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差异化教学”点燃“课堂革命”的星火
作者:侯晓田
发布时间:2024-01-19 10:02:46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2018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我们西咸新区随即响应,提出了以“课堂革命”为首的“三大革命”。
所谓“革命”,意味着课堂将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关键的变化,那一切应该从哪里开始呢?所有宏大的改革都需要一个切实的突破口,一个有力量的抓手。要找到这个抓手和突破口,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这场“课堂革命”的目标是什么?遵循的原则又应该是什么?
陈宝生部长在文中明确回答:“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要求:“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方向很明确,路径很清晰,我们决定从“差异化的教学”开始,点燃我们“课堂革命”的星火。
一、差异化教学直击当前课堂教学研究的短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共经历过八次大的课程改革,但传统课堂改革均重在教的改革,是从改变教师视角出发来撬动课堂改革,这一次之所以叫“革命”,是要从改变学生的学习视角来引发课堂改革,重在对学习主体的真实关注,引发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漫漫征途中上下求索,我们精心研究教法,却常常忽视研究学生,比如在研究教学目标时我们会说:“我们要关注哪些目标可以自己学习,哪些目标需要同伴帮助,哪些目标需要老师引导……”却从来不会说:““我们要关注哪些目标哪些学生可以自己学习,哪些目标哪些学生需要同伴帮助,哪些目标哪些学生需要老师引导……”我们不难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学生是一个群像,是一个混沌模糊的影子。
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学习个体,在学习实践中必然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在任何给定的课程中,有些学生会觉得困难费力,而另一些学生则在学习课程时抱怨“太简单了”。在学生群体之间一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能力水平。
然而针对个体差异展开的教学研究却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以往课改总是通过设计一个个教学活动,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效果是有的,但这种兴趣是外生的、短暂的。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习者发现学习的价值、意义,用学习的内在魅力激发学习者的志趣呢?差异化教学可以提供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二、差异化教学直指未来教育教学的方向
“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告诉我们未来的教育教学一定是以人为本的,要让课堂充满教育的气息,关键之处在于让课堂中的学生活出“人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获得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和相应支持,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地与同伴合作互助,最终清晰地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这也是“课堂革命”所要追求的方向与成果。
需要思考的是“因材施教”喊了上千年,所有教育人都奉为真理,为什么一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弃之不顾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当前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实施难度太大。几乎不可能实现!所以差异化教学只有在“课堂革命”的背景下才可能实施,或者可以说实施差异化教学本身就是在掀起一场“课堂革命”,我们经过深思熟虑,慎重考量之后认为: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中,要想实现差异化教学的确是无比困难。因为讲台上一位教师在同一时段内只能表达相同的内容,那台下几十个各不相同的学生自然也只能倾听学习同样的内容。
但在以学为本的课堂上,实现差异化教学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渠道更多元,不再依赖教师讲授。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变成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支持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完全可以为不同的学习者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和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同时因为教师放弃主体地位后释放出了时间和精力,使教师可以为在学习过程中为遇到困难的学习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三、差异化教学的校本化实践探索
“课堂革命”要想在一所学校取得实质性的推进,必须是体系性的革命,只抓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堂是种种力量的综合外显,它的背后是学校办学理念与宗旨,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技能、学科的交互与合作、学生的参与、家长的支持,而差异化教学作为“课堂革命”体系的重要突破口,在学校的实践也应该是体系性的,既要仰望教育理想的星空,又要脚踏日常教学的实地,多维度设计,全方位落实。
