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SGH22Y0116。


欣赏课是初中音乐教学里的主要课型。一节欣赏课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执教,取决于很多综合因素,如要考虑上课的内容、目标、学情,甚至环境条件等,而后做出详细的案头工作。所谓教无定法,就是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法不能一概而论,固化模式或用一个模式套用下去,课堂进度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一、课前备课

1.教学目标的设定

(1)教学大目标: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其音乐欣赏的范围。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能力,养成其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资源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他们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性的感受和见解。

(2)教学小目标:就一节课而言,通过作品的欣赏,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呢?教学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设置要明确具体。例如,有些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播放民族音乐,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这样的教学目标显得太过笼统,不能让学生有深刻印象。因此,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的详细具体,如课前让学生熟悉某个作品的典型节奏、乐句等,针对这个节奏或者乐句,我们该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反言之,本节课设定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手段是服务或解决某个教学目标的,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而不是相互脱节的。

2.学情的分层设定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有充分了解。如学校生源的组成情况、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甚至具体到每一个班学生的组成、音乐能力的差异,等等。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生的智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均高于小学生,这个阶段的音乐教学要过渡衔接好小学阶段,既要保持一定的感性、生动性,又要有一定的理性、深度和科学性,这个度的把握也应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制定的考虑因素之一。如若我们设定一个教学环节太难,太枯燥,太有专业性,那么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不配合,进而也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音乐学科的特点与本质

不遵循或者不考虑音乐本质而展开的教学,不能称之为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教师只有了解音乐的本质,才能充分掌握制定教学目标、内容的方法。

1.音乐的本质

(1)非概念性。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声音本身没有概念,和语言文字截然不同。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获得声音呢?首先我们要掌握听觉感知的方法,而不是视觉和思维。音乐素养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听觉是否敏锐、准确,是否具有较强的审美品质能力。音乐欣赏课的最终方向,就要以培养学生、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聆听音乐之美的能力。学生唱得好不好,音质好不好,节奏是否准确,这些除了要有教师加以引导和要求外,生活中家长也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别能力。

(2)流动性。常言道:“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聚的音乐。”但有些教师会说:“音乐不是有乐谱和记谱方式吗?”乐谱是固话的形态,只是一种音乐的记录形式,它无法全面地展现音乐的声响。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一段音乐已经听完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旋律之美?那些无形的、看不见的、把握不住的音乐特质,都是欣赏教学中的重墨之处,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当前需要重点探究的课题。

(3)时间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具有时空超越性的音乐与承载音乐的载体,都成为了我们回忆往昔时绕不开的物品符号。音乐是一个动态的、有着时间长度的艺术形式。比如,我们演唱一段主题旋律时,教学中涉及节奏和旋律,节奏与旋律是结合在一起去表现的,两者互相制约,且是在动态的情况下完成的。

2.音乐的学科性质

音乐学科性质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人文性:音乐作品中有不同的文化视角,它体现了不同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主张,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以及民族性格等。审美性:以美育人,让学生学会审美,逐步建立审美能力。在审美能力的培育中,首先应突出学科特点,紧紧围绕音乐进行教学,然后逐步达成学生的思想之美,德智体美劳全面之美等培育。如果反向顺序教学,先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那么就缺失了音乐学科的特点与重要性,音乐课就变成了语文课、政治课。实践性: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应紧紧围绕音乐的学科特点和音乐本质展开教学,教师依据学情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手段与教法,引导学生以音乐实践为主要形式进行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形成并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三、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有效性体现

围绕音乐要素,突出学科特点,展开音乐欣赏课教学,其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具备有效性,遵循音乐教学的规律,视学情进行分层教学,不可杂乱无章,不搞形式主义。

1.听——音乐之美

音乐的审美鉴赏应从学会聆听音乐入手。不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要遵循音乐的学习规律——聆听,并贯穿教学始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培养其良好的聆听习惯,课堂的音乐活动不论是唱、奏、表演、创编,这些都要在参与者的主动聆听下进行。在持续聆听下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是有主动学习意识的、也是有效的。在此规律下,能形成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生成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联想。日常教学的基本课型或教唱或欣赏或表演,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帮其建立良好的聆听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的聆听能力。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歌唱的声音好不好听,节奏准不准确,速度是否平稳,都依赖于聆听。好的聆听习惯,不但需要教师日常的敦促,还需要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学生在聆听下参与唱、奏、舞等实践活动,能取得积极而有效的学习效果。反观平时的音乐教学,会出现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非常高,但是唱起歌来五音不全,他们对基本的音准和节奏不能掌握,对音色缺乏判断与辨别,听不出也发不出美好的声音。这是因为学生不具备基本的音乐能力,更谈不上欣赏音乐之美,所以教师要重复性地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学习,让其领会音乐艺术的美。聆听的习惯、能力仅靠一节音乐课或几节音乐课是无法建立的,教师要长期反复,不断引导学生建立聆听音乐的意识。

