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语文老师其实并不容易。

语文的确难教,首先是因为它是母语学科。看到其他课程在相应学段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储备是一个定值的时候,我相信我们做语文老师的都是很羡慕的,因为在我们所教的学科里,是不存在定值这回事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学识渊博也许是基本要求。其实这也是被逼出来的,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你其实不太可能在专精方面有所建树的,因为作为母语环境里的语文学习,它是人人掌握的一种交际工具,是在中国大众都会的,与生俱来的一种语言技能。作为语文老师很难向人证明我是母语学习人群里,具备特殊才能的人。

其次,也正因为它是母语学科,所以语文势必要承载许多东西,它肯定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人们对语文教师的想象总是更诗意,要求更高的。他首先要是十分文艺的。同时,还要秉承中国文人那一肩挑着山河岁月走过红尘的忧国忧民胸怀。唯这样的语文教师,才会令学生感到有深度,有思想,有魅力。”

除了上面两个原因外,我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这学科特不对当前应试教育的路,拿ABCD考语文,拿标准答案套语文,完全不理什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非整成几十万考生只许有一个哈姆雷特。把语文老师历练的什么答案都能给你讲得有理。语文老师心里明明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读书,手里却在批着一套又一套的模拟题。一边受着应试的逼迫,一边受着良心的拷问。行走在夹缝里,真是很折磨。

可难道就只能这样日复一日的痛苦着吗!我想也不见得,顾城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所以,我们做语文老师的,需要有这样一双黑色的眼睛,这样才能于黑夜里看到光明,找到那种属于语文老师的特有的幸福和欢乐!具体怎么做呢,概括为三句话“心中有爱,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一、心中有爱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充盈着美妙诗意的语文教育就是一棵摇动着热爱的树。

我们要努力与我们的职业相爱。有一个同行曾经问过我的一个问题,她问我:“你说要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最难的是什么?是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还是批作文?还是处理好与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我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没有对错,但我觉得,要成为一个好老师,你说的那些都不难,难的是始终保持对语文的热爱和内心崇高纯洁的使命感。因为有了这种热爱,你说的那些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这就好比新婚的小夫妻去咨询婚恋专家,对于婚后的生活,最难的是什么?是家务活分配,还是财务管理,还是婆媳关系。专家的回答是:都不是,最难的是相爱,永远的相爱。因为只要相爱,这些问题都不会成为最终的问题。如果没有爱了,一个鸡毛蒜皮的事件都可能会带来严重的连锁反应。 一个不热爱语文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把语文教好。我经常问我的徒弟,你觉得你讲的东西美吗?真的觉得它美吗?你觉得它动人吗?它真正打动了你的心灵了吗?你为它流过眼泪吗?我们做语文老师的,要发自内心的喜欢语文,觉得它有趣,觉得它动人,觉得它美。比哪一个学科都美。我们考察所有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的成功有许多不同的因素,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二、目中有人

1.目中要有自己,要“知己”——从教师自身出发,反复检查省悟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 ,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把握教材,选择教法,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 教师的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个性爱好、习惯兴趣等各个方面都不甚了了,怎么能选择出一套真正适合于自己的 教学方法呢?又怎能使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指点获得最大的收益呢?我想我们必须在执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 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性质及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深层和广阔的思考 选择。倘若我们凭主观臆想办事,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对自己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 仿某种教学方法的框架,“东施效颦”,那势必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别人的成 功经验不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只要是遵循教学原则、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 量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认为是好的,应该借鉴之,并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去消化,借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学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当成个性和风格。

2.目中要有学生,“知彼”——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找出特点

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因此,学生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便是教学中的“彼”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 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 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 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 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性爱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 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 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 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因为不 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 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 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 方法做好准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取得满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 选择恰切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此而动,又使学生 的知识学习得到了应得的训练和强化。

三、手中有法

这里的法指多样的教学手段。现在一提多样的教学手段,大家马上会想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其实真正高超的教学手段与机器无关,与智慧有关。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几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几种方法用好了,收益颇多。诵读法(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造句法、复述法、圈点法。比较新一点的教学方法,现在有一种 “活动式教学法”。其特征是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以学生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基本方式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操作平台,实施语文的全程教学。比如肖家芸老师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处处注意体现“活动式教学”的思想,如在对课文第七段的评析中,就让学生将文字描写改成小品表演,演的过程既是熟悉记忆的过程,也是体验深化的过程。再通过游戏的自创表演,能力在运用中又得以提升。这种“在活动中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语文产生了亲近感,改变了课堂学习的生存状态,挖掘了学生的各种潜能,提高了创新能力。“活动式教学”对常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颠覆,改变了语文学习靠传授获得、靠背诵记忆、靠练习巩固、靠书写练笔的传统模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学习的通道立体了,所学的东西也同步变成了学生拥有的能力。

其实咱们做老师的都明白,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0240119101223336-45-90395.png

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的认知贡献表

心中有爱,我们的课堂就会未成曲调先有情;目中有人,我们的课堂就不会只见教案,不见学生,只见书本,不见生命;手中有法,我们的课堂就会深入浅出,就会循循善诱,就会因材施教,让学生欲罢不能。这样的语文老师一定是幸福的,他拥有职业的幸福,人际交往的幸福,智慧的幸福。

作者单位: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