过程中,每个幼儿都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并相互配合完成栽树任务。如果没有野猪,便不会有树坑;如果没有袋鼠,小树将得不到肥料的滋养;如果没有小象,小树生长所需的水分将无法供给。因此,幼儿通过真实情境的演绎,能够感受到只有借助于团队合作的力量,才能收获成功的种子。

通过这种教育启迪的方式,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育人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幼儿的感官、肢体行为、大脑思维都将得到开发和锻炼。由此可见,利用绘本故事创设真实情境的方法,在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方面体现出三大优势:第一,肢体行为与大脑意识的深度融合。即幼儿在表演过程中,肢体行为将受到大脑意识的支配,大脑意识所反馈的信息是绘本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以及每一个角色所表现出来的肢体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一名幼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潜意识去模仿绘本故事中的场景,这就使幼儿肢体行为与大脑意识完美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幼儿才能真正受到教育、受到启发。第二,将思想理论转化成为实践动力。4~5岁的幼儿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概念还处于模糊认知状态,但是,将绘本故事转变为真实的场景,实际上就是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过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首先对绘本故事的内容产生了深刻印象,然后,将脑海中存储的绘本信息逐步转化为自主支配的语言、动作,经过转化以后的肢体行为语言将与绘本故事所演绎和诠释的道理相吻合。即绘本角色的一举一动,也将成为幼儿学习效仿的对象,比如“三个小伙伴”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了栽树任务,幼儿也同样会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将故事内容直观展示出来。第三,环境适应能力逐步增强。通过这种方法,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将从模糊认知状态逐步向清晰的认知状态转变,这时,幼儿的言行举止也开始发生转变,在幼儿园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幼儿更乐于投入到集体氛围中,进而与小伙伴一起学知识、一起做游戏、一起唱歌谣,慢慢的,一些性格孤僻的孩子也变得阳光了。

三、依托绘本资源,增强分享意识

现在孩子多半都属于家里的独生子女,以至于很多家长都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每天六个大人轮流陪伴、轮流服务,使这一年龄的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毛病。并且,许多孩子的性格也变得自私与自我,将自己的世界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久而久之,幼儿的身心发育也出现畸态,这对幼儿的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将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尤其在与幼儿园小朋友相处过程中,这些孩子的“自我性”尤为明显,甚至在他们心里几乎没有“分享”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儿童绘本的正向引导作用,选择一些与分享意识的培养相关联的绘本故事,然后参照故事内容,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引导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培养和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幼儿在社会生活当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群,如果在与人相处或者交往时依然特立独行,依然我行我素,幼儿所生活和接触的环境也必将发生质的转变。比如,在幼儿园的每日生活中,幼儿接触最为频繁的人是教师和小伙伴,如果幼儿不懂得分享,只懂得索取,不懂得感恩,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渐渐的,教师对幼儿的印象会大打折扣,而其他同伴也将慢慢远离,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变得形单影只,甚至会被身处的大环境所淘汰和抛弃。因此,针对4~5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由于儿童绘本多种多样,并且种类齐全,有育人类绘本、启智类绘本、幽默类绘本、说理类绘本等,因此,教师在选择绘本时,应将关注点放在绘本的“适用性”上,即绘本的故事内容应当与分享意识的培养息息相关,当确定绘本类别与具体内容以后,教师可以给幼儿预留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当幼儿了解和掌握了绘本的故事梗概以后,可以借助于一些启发性问题来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使其真正在阅读绘本过程中受益。以《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这一绘本为例,该绘本讲述的是大灰狼乌鲁的好朋友“哇呜、咕鲁鲁、贝罗”与乌鲁一起分享“咖喱蘑菇、苹果派、油炸饼”的故事。首先,教师应给幼儿预留5~10分钟的自主阅读时间,让幼儿自主学习和了解故事梗概。然后,结合故事内容向幼儿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当大灰狼乌鲁遇见森林里熟睡的小猪以后,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当乌鲁的好朋友哇呜、咕鲁鲁、贝罗与乌鲁分享美食时,乌鲁为什么忘记了小猪的事?最后,当乌鲁回到家以后,为什么还是把小猪的事抛在脑后?”这些问题提出以后,幼儿的脑海中立刻闪现出发生在大灰狼乌鲁身上的一系列故事,当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利用一个总结性问题给幼儿提供讨论机会。如:“通过这个小故事,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这时,幼儿经过思考和讨论后,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有的幼儿说:“大灰狼乌鲁的朋友不自私,能把好吃的分享给乌鲁。”还有的幼儿说:“大家分享给乌鲁的食物足够它饱餐一顿,所以乌鲁也不会去吃小猪了。”在这种畅所欲言的热烈气氛中,幼儿对分享行为的理解也将变得更加明确和透彻。

基于儿童绘本采取的“问答式”育人方法,幼儿能够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每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幼儿将直接联想到绘本故事的每一处细节,这就使幼儿对绘本故事情节以及传递出来的某种情感、某个道理印象深刻。而对于教师来说,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问题设置简单化。在设置问题之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切忌设置一些难于理解,或者与绘本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第二,问题语言简练易懂。即提出的问题应当简单明了,确保幼儿在聆听问题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迷茫的感觉,尤其在语言运用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兼顾幼儿的理解能力,做到用词恰当,弱化长句的使用,使幼儿能够听得清、听得懂。第三,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即设置的问题应具有激发幼儿分享意识的作用,问题的文字描述能够体现出分享行为的字眼,这样一来,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就可以直接将关注点转移到绘本故事的分享行为上,这时,将直接触动幼儿的潜意识,进而对他们分享行为的认知力大幅提升。因此,分享意识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充分发挥儿童绘本的实际应用价值与正向促进作用,为分享意识的快速养成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对儿童绘本育人作用的分析发现,儿童绘本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发挥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在针对4~5岁的中班幼儿,这一积极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思路,不断开发儿童绘本资源,一方面结合绘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幼儿创设轻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幼儿能够快速接受和理解绘本中的育人道理。另一方面,通过对绘本资源的挖掘,对每个绘本故事进行整合,以提炼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理论,并付诸实践,进而为幼儿的健康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