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乎
作者:杨安平
发布时间:2024-01-19 12:58:25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屋外,大雪纷飞,天冷得出奇。午后,我正在办公室向着火炉欣赏几篇美文,门轻轻地打开了,一名学生带着一身寒气走了进来。
他是来交读书笔记的。这是今天全班第一个亲自来的,通常都是科代表统一收上来。看他急切的样子,我就当面给他批阅了。他接过本子,看了看说:“唉,又是个‘良’,自从我换了这个本子,就从来没有得过‘优’呢!”那一刻,他的眼神有一丝丝失望。
听了这话,当时我一愣: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优与良的差距有多大?我都没有太在意。可是,孩子们很在乎啊。或许在他们的心目中,“优秀”与“良好”的份量有天壤之别。
我还是诚恳地给他讲了评为“良好”的理由:一是选读的文章层次较低,欠缺美感和思想性;二是缺乏体验,没有写出自己读后的点评、感想或收获;三是书写有些潦草,且有错别字。我叮嘱他今后多注意这些方面,至于用什么本子写,无关紧要。听了我的解释,他释然了,默默地点了点头。
然后,我让他把手烘暖和再走,天冷。他就随意地蹲着,烤了两三分钟炉火。我们轻松自然地聊了一些学习、生活以及注意防寒保暖等话题,他就离开了。
掩上门,我陷入了沉思,细细回想: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确有不少这样的细节却被我忽视了,一些不被我在意的事情在孩子们心里恰是十分在乎的,也许我并没有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啊;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时我也会以自我为中心,殊不知这种自以为是的“强势”背后,却疏于以尊重和平等的眼光去体察和聆听老师们的心声。同样做老师或管理者的朋友们,不知在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过我这样的现象呢?
我渐渐明白,教育不等于驯化,管理不等于管控;教育者必须成为学生的导师,但不能居高临下、自命不凡;管理者必须要有思想和主见,但也不能主观臆断、刚愎自用。老师对学生、管理者对员工经意或不经意的忽视或一味管控,都会挫伤内心深处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的模式常会形成一潭死水、缺乏活力的不良。一连串的反思从脑海里冒出来,越想心里愈加清晰,愈客观冷静。。
想起一个故事——《那条鱼在乎》。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每次潮落,总有些小鱼被留在海滩的浅水处,无法回到海里。这太常见了,大人们都见怪不怪。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远远地看见一个孩子正在用手不停地把这些鱼儿转移到海里,就走过去劝他:“傻孩子,小鱼这么多,你这样做是徒劳无功啊!又有谁在乎呢?”哪知,孩子一脸稚气地回答:“不,这条小鱼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说着他小心地把手中地小鱼抛到不远处的海水里。
起初读这个故事,并未做深入思考,只是为孩子的纯真善良所感动,为孩子出于天性的对生命的敬畏所叹服。而现在,当我把这个故事与下午发生的这件小事联系起来时,我才隐隐地感觉到,我们的教育经常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老师们、孩子们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感受,以及他们对教育、对生活的认知和需求!成长,本应是自己的事,是自然的事,是自主的事啊。
在孩子面前,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有时的确有些自以为是、自作多情了,缺乏慢下来、蹲下来、静下来与孩子沟通的心态和视角。
我们更多时候就像故事中的“大人们”一样,习惯性地以成人的眼光、以自我的期许来要求学生这样那样,习惯性地以理想的标准来评判孩子,可我们多少时候换个角度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感受他们的感受,共情他们的情绪?在这样长期持续的训导和压制下,孩子们也就按部就班、逆来顺受,事事都在迎合老师的“胃口”,以老师的评判标准作为自己知人论事的模本,没想过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教育的结果,培养的不是具有鲜明个性、独立思想和创造精神的人,而是一条条只能游弋在鱼缸里的鱼,四面碰壁,久而久之,就算大江大河在眼前,也没有意识和勇气大胆地畅游过去了。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我们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影响一个个生命鲜活的灵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在关注学生的纪律表现、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等“大处”的同时,也要多关心多注重细节,诸如作业批语、表扬批评、食宿冷暖、身心状态、素质评价等显性或隐性的内容,尤其是对待学困生、家庭贫困生、特殊家庭学生、特异体质学生、心理偏差学生更要事无巨细,明察秋毫,要懂得移情和共情。或许老师们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声随意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热情的评价、一个善意的微笑,都会在学生的心湖里激起幸福的涟漪,可能奇迹会就此发生。当你因为学生糟糕的表现而气恼时,不妨多一点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或许你的心里就会少一些怨气和怒火,多一些柔情和关爱,多一份宽容和理解,你的眼前或豁然开朗。
可是,我们总是在控制不住情绪地生气、发火、斥责之后,冷静下来又开始后悔不已,因不理智而自责。做家长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不也常常是这样吗?可悔之晚矣,不当的语言和行为犹如一颗钉子,一旦钉在了孩子心里,即便想尽办法拔出来,心头的伤痛依然在,伤口又怎么能恢复如初呢。
人们常言:当大部分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当我们在关注他们是否成绩优秀、是否道德优良、是否特长出众时,还要关心他们是不是有烦恼、有疑惑、有心病、有隐情、有困难,他们心理上“好不好”与“累不累”甚至被学习好不好更为重要。做孩子生命健康拔节的陪伴者、守护者、引领者,就应该以生命体察生命,以灵魂唤醒灵魂,以智慧滋养智慧,以行动引领行动,与孩子们一道去追寻真、善、美的明亮那方。
千万别忘了:我们未曾在意的,也许正是他们在乎的!
育人如此,管理亦然。许多关系,莫不如是。
作者单位: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