1.学校文化理念为差异化教学铸魂
学校的文化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指导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纲领,需要真实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生命都美好生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定是尊重个体,立足个体,指向个体,成就个体的。而这样的理念自然会孕育出差异化教学这样的教学手段,差异化教学也必将指向这一理念,成为理念的具体外显。
2.教师专业培训为差异化教学改革赋能
所有的教学改革的主体实施者都是教师,所以教师是决定所有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这场“课堂革命”里,教师既是革命的实施主体,同时又必须进行自我革命,自我革命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为着清醒,为着优化,为着建设。可以说教师的每一点自我提升,都会让课堂发生一次“微革命”。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课堂革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我们通过周末线上成长沙龙、差异化教学主题阅读、域外高端技能培训、周内教研组集中研讨等多种方式赋能教师,在以差异化教学的大方向下,以开放式改革的形式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理想化、不模式化,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创造和个体建设性主张。全力促进教师在改革中成长,在改革中成功,在改革中成熟。
3.学科主题探索为差异化教学改革创新
差异化教学改革是一个体系性改革,丰富多维,为了保证改革的成效,调动各学科的参与积极性,我校差异化教学改革任务以任务选择清单的方式由每个学科组根据学科实际情况选取研究方向,例如目前语文组承担的是大单元主题教学改革探索,数学组承担的是学科同质小组分层走班式教学改革探索,英语组承担的是作业自选拼盘教学改革探索,政史地生组承担的是差异化教学小技巧在课堂中的应用。每个教研组尝试探究差异化教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全校分享交流,共同借鉴推进。
4.学生学习培训为差异化教学改革助力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在传统的讲授型课堂里,学生的自主学习力普遍受到了抑制。在新的课堂样态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及行为习惯要求较高,比如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力、倾听表达习惯、自我评价、作业反馈方式选择、学科选课走班等等都需要进行培训,否则“课堂革命”将面临一个瓶颈性的制约。我们针对性设计了学生校级全员专题式培训和班级学科融入式培训的学生培训体系。让学生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评价改革。
5.社团特色课程为差异化教学改革添彩
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可以为学生成长提供遵循天赋与个性的多元选择课程,是很好的差异化教学改革的载体,且因为社团课程受限性小,其灵活性和多样性都利于创新。我校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设计了指向五育融合的特色“彩虹课程”体系,从传统文化、德、智、体、美、劳、世界眼光七个维度来架构,如同彩虹的七色光自上而下排列。彩虹寓意着教育之桥,走过美好的彩虹桥,去拥抱另一番天地,去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实施层面,我们对课程进行横向分类和纵向分层,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养成和关键能力培养。横向层面分为生活课程、学术课程、科技课程、艺术课程、运动课程、心理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国际视野课程七个类型;纵向层面分为基础型课程、进阶型课程、项目式研究型课程三个层次。鼓励全体学生从体系中寻找与自身兴趣特长的结合点,选修相关课程,目前已开设小荷之声、七彩画社、英语话剧社、机器人编程、拾光社团、歌舞青春社团等,很好的促进了每一个孩子智慧与能力的充分发展。
4.家校互动合作为差异化教学改革护航
不能否认,一项革命性的教学改革如果失去了家长群体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大概率会失败。尤其是差异化教学改革更需要与家长统一思想认识,防止出现误解,最终影响改革的推进,在传统的育人模式下,我们习惯性认为学校负责教育教学、家庭负责生活,然而,新时期家校合作在教育体系中的意义与价值也不断提升,必将从为实现学校建设的功利性作用转变为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性价值。所以,我们需要从更高的层次来明确“课堂革命”的相关利益者,把每一方都邀请到改革中来,让他们在这场革命里成为参与者、贡献者、建议者和评价者,千万不成为旁观者和抱怨者。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课堂革命是一场心灵革命、一场观念革命、一场技术革命和一场行动革命,革命是颠覆性的。”我们以为这里的颠覆绝不是对课堂教学的过去全然的否定,而是指我们要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重新认识课堂,构建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都要在课堂里找到自己全新的角色定位。当我们的教育教学开始觉知差异、立足差异、拥抱差异、点燃差异的时候,当我们努力在一个集体化的课堂里让每一个生命发出光彩的时候,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便会在课堂上真实发生,从此星火燎原⋯⋯
作者单位: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