2.动——音乐之实践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低龄段幼儿在听到音乐后,身体会呈现出一种本能的律动反应。很多孩子在音乐的伴随下,会随着节奏手舞足蹈、闻乐起舞摇摆身体,而这种音乐的参与并不是在大人的要求下或是长期规范训练下呈现的状态,这是一种原始本能的反应。这一现象说明体验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参与实践,从而获得自我的感受。所以,在设计音乐欣赏课教学时,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特点,注重实践过程,不断激发学生多元化的音乐实践。

如何避免课堂实践为了活动而活动,在众多方法中选择与设计出恰当、适度、合理的实践活动,已成为课前备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作品、分析学情等。例如,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由于心理、生理、个体差异等综合因素,初中生会出现不好意思、扭捏、羞涩等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要做有效、积极的示范(声乐示范、演奏示范、舞蹈示范等),声情并茂的示范会激励学生,影响学生,使其能积极大胆地参与模仿。在设计活动参与方式时,教师可通过趣味性、游戏性、生动性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模仿、创造、想象等,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去参与音乐,感受音乐。活动设计要从音乐的根本出发,围绕作品特点分层设计音乐实践活动,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步建立了音乐的基本技能,形成了音乐的基本要素(音高、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等鉴赏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使学生获得了对音乐作品的体验,有深刻的自我感受,进而生成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反之,如果学生不动、不参与,教师以说教替代实践,学生也只能止步于语言丰富的文学分析课,而非音乐课的多层面审美感受。

3.看——音乐之视觉

音乐只停留在听觉与实践的状态下还不够,音乐的视觉角度也不容忽视。例如,读谱、识谱、视唱就是要通过看,理性化地学习音乐。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旋律需要视读乐谱、旋律线的特点,也可以通过观察获取,节奏训练可以通过谱例来学习。再如,欣赏器乐作品时,演奏乐器的外形、大小、演奏方式,可以通过视听直观进行学习。视听不能被忽视,但也不能完全替代听觉。教学中会有这样一种现象: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部分教师会跳过聆听环节,直接选择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赏析,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关注点往往会被画面所分散,忽略了通过聆听去感受音乐的初衷。音乐演奏是在时间的流动下不间断地进行,音乐中力度音色的变化、旋律的起伏、情感细腻的表现、和声色彩的变化,都需要学生及时捕捉,这些鲜活的音乐特点构架起了“有血有肉”的音乐形象。所以,只听不看不充分,只看不听不深入。教师要牢牢把握音乐的聆听,遵循音乐学习的规律,通过“听觉+视觉”的方式开展音乐活动,使之教学更加有效合理。

4.感——音乐之体验

通过音乐聆听、音乐实践、音乐视听这三种教学方式,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体验和较为深刻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关注自身对音乐作品的感知、体验与联想,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甚至是独特的见解和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不断延伸。如听到舒缓的音乐为何心情舒畅?听到激昂的音乐,为何心跳加速?听到悲伤的音乐,为何心情暗淡?到底是音乐的什么特质,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从音乐的角度去获得体验与感受,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知——音乐之文化

通过前面音乐的递进学习,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可借助语言文字达成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分析和理解,甚至是对音乐作品、性质、风格、韵味和精神的领悟。从感性阶段提高到认知阶段的理性,学生会因为个体差异对音乐产生不同层次的理解,这都是因人而异的。在反复且大量聆听不同音乐作品的前提下,学生通过亲身的音乐实践,建立起音乐鉴赏能力,生成音乐体验与感受,达成文化理解,重复这个过程可以达到“以美育人”的境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他们进一步感知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觉而忽略听觉和实践,就会造成音乐课空洞空谈;反过来,只有感觉而没有一定的理性,就会让学生停留在感性的阶段,缺少对音乐作品文化韵味的学习和理性的探索。所以,音乐实践体验是必要的过程。在实践中,学生能感知和深化音乐内容,而后进行创造和再创造。教学手段的艺术性、科学性、娱乐性、知识性、审美性、感性、理性是对能力的一个全面考量,前提条件是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反复、重复,以循环的方式影响学生。从目的到手段,从整体到细节,从感性到理性,都必须层层递进、层层深入,落实在每节的音乐课中,从而达到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以说教代替学生聆听,以说教代替学生实践,以说教代替学生体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最后学生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没学会。教学方法不能脱离音乐本体,忽略音乐学科特点。

2.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课堂活动丰富多彩,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若活动与教学目标、重难点相脱节,那么开展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看似热闹实则空洞。

3.课堂表演、课堂示范很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个体差异予以关注。表演是为了起到示范作用,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教师的“独角戏”,忽略了重要的教学的对象——学生,那是不可取的,或者只考虑上课环节和流程是否进行完了,这样的课堂也是低效的。教学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掌握其学习状态、能力差异、学习效果等,依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表现灵活程度及时调整进度,如此才是行之有效的课堂。

4.我们不能局限于机械化教学,满足唱会一首歌,学会一支舞,拍击一段节奏等,音乐教育应把重心放在更长远的培养和建立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创造力等方面。

音乐欣赏的途径和方式非常多样,教师要在遵循音乐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原则下展开有效教学。教学方法不应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有全面充分的研究,有机的配合。

作者单位   西安辅轮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