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减负,应当规范“进校园”活动    王红峰

近年来,100多项“进校园”活动纷纷走进中小学校。这些“进校园”项目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过于频繁、缺少计划性、没有明显实效的“进校园”活动难以避免形式主义,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校的教学秩序。活动种类多、烦琐繁重,主办者忙于走过场、留“痕迹”、建档案,学校疲于应付、流于形式,教师迎检查、填表格等,累得喘不过气来。

笔者认为:为教师减负,应当规范“进校园”活动。

各级党委政府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立德树人为标准,实行“进校园”项目准入制度,统筹开展“进校园”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活动数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减负。在批准“进校园”活动项目时,应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凡是学校课程中已有的,或者是属于学校常规工作的,不再安排相关“进校园”活动。

学校每学期开学初不妨设立校园“活动周”,各类“进校园”活动可统一安排在“活动周”内集中完成,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集中精力完成教学计划。要杜绝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走形式开展“进校园”活动。同时,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各类“进校园”活动审批和监管制度,加强对各类“进校园”活动的规范管理和统筹安排,既能推进规范进校园工作取得实效,又能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2021年,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厦门市贯彻落实〈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党委和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的维护稳定、扫黑除恶、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禁毒防艾等专项工作,原则上每学年不超过2次,文明、卫生、绿色、宜居、旅游等城市创优评先活动,原则上每学年不超过1次;落实进校园教育活动申报制度。2022年,四川省眉山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进校园活动 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通知》,明确规定:确需中小学教师参与的,由教育部门严格按要求依程序统筹安排,原则上每学年不超过2次。厦门市、眉山市严格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限制进校园活动次数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卫生健康局


阅人思己,读史观今      王  丽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随手翻开第一章“童年”,一下子就被朱元璋的“一份档案”吸引住了,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现代化的风格介绍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是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书,主要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以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方位展示,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较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绎。书籍吸纳了叙议结合、伏笔照应、铺垫悬念等多种手法,穿插了很多幽默、无厘头的语言,让一个个历史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让历史事件更加跌宕起伏、悬念重重。

《明朝那些事儿》不仅语言表达诙谐幽默、通俗易懂,书中随处可见的“金句”也常常打动人心。如修身篇:“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作信念。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作勇气。”守国篇:“所以他决定,以死相报,至死不休。这种行为,不是愚忠,不是效命,甚至也不是报答。它起源于一个无可争议,无可辩驳的真理:士为知己者死。”趣语篇:“他是有理想,没道德,有文化,没纪律的复合型人才。”书中诸如此类的妙语随手可拾,让人难以忘怀。

《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大的魅力在于价值观。当年明月告诉我们:

能力卓绝的是强人(朱元璋、张居正);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一生并且能够做出一番事业的是伟人(于谦);帮助他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且自身能够善始善终的是圣贤(王守仁)。这个世界多一个用圣贤的标准要求别人的人,就多一分残忍;多一个用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人,就多一分温暖。

我常常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于谦的北京保卫战、郑和下西洋、戚继光的戚家军、徐霞客的游记、海瑞罢官……这些故事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高新小学


教育需要唤醒       李  梅

时光荏苒,转眼间80后的我坚守三尺讲台已有二十余载。回顾过去,思绪万千。一路走来,回想初为人师的茫然,不由发出感叹,感谢学习让我成长。

如今,学校教学条件改善了,教师增多了,然而学生受城乡差异、外出务工的浪潮冲击,人数直线下降,班级留守儿童、单亲、隔代监护问题较多,教师工作忙碌,经常需要处理教学及教学以外的很多工作。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每每看到工作疲惫的教师和沉迷娱乐、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便陷入沉思,教育样态应是如此吗?教育是良心活,需要教师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不断钻研的能力,更需要教师们在有职业倦怠感时,不断唤醒自身奋进的动力,增强内驱力。

那么,教育该如何唤醒呢?一方面,读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阅读中,教师们可以尽情享受书籍带来的快乐,不断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享受忙碌后的心灵慰藉;另一方面,要加大教师学习提升培训,让老师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同时,要紧扣当前实际,依托教育新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师生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历练成长,看见不一样的自己。

教育需要唤醒,无论是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还是兢兢业业的中青年教师都要在不断地学习成长中顺应新变化,达成新目标。

漫漫教学路,教师们要顺应时代变化,秉承流水年华,永葆教育初心,用心用情做教育。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流水小学


为人师 助生行   庞伟明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回首过往,22年的教书育人道路充实而饱满。

在教育路上,我遇到过许多天资聪慧、勤奋刻苦的天之骄子,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得到了父母师者的青睐与呵护,在掌声与喝彩声中一路高歌,奔向理想的远方。但是,也有一些孩子,他们可能是父母眼中的笨孩子、懒孩子,老师眼中的后进生、学困生。他们在家、在学校总是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另眼相看,内心经历着一次次与外界的碰撞。

2020年9月,我调到了新的学校,记得刚进教室的那一天,我得到了全体学生的热烈欢迎,在课堂上,我畅谈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课堂要求。所有学生的表现都让我异常欣慰。然而,不到两周的时间,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问题集中出现在个别学生身上。

李浩(化名),圆圆的脑袋,厚厚的眼镜片,上课总是低着头,每次到回答问题的时候头便更低了。期中考试之后,他的成绩依然在下滑,无奈之下,我找家长来学校了解情况。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备课,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来找我,介绍说他是李浩的爷爷,他告诉我,李浩的爸爸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他的妈妈早已离开了这个家,孩子和父母常年不见面,老人一边干农活一边抚养孩子成长。作为从事多年教育的我,此时感到无力和迷茫,只能用苍白的语言安慰老人。

接下来的日子,我经常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给予充分肯定,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与我不再陌生了。上课会抬头看我了,潦草的书写也慢慢变得整齐,每天都会按时上交作业,我仍然没有找他谈心,只是每次与他平等相处,并对他的行为予以肯定,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与期许。期末考试时,他的成绩有了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在课堂上更加自信了,就连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孩子,才能做个好老师。班上的问题学生,我在掌握情况后,依然尊重与信任他们,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发展区,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又恢复为我期待中的模样。

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我手捧师爱,憧憬明天;一间教室,视野虽短,但我热爱学生,无悔青春。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作为人师,我们享受的是爱学生所带来的幸福,同样,学生也会感到被爱,他们也会是幸福的。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陈仓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