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科目,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运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据。但在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较为困难,无法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容易出现知识理解片面的问题。为此,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指引,针对学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完成猜想、验证、计算和推理过程,实现由单一化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此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围绕数学概念、知识结构与应用案例进行学习,在提出问题和归纳解题方案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逻辑性思维,以此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数学是一门有广阔的创新与实践空间的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其主要目的。因此,教师要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效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其在体验数学乐趣与挑战同时,能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3.合理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积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其能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心想法,能够借助合作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二)有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其对学生是逻辑思维与联想归纳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要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等过程,逐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这种素养与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够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参与社会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且数学课程中隐含着许多未知内容。为此,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与创造能力,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探究机会,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毅力,使其能积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

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利用微课,创设多元教学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在学科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直观化、形象化的优势,有效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课程要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体验,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与灵敏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储备,在课前与课后灵活应用微课,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教师还要利用情境教学的优势,优化课堂导学方式,合理安排微课的内容,为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一课主要介绍了对称、平移和旋转等数学概念,要求学生要会判断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还要知道平移或旋转,并能准确概括图形的变化特征,在方格纸上设计数学图形。本节课中,学生直观理解图形运动过程,以及建立空间图形观念是难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示小船图和金鱼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尝试说一说它们的运动过程,并在小组内讨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异同点。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随机选择一位学生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和展示,对微课视频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借助微课直观地为学生演示平移、旋转等运动过程,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图形知识,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二)提问引导,打造深度学习课堂

笔者在总结以往数学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发现,只有科学协调课前、课中与导入等教学环节,才能创设有趣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变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究。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细节性的知识点,导致教学重难点缺乏背景知识的支撑,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限。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围绕教材内容设置层次性和递进性的教育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散思维,从更深层次探索数学的奥秘。此外,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数学学习中存在惰性问题,主动学习意识不足,教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时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法》一课主要介绍了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与实际应用方式,以及循环小数的概念,要求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两位数的算法,记忆简单的除法运算口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计算除数和被除数为0的算式时往往难以理解逻辑关系,容易得出错误结果。因此,教师应在此环节提出教学问题:“在900除以30的计算中为什么不能去掉0?”让学生联系商不变的运算定理进行解答,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会得出3和300等不同答案,让学生认真完成计算推导,以增强学生的逻辑计算能力,提高数学计算的准确率。

(三)举一反三,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会依据学习兴趣与能力基础呈现不同的特点。知识迁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是开展逻辑思考与推理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立足学情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引导学生对相关联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在知识迁移与应用中解决新的学习问题,强化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素养和基础提升为核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锻炼自身能力,凸显数学教学的实用价值。此外,教师还要积极落实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避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受到局限,培养其结构化、发散化的数学思维。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大数》一课主要介绍了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和表示方法、万以内数字的数位顺序和读写方式、“>”和“<”的数学含义,以及相邻两个数字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为学生分析不同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再梳理万以内数字的计数单位,让学生根据数字的逻辑顺序理解和记忆,随后延伸至亿以内数字的相关知识,并在大屏幕中展示教材中大数应用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从左至右填写数位顺序,将百以内数字的相关知识迁移至万以内。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中布置更多多位数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字之间的递增关系,以此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四)利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数学感知

在数学课程体系中,数感是学生对于数字大小、数量关系和运算结果的直观理解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及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过于注重理论教学或实践练习的错误思想,要积极创新教育理念,确保自身教学思想与教育改革接轨,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围绕课程内容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薄弱点为核心优化活动形式,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造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应科学设计实践活动的导入与成果展示环节,鼓励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解题思路,变知识巩固为自我展示。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测量》一课主要介绍了测量在解决生活问题方面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理解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要求学生会正确辨别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测量工具,要求学生测量课桌、文具盒和数学书的长度与宽度,以帮助学生对80厘米、20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建立直观认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随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卷尺测量家中冰箱的高度和床垫的长度,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知1米的长度。

(五)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知识既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践教学中,这是降低课程学习难度和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途径。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整合与提炼教材内容,将更多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知识应用场景引入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题中增强应用意识。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和谐高效的学习氛围中吸收数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支撑。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一课主要介绍了百分数的意义、概念、读写方法、应用方式、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点,以及利用百分数计算合格率与植树成活率等相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商场打折这一生活化问题,为学生介绍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促销现象,并围绕这一生活场景设计以下问题:“在一家有促销活动的服装店中,买两件衣服打六折,购买相同价格的两件衣服一共花费210元,则一件衣服的价格为多少钱?”这样就将抽象问题转化成了常见的生活问题,便于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随后,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延伸更多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分析,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

(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几何直观能力

数与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形”是指数学图形等几何初步知识,“数”是指数量关系与计算规则等内容。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由于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就成为了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只需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了解其特征及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受自身知识积累和认知发展的限制,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更多空间图形进行直观化、形象化呈现,以强化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要求学生会将组合图形拆分成简单的平面图形,能借助已有知识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理解转化思想在面积计算中的应用,并能灵活运用割补的面积计算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平面图形的不同拼接方法,让学生在观察组合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建立对几何知识的具象化感知。随后,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中展示带有窗口的教室门,给出相关数据,要求学生思考给30扇门刷漆一共需要多少涂料,让学生借助立体化展示深化图形认识,以促进学生几何思维的进阶发展。

(七)组织合作教学,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会加大学科知识学习的难度,从而影响个体学习效率的提升,容易导致学生素养发展片面性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情和课程要求等多种因素,准确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灵活应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数学思考与实践分析的角度,以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为基础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规律,设置层次化的教学任务,助力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与能力提升,积极为学生营造开放互动的数学学习氛围。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一课主要介绍了用字母表示数字的方法,要求学生能够用包含字母的关系式表示数量关系,用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熟练掌握其应用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鸡兔同笼等典型问题,利用大屏幕展示题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简化原题目:“笼中的鸡和兔共有35只,其中脚有94只,求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式,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列表法和假设法,在合作交流中高效解答数学问题。

(八)完善教学评价,提供学习建议指导

在学科教育体系中,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成果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直观反馈,是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依据。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成果展示、小组讨论和口头表达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方向与位置》一课主要介绍了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要求学生会用专业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会用数对准确描述物体在坐标轴中的位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评价学生对上下、左右等方位词的使用情况,要求学生将坐标图中的物体朝特定位置移动,评估其位置及方向等概念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本课知识制作迷宫地图,让学生在不同位置摆放相应的物品,并尝试根据图示说明找出口。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日志中记录自己的心得与困惑,以此提升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积极打造深度学习的高效课堂,增强学生感知整合数学信息与概念的能力,最大化地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多元化教学活动,依托问题引导、情境创设与科学评价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与想象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模型思想的建构,为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