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教育家精神,勉励广大教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教育家精神具体表述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精神是要赋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内在力量,是要赋予中国教师群体共同的职业灵魂与价值追求,也是要引导教师个体意志品格与行为方式的日常修炼。这六条精神根植于中华千年的育人文化,既带着传统朴素通达的历史风范,又指向未来笃行创新的时代追求。这精神像一束光,照亮了为师者前进的方向。

争做教育家型教师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教育家型教师就是以教育家为榜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切实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我们如此平凡,也许穷其一生,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教育家。但我们又是如此坚定,追随的方向,认同的价值,心中的理想与那些伟大的先贤大德们却是绝对一致的。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胸怀天下和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指向教育终极的价值追求

1935年9月,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一袭灰色长衫的张伯苓站在讲台上,向全校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问”,一问民族血脉,二问家国情怀,三问责任担当,这发问声虽已过去八十多年,但犹在耳畔,振聋发聩!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我们一代代教育人就是要胸怀着这样的精神,把国家民族的未来时刻装在心中,才能为党和人民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指向教育从业者必须具备的人格基础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教师都有一个“青春密码”,那就是学生至上。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你的宝贝。作为老师,我们要常想“如果我是孩子,如果孩子是我的”这句话,言传身教,保持对学生的爱就能让老师永葆青春。我们把“率先垂范”列入教风,时时提醒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倡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充分认识“奉献”是教师职业的必备品格,“爱生”是教育行为开展的基础。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指向日常教育实施的操作准则

1927年3月,陶行知带领学生们为晓庄学校修建校舍。布衣草鞋的他对着学生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他们凭一双手一把锄头的艰苦劳作,和马牛羊鸡做朋友,对稻粱菽麦下功夫。在这个叫“晓庄”的普通村落里创新实践乡村教育,希求找到一条教育救国的道路。今天的我们正是要像陶行知先生一样,躬行创新,笃行不怠,在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学科里思考教育如何承接过往,又如何抵达未来。

穿越历史的风烟,我们看得见先贤们坚毅奋斗的身影,听得见大德们铿锵有力的声音。放眼二十一世纪中国大地上千万所校园,我们必定也有着同样的身影,响着同样的声音。我们将把教育家精神深深地熔铸于教育人的伟岸强健的精神骨架里,生动鲜活地体现在教育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微小平凡的教育实践之中。躬耕教坛,强国有我!

我们相信教育家精神必定会是一条奔流不息的精神之河,我们被其滋润,亦终将融入其中……

教育家精神亦是一道照亮教师职业生命的光,我们被光照亮,亦终将成为照亮生命的光。

作者单位: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