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习作作为语言实践的重要形式,一方面需要学生从生活的真实情境中汲取符合其认识水平的精神体验;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着把自己从真实情境中得到的精神体验通过习作表达出来。值得关注的是,现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比以往更加突出的独立与个性,他们善于表现自我。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谈“下水文”》中说:“倘若我不‘下水’,我这化整为零的主意怎么也想不来,一‘下水’什么都了然于心,教师明白了,学生才会少走弯路。”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下水作文”的优势仍然是其他习作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

如何通过“下水作文”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会捕捉情境,使其习作因真实情境有所思,而后发于笔端?那天,我走过办公室与教室之间的楼道,冥思苦想中,一低头发现脚下灰色水泥地面上的一片青绿菜叶,即兴写下“下水作文”《一片菜叶的启示》,并将作文和那片菜叶一起带到了课堂上。我这样写看到的菜叶(让学生同时观察菜叶):

这是一片从母亲身体上剥落的菜叶,孤零零地躺在灰色的水泥地上,叶片只有核桃那么大,茎都没小拇指长。可是它还很新鲜,挺直的,仿佛刚刚离开泥土的样子。如果你肯,请蹲下近看,它多么像一棵倒下的“树”!叶柄短而粗,往下越发肥厚起来,颜色从微白逐渐成了雪白。在“树冠”间,是繁茂树叶丛中偶尔露出的一缕缕枝条。

这是一棵茂盛的“大树”!那绿色饱满得似乎要流出来渲染周围,它鲜翠欲滴的样子让你不由想到当初它和兄弟姐妹为了生长汲取日光、雨水、空气的精华而全力以赴的种种努力。它倒下的样子仍在告诉每个愿意细细端详的人:我无悔…… (学生肃然、敬慕。)

“热乎乎”的“下水作文”,培养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生活情境的意识,引导他们学着去做真实生活情境的有心人。

当然,只有观察是不完整的,从这一情境中,我不自觉地将当下的感受与即时情境自然结合起来,于是伴随着不断深入思索的有感而发和无限感慨,我饱满的情绪在笔尖汩汩流出:

我俯身拾起菜叶,端详着,像看着一棵已倒下,曾经却生机勃勃的大树。我开始假想叶子的故事,如果它没有掉在地下,而是一双巧手将新鲜的蔬菜们带回家,慎重选中的叶子中就有它。一双巧手将水灵鲜嫩的它用水冲洗干净,细细切成丝,洒在一盆香味四溢的汤上,汤面飘有红的椒丝、白的藕片和碧绿的菜叶,看着这盆汤也是一种享受!或者,叶子被铺在一个拼盘的外围,客人顿时赞不绝口,胃口大开。

可是,它没能进入厨房。它为之而做的种种努力难道白费了?

我叹着气,继续猜想它的命运:它将萎缩、枯黄、化为泥土……

不,它的努力不会白费的!因为,如果没有当初的争取,它将连化为泥土好好回报大地母亲的机会也没有!(学生在静默聆听后,热烈鼓掌。)

由于真实情境的启发,我写下了那篇“下水作文”,不经意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篇“下水作文”让我想起,在校园体育运动会上,有小运动员在奔跑中掉了鞋子后,依然忘我飞跑的情境,有啦啦队员为队友加油到忍不住泪流满面却毫无察觉的情境,有运动员在冲刺的那一刻观众席里的观众情不自禁起立鼓掌欢呼的情境。然而,感人的情境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捕捉,那么很难描摹那种动人心弦的感受。在习作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运动场上的精彩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回忆自己眼中的运动精彩瞬间,让学生带着真情描写真实的情境,抒发内心的情感。

对于习作教学而言,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跨学科教学、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有利于学生获得习作表达的多样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发掘、积累实际情境的良好习惯。

清代诗人袁守定在《占毕丛谈》中谈文章之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主题教学、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科融合,而且为学生观察生活情境、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提供了最大可能。

当下的习作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捕捉、积累、描写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构建起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乾县黉学门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