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辞典》上对“名著”的解释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人人又读不下去的作品”。确实,中学生读名著可不像读武侠、言情小说那样轻松。所以需要帮助和引导,而名著导读是新课标增加的一项新内容,尝试着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目的是想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期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为学生扩展阅读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做好了铺垫。但尴尬的是许多一线教师因为对名著教学价值认识不清以及教学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名著导读课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怎样上好名著导读课,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实值得一线语文老师认真思考。

关于名著导读课到底怎么上,我以为就是一句话:重点在导,目标在读。在名著导读课的教学中,教师的用力点应放在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则应该主要看咱们的“导”有没有最终转化成学生对原作踏实认真的阅读。

名著导读课从课型特征上讲,应该定位为导读型课,再结合名著这一特定的教学对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生本性。导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创设民主自由的阅读氛围,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不能简单的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思考、整合和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浸润灵魂,形成素养。

2.开放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用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最为合适,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还原其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构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立体交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批评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践性。名著阅读教学最终必须落脚到学生扎扎实实的阅读实践上,没有学生真实的阅读,就不可能真正的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不要奢谈人文素养的培植和文化人格的强健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是名著导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了学生的扎实认真的“读”,教师的“导”无论多么科学精彩,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没有了学生扎实认真的“读”,所有的合作与探究就失去了基础,保证不了质量;没有了学生扎实认真的“读”,多么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也只是形式主义。

就目前的教学实际而言,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克服以下两种倾向:

1.功利性。我听过一些名著导读课,教师很贴心的把原著进行了知识和情节梳理,全理成了梗概和习题,对学生说:你把我给你的这些题全做过了,记下了,根本不需要读原著,考试也一样得高分。教师不可谓不敬业,但我的感觉是:本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和中外经典名著谈一场恋爱,最终与之结成人生伴侣。让他们从此爱上名著,爱上阅读。绝不是残忍地把充满生命和灵魂的名著经典生生肢解开来,或做成骨骼标本,或做成器官标本。呈现在那里,十分的惨烈和不可思议。经典既为经典,定是具备了普识性、历时性和典范性的特征,如果只着眼于一时一利的功用,实为舍本末。

2.随意性。当前,的确存在随意处理名著导读内容的情况,有些老师为节省课时,直接把它布置成课外阅读作业,然后就不闻不问了。有些老师只是让学生自读了解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浅尝辄止。一部名著就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如此随意待之,实为暴殄天物。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名著导读课的宏观设计策略:

一、着力挖掘名著文化价值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教师在设计名著导读课时,站位要高,要有一种高尚的情怀。要有神圣感。什么是名著,名著就是那些经住的岁月时间考验和淘洗的经典,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这里面有对待人、对待人类社会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理性态度;有对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人的幸福的终极关怀。比如《西游记》导读,不能只停留在简单有趣的取经故事上。而应该引导学生领悟到小说其实揭示了规范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及其对人一生发展过程所起的作用。孙悟空是个生天生地长的,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一切社会关系的原生态的人。他上可入天闹皇庭,下可入地改冥册,七十二变刀枪不入,一个筋斗云就翻十万八千里。作为个体的人,似乎是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由。但是对社会人来说,却触犯了规范,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所以就有了如来佛的手掌心,就有了金箍咒,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隐喻着一个人明心见性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渐悟”过程。隐喻着一个社会人在规范与自由之间的纠结与挣扎。这些对叛逆期的中学生而言都是很富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我对名著的深入研读便极为重要,否则,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

二、灵活激趣引燃阅读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名著导读的课堂上,教师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激趣上。方式应该新颖灵活,可以作品的亮点吸引学生;借名家名言或精辟语言推介;用精彩片段让学生获取感觉;用教材名篇之“点”带动相关名著之“面”;也可以尝试引入“影视阅读”、"以演促读"等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视觉上汲取名著营养。以《红楼梦》导读为例,既可联系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一篇所涉人物的最终命运探究为突破口,也可以新旧版《红楼梦》影视剧中的经典片段表演评析切入激趣,既可以鲁迅的高论"一部《红楼梦》,单就命意而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切入,也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对《红楼梦》进行专题阅读,这些专题可以是服饰、美食、诗词、楹联、建筑、室内装饰、茶文化等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目标都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更加关注名著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为名著阅读作了良好的铺垫。

三、方法引导搭建阅读阶梯

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对学生阅读方法上的指导亦是非常重要。我们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掌握整本书的读法。因为平常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更多的以篇章为单位来教学生阅读,主要是精读的方法,而名著阅读是以整书为阅读单位的,整体性很强,主要是略读的方法,这一点需要引起教授者的重视,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所以教师应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另一方面,我们也需教授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读书方法,比如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比如《堂吉诃徳》的导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圈画出得意之句,并在旁简评,全班评出"神点评"50条。也可给出系列参考题目《聪明人里的傻瓜一一堂吉诃德》、《傻瓜里的聪明人一一桑丘》、《主人与仆人》、《风车的寓意》、《可笑信仰与强大的现实》、《什么是现代小说》、《为何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 》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实践,自选写作全班交流,这样读与写紧密结合,可以将读书的收获慢慢积累起来,日积月累,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质的深入,必将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实践活动充实课后空间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可以设计组织以名著阅读为载体的系列活动。中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学生获得并巩固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情境,利于他们深入阅读。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名著故事会、名著经典片段诵读、话剧表演、专题知识抢答赛。除此之外,也可成立“读书会”、“文学社”等团体组织,让大家在合作中互相鼓励,在分享中收获新知。所有活动都应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评价小组给予评价,健全各种奖励机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

文学名著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阅读名著是中学语文新课程的要求,名著导读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语文老师能让自己的学生爱上阅读,那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所以我们对名著导读教学绝不可轻视。

作者单位: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