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与评价机制研究》(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2021B304)阶段性研究成果。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这些方面的核心素养既具有各自的独特内涵,也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教师只有展开综合性的语文教育活动,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群文阅读中,学生能够接触篇幅较长的文本,立足于文本的主题、内容、文化常识、语言特色、思想情感等要素展开综合学习活动,进行生动的体验、深入的探索、深刻的思考,从而有机融合各项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习效果。本文就具体谈一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基于特定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双减”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各项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明显的、各自的特性。在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依托篇幅较长的文本,让学生展开专题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在群文阅读中培养语言构建运用能力

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学生能够主动积累相应的词汇和句子,并对词汇的含义形成具体理解,进而充实语言修养;二是指学生能够积极运用相应的词汇和句子展开写作,表现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在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等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积累中充实语言修养。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在描写相应的自然景象时,各篇文本都运用了哪些词汇?这些词会有怎样的作用呢?”学生可以此为主题,分别阅读各篇文本。在阅读《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等文段时,学生能够发现作者使用了“清”“静”“慢”“润”等单字来对北平和江南的秋季景象下定义,从宏观的角度体现出了这些地区秋季的整体风景特点,对北平和江南的秋季风景进行明显对比。在阅读《荷塘月色》时,学生勾画出“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等句子,我们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来描写荷塘的风景,利用这些叠词表现出了荷塘的宁静和优美。而在阅读《我与地坛》时,学生勾画出“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等句子,我们发现作者使用了“落寞”“苍凉”“苍黑”等具有消极意义的词汇描写地坛的景象,衬托出了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运用中提高语言修养。比如,引导学生仿照各篇文本的风格,运用相关的词汇描写其他风景。对此,一些学生可以使用《故都的秋》中的词汇,写出“河水是清的,树林是静的,这让我可以无忧无虑地散步”等,体会这些词汇对营造环境的重要作用。一些学生可以使用《荷塘月色》中的词汇,写出“走上曲曲折折的小路,各种树木远远近近地生长着,隐藏在高高低低的山间”等,体会这些词汇所营造的立体空间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多篇文本中的词汇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具体的运用,有效强化了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

(二)在群文阅读中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总结归纳、类比分析、想象体验等方式进行群文阅读,以培养学生多样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以《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阅读文本,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些文本普遍篇幅较长,各部分内容有着较大的转折。因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猜想验证。如让学生只阅读文本的部分段落,然后引导他们思考:“祥林嫂最终的结局会怎样?接下来可能会描写林冲的什么事情呢?别里科夫的生活方式,最终会发生改变吗?”学生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合理猜想。一些学生能够认识到《祝福》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自私,而祥林嫂生活艰苦,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因此课文的下一部分会描写祥林嫂受到人们冷漠对待的故事;一些学生能够认识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前一部分内容主要描写陆虞候等人谋害林冲的准备活动,因此后一部分内容会描写林冲对这些人物的抗争活动;一些学生能够认识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前一部分内容主要描写了别里科夫各种保守、压抑的生活方式,因此后一部分内容还会具体描写别里科夫的其他生活方式。由此,学生能够通过部分新的阅读有效培养验证能力,借助对作品主题的初步感受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这些文本都是小说,有着完整的情节。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各篇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能够将《祝福》总结为“祥林嫂艰苦生活、失去孩子、遭受冷漠对待、孤独死去”等,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总结为“林冲委曲求全、察觉危险、奋起抗争”等。而在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学生能够发现作品缺少过于激烈的人物冲突,因此可以罗列主人公的各种保守、压抑的生活行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总结的内容比较这些文本在情节设置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想象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等人物参与劳动、在草料场中生活、日常居住与出行等生活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展开群文阅读活动,深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在群文阅读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想象的方式发现美、感受美。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活动表现美与创造美,让学生从立体的视角挖掘各篇文本的艺术特色,充分提高他们的美学修养。

例如,在以《归园田居》《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等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想象的方式发现美与感受美。比如,我们与学生交流:“这些古诗词描写了非常丰富的场景,大家能够从中获得怎样的美感呢?”对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品位与爱好进行自主想象。在阅读《归园田居》时,学生通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想象到“鸟儿在森林中自由飞翔,鱼儿在大海中自由跳跃”等场景,体会诗句塑造的强烈空间感,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在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通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诗句,想象到“江面上波涛汹涌,巨浪翻滚,拍打着江边的巨石,发出震撼的响声”的壮阔景象,体会自然界的雄奇之美。在阅读《声声慢》时,学生通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叠词,联想到“秋季残花凋谢、寒风怒号”等景象,体会作品蕴含的孤寂之美。由此,学生能够感受不同的情景,对这些古诗词的美学特征进行具体认识,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方式感受美。比如,对于《归园田居》,学生可以发挥绘画能力,描绘出乡村中苍翠的大山、袅袅升起的炊烟、碧绿的田野,生动表现诗歌的意境。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可以使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诵读作品,表现长江壮美的风景和作者豁达的胸怀。对于《声声慢》,学生可以穿着古装,模仿作者李清照在房屋中孤影自怜、自怨自艾的神态,体会作品的情景交融之美。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不同文本中的美感进行生动的体会与多种形式的表现,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美的意识和积极表现美的习惯,充分增强了他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在群文阅读中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培育强烈的文化自信。因此,在群文阅读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主题进行深刻感悟,体会相应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料展开广泛的探究活动,对相应的文化主题进行深入理解。

例如,在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烛之武退秦师》这些群文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广泛的探究活动,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要素。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主题的共性展开感悟活动。比如,提示学生:“这些文本都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呢?”在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学生能够认识到孔子的弟子们都表达了个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治国平天下的看法;在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时,学生能够了解到孟子劝谏君王实行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建议;在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时,学生能够了解烛之武为自己的国家正国解救危难的故事。由此,学生体会到这些文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从而对爱国主义情怀有了深刻感悟。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文本的具体内容探究相应的传统文化。比如,对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学生能够认识到本文节选自《论语》,因此我们可以对《论语》进行具体阅读,了解孔子及其弟子对于学习、品格修养的重要论述,塑造相应的精神品质。对于《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孟子的生活年代和生平经历,并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体会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共性,感受儒家胸怀天下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可以阅读《史记》等历史典籍,了解齐桓公与晋文公的故事,理解孟子在议论时运用的事例,体会孟子的文风逻辑严谨、具有说服力的特点。而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学生可以探究其他像烛之武一样,为了国家勇于承担责任,无私奉献的历史人物。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让学生充分探究各篇文本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提高群文阅读的深度,充实学生的文化修养,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

二、基于综合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各项语文核心素养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结合运用,让学生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更为深入的培育。

(一)在交流讨论中展开群文阅读活动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对于各篇文本都有独特的个人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交流讨论的方式展开群文阅读,让学生在相应话题的探讨中深化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由的交流讨论活动。如教师让学生鉴赏这些作品的语言特色,这一活动主题主要对应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而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背诵这些诗歌中的重要诗句,充实语言积累,增强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其次,在阅读这些文本时,一些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奇幻的天姥山景色,重阳节时的山野景色以及秋季荻花开放的景色,体会这些作品的语言在描写景物上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既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又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运用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同样,一些学生可以发挥总结归纳能力,分别梳理李白梦游天目山的过程、杜甫登高的过程、白居易与琵琶女相识的过程,将作品改编为情景剧,从而一方面通过表演活动鉴赏作品语言的生动性,另一方面体会作品结构的明确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具体的角色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由此,学生能够通过这一活动,对各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综合运用。

(二)在生活实践中展开群文阅读活动

很多的语文文本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能够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现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各篇文本内容展开生活实践活动,在生活中进行文本语言的运用、艺术的鉴赏、内容的比较、思想的体会,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以《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等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让学生展开实践活动,综合培育语文核心素养。这些文本描写了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无私奉献、积极创造的故事。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各篇文本中的相关文段描写在生活中见到的劳动者的劳动场景,培育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另一方面根据生活中劳动者的劳动场景品味作品在描写人物的动作与神态时的独特风格,从而鉴赏各篇文本的艺术特色,在真实的情境中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同样,这些文本中都记录了劳动者劳动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可以仿照这些文本的写作思路,记录生活中各行各业优秀劳动者的劳动过程,通过设定写作结构、调整写作思路的方式,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优秀劳动者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要有深刻的感悟,并积极宣传劳动者的精神,参与广泛的劳动活动,从而展开自我劳动教育,进行深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生活实践为平台,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多种语文核心素养展开群文阅读活动,有效增强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性。

综上所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各项语文核心素养即具有各自的特性,也具有很强的交融性。在高中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展开特定的阅读活动,对相应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针对性的培育;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展开自由的阅读活动,让学生积极交流,广泛实践,对各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具体运用。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