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我们如何应对?
——使用人工智能批改学生作文反思
作者:卢碧波
发布时间:2023-12-25 13:55:38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如果让语文教师评选工作中最让自己最“头疼”的事,我想,“作文批改”绝对榜上有名。
众所周知,语文作业种类多,除了生字、大作业、练习册,还有听写、阅读、手抄报等。语文老师的批改作业的任务量大,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尤其是批改作文,对语文老师而言,可以说是两周一次的“折磨”。
首先,小学生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才开始学习写作文,作文中肯定会出现多如牛毛、五花八门的问题。比如:错别字、规范书写、内容、遣词造句、语法、标点、结构等各个方面。其实面批是效果比较好的方式。面批时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沟通,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相对来说批改的效果最好。但是在现实中,语文老师的时间有限,每一个孩子进行面批难以实现。退一步说,即使不面批,每一篇作文都需要老师细致地批改,这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在我们学校,语文老师都是班主任,学校的大部分工作任务都要班主任经手负责,我们的时间真的很有限。因此老师批改一次全班习作,往往得分几天才能完成,最后做一次集中的反馈。但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一是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写作的反馈,批改效果就会下降。二是集中反馈只能是全班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面批也需要学生有足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能够积极思考和提问,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关于习作最后的评语,如果是“语句通顺,语言优美,生动具体,中心突出”等千篇一律的,根本毫无作用,给出学生可能连看都不看。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无法写出太长的评语,只能简单地给出等级和评语。大部分学生只关心等级,对老师指出问题的评语视而不见,或者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效果也很有限。因为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修改建议,最好的就是重新写一篇,但这也很难实现。如果学生都能愿意主动、负责地重写一篇,老师就得再批阅一次,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学生不乐意写,应付完成,那就基本没有效果。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教材的习作安排。我们都知道,习作的编排是序列化、螺旋式的。每一次的习作要求、内容等方面都不相同,甚至没有递进关系,老师指出的问题,在下一次习作时没有改进的机会。比如写人的作文,教材共安排了8次。第一次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话题作文《猜猜他是谁》;第二次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第三次是四上第二单元《小小“动物园”》;第四次是四下第七单元《我的“自画像”》;第五次是五上第二单元《“漫画”老师》;第六次是五下第四单元《他陶醉了》;第七次是五下第五单元“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第八次是六上《有你真好》。)也就是说,学生三年级上第一次写人,老师批改后给学生进行了指导,如果学生重写一篇进行了修改,就有了积极的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没有及时修改,那么下一次的再写人就到几个月后了,因为第二单元的习作是《写日记》。除了基本的书写、标点等之外,两次习作没在递进和衔接,在前一篇的基础上修改、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在目前的情况下,作文批改的效率确实不能让人满意。那么有没“破局”之法?有。人工智能。
2022年11月10日,CHATGPT横空出世,人工智能席卷世界,风靡全球,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冲击。毫无疑问,对我们教师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AI智能写作就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2023年3月底,我开始第一次在工作中使用的人工智能是百度的大模型——文心一言。第一次尝试写的是公开课活动方案,生成了方案框架,我再根据学校实际补充、充实,原本之前需要两个小时的工作,40分钟左右就完成了。这让我喜出望外。于是我就越来越多地使用它来完成各种教研室工作,工作量明显减轻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了,我充分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给工作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从2023年九月份开始,我尝试使用AI智能系统批改习作。不过最开始是偷偷摸摸地使用,也不敢告诉别人。作为教研室副主任,我的这个行为如果被老师们效仿,也许会带来副面影响。使用AI批改作文,要拍照上传。流程是先选择习作类型、题目,再拍学生习作照片,上传,AI自动识别文字后,进行智能批改,生成评语。评语的类型有四种:积极肯定型、机智幽默型、指导建议型、客观评价型。我最初使用的时候,是拍照后上传,在识别文字的过程中,我先自行按以前的形式批改:圈画错