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构建与实际生活和真实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学环境焕发新的生机。

一、精准制定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1.领悟课标精神,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课标》在“课程目标”里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因此,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需要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为导向,将它们有效结合,借此突出“育人导向”的理念,贯彻党的教育政策。

2.精准解读文本,精准确立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读教科书,明确单元语文要素以及课后习题等助学系统的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从而准确定位教学中心的所在点、学生语言学习的训练点。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思维”,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因此,教师教学此单元要基于语言技巧,着重思考思维的重要性与机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基于真实学情,确立教学目标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其现有水平,二是其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最近发展区”上下功夫。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多元需求,同时需要分层级进行设计。

二、基于情境任务驱动,巧妙设置教学环节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要“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作为活动的主角参与到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中,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在新课程标准中,语文实践活动涉及“识字与写字”“阅读和鉴赏”“表达和交流”“梳理与探究”等领域。例如,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圈画出故事的主人公青头和红头的言行表现,然后说一说青头和红头的特点。用情境任务来引领语文实践活动,则是要求教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一个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语言运用情境,例如,设置问题:“这次旅行真是太惊险了!红头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想把今天的经历告诉妈妈。如果你是红头,你该怎么对妈妈说呢?”在这样的情境任务引领下,一方面,学生有了角色意识,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后,再进行创意表达;另一方面,这样的情境任务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能主动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进行阅读、理解、表达,主动积极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三、创设多样教学情境,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积极、有效。

1.创设任务情境,指向真实生活

教师要深度挖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因素,创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体验中探索语文学科知识,并进行语言表达,例如做公开演讲、参与辩论比赛或扮演解说者等。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真实的、有进阶的三个任务情境。例如,我们去海滨小城旅游,发现正在招聘小导游。一位合格的小导游需要完成三个任务。任务一:把导游词读正确(读课文学词语)。任务二:我把景点找准确(整体感知,初识海滨小城;聚焦关键,体会庭院树多)。任务三:把美景说清楚(巧借招聘会,入情入境说庭院)。在三个任务情境中,引导学生学文、读文、尝试表达。

20240102112948341-44-1186d.jpg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深度学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授一个新的概念时,教师需要创设一些特别有创意、富有趣味性且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问题,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去理解和探索新的知识的积极性。例如,武凤霞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首篇文章《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课时,提出核心问题:“本文4句话49个字,有一个字反复出现,有什么巧妙之处?能不能围绕它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巧妙。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之”。接着问“你能围绕‘之’提个问题吗?”学生纷纷思考,提出“不同的‘之’的意思相同吗?如果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武凤霞老师在学生提的各种问题中处理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这两种古文现象,将学生的思维带入高阶思维,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度学习。

3.引入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上加入游戏元素,可以使枯燥的课堂活泼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以六年级的《竹节人》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制作竹节人玩具,然后在课堂上,组织阵营式的、有趣的游戏竞赛。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主题,熟悉制作竹节人的步骤,提高学习效率。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通过安排“竹节人大战”的游戏,让学生投入其中,享受和竹节人玩具一起玩耍的乐趣,借助积极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实现“寓教于游”的教学目标。

4.创设体验活动,培养核心素养

小学低段语文统编教材多以故事文本为主,语言生动,充满情趣,适合儿童阅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形象,沉浸式体验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表演并非是最终目标,而是一种工具,它帮助我们深度理解文本,感悟文字语言的内涵以及提升阅读和审美的技巧。在教授《狐假虎威》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分组扮演狐狸和老虎,通过充满情感的演绎,让学生感受老虎从“一愣”到“半信半疑”再到“深信不疑”的心路历程,体验狐狸由“恐慌”到发现“虚有其表”从而“洋洋自得”的情绪变化。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发展。

四、品味关键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内容”,而且要理解内容折射出来的丰富、深刻的“涵义”,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语言,深入探究内容。在《母鸡》一课中,老舍先生一开始因为母鸡的叫声产生了强烈的反感,然而结尾他却表达了对母鸡深深的赞誉,反转十足。从表达技巧来看,这篇文章是欲扬先抑策略的完美运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去解析文本中欲扬先抑的表达方式,同时去探究和理解老舍先生的语言韵味,深入感悟母爱的博大与无私,深入理解文本。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我们应鼓励学生在生活、活动、思考和协同交流中自我学习,积极为学生营造更多的思考时间、活动场所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信心,享受成就的快乐。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第十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