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则格言选在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12则中的最后一则。课本没有给“后”做注解,而把“彫”注释为“‘凋’,衰落”,文后“相关链接”解读为“面对松柏,只有寒冷来临,人们才晓得松柏最后凋零”。无论是解释为“衰落”还是“凋零”,我认为都不够准确。“岁寒”,课本注释为“时令到了寒冷的时候”,且不管这句话是否简洁准确,先把前后的注解勾连起来,也就是说,每年天冷了,其它树木纷纷落叶,相比而言,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实际情况是,我们看到的松柏四季常青。松柏是常绿树种,即使冬天其它树木落得光秃秃的,松柏依然一树苍绿,只不过颜色比其它季节稍显黯淡,怎么能说最后凋零呢?如果真要从这个层面解读,那么松柏的象征义就会改变。但是,孔子讲这句话的初衷,应该是取“四季常青”,即“不落叶”之意,也就是说,即使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即使列国诸侯不能接纳他任用他,他依然致力于推行仁道的宏图伟业,绝不改变。

梳理孔子的一生,他从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不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达到随心所欲、不超出规矩的境界,这期间经历的大灾大难数不胜数。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又因不被认可的“士”身份遭到季氏家臣的羞辱,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十四年后,回到鲁国,也不能参与政事。颜回、子路等弟子又一个个死去,种种打击接踵而来,而孔子恢复周礼的本心却雷打不动。

如果非要理解为“最后凋零”,是不是意味着孔子最后也跟其他不坚定的人一样,被险恶的社会环境打败?这种曲解,显然与孔子讲这句话的本意相反。走进中国的诗歌长廊,你会读到大量描写松树的诗,杜甫说“青松寒不落”,岑参说“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陈毅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些诗句无一例外,表达的都是“松不落叶”之意。

那么,松柏到底落不落叶?又是在什么季节落叶呢?

带着这个疑惑,我问询了好几个老师和学生。他们大多说松树不落叶,校园的松树冬天叶子也没落。有个学生却说,扫地时发现松树底下有一层枯黄的松针,肯定落叶。问他什么时候落,他也说不清。

春天,带着学生走到校园最大的松树底下观察,低头一看,树根周围落着一层厚厚的松针。再看树枝,顶头冒出参差不齐的嫩绿的芽儿,短短的,泛着微黄,这是新长出的叶子,中间也夹杂着少量枯干的松针。更多的老叶子颜色深绿,没有光泽,密布在树枝周围。我也奇怪,这一树叶子在枝头到底能停留多久呢?

查阅马炜梁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植物学》得知,松针在枝头要长3-5年的时间才会落。这就是我们肉眼看到松树“四季常青”的秘诀。很多新叶子长出来了,老叶子还没有掉下。新叶子年年长,老叶子又不是年年落。这样,留在枝头的叶子,便保持了松柏旺盛的生命力。

既然如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应该理解为 “每年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迟迟凋零”。把“后”理解为“迟迟”,言及坚韧挺拔之意,更符合孔子借松柏寄寓不改初心的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马炜梁.《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作者单位:陕西省杨陵区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