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分享,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姬敏
发布时间:2024-01-07 00:39:03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本课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告诉我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学习古诗文的基础,加之本校学生在四年级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中读背过《论语》。基于这一学情,我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习经验自己确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很快,孩子们便确定了以下学习任务:
1.借助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古文。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好断句,理解课文意思。并说说课文内容对自己的启发。
3.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不得不佩服这些孩子们,他们所定的目标,也是本节课我要达成的目标。
接着,学生先依据自己确定的目标自己学习,在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学习情况,并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组内互相请教,并记下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时继续研究。
学生自己学习时,每个孩子都那么认真,有的一手指原文,一手指注释,有的一边学习一边勾画。小组交流时,有交流,有倾听,有帮扶,也有争辩之声不时传来,孩子们整体进入了一个学习的情境之中,课堂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场所,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在集体汇报时,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一条古文共同上台进行汇报,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时,台下补充。台上台下,有讲解,有交流、有互动。此时的课堂,又形成了一个集体学习、探究、分享、交流的场所。更让我感动的是,在一个小组在交流到论语最后一条“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时,班上一个几乎从不发言的学生,这次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竟然在台上主动开口说话,还能联系以前学过的《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谈体会,谈到不能只学习不思考,也不能只思考不学习,要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进步。同学们也对他的言论表示赞同,也对他敢于大胆发言表示鼓励,当他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在交流朱熹的读书法时,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来交流,交流自己读书时没有做到心到、眼到,只做了口到的情况。也有的同学谈到自己背诵记忆快的原因,就是做到了读书的这三到。
在学生完成本课的基础目标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古文的学习,明确在古文中有一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有的意思相同,有的意思不同。本课中同样有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一起去发现。经过同学们的共同探究,他们发现,意思相同的字有:“敏而好学”的“好”和“好古”中的“好”这两个字意思相同,都指“喜好”的意思。“吾尝终日不食”中的“尝”和“余尝谓”中的“尝”这两个“尝”的意思相同,都指“曾经”的意思。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同的字有:“敏而好学”的“敏”是“聪明”的意思,“敏以求之者也”的“敏”是“勤勉”的意思。“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中,第一个“谓”是“说”的意思,而第二个“谓”是“叫做、称为”的意思。古今字义不同的字有:“心到最急”的“急”,在课文中是“要紧、重要”的意思。“吾尝终日不食”的“尝”在课文中是“曾经”的意思,它们都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不同。
学生的这些发现,也正是我上课要讲的内容。但正是由于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较高,学习的主动性也强于以往。这也符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小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课程理念。
作者单位:西安育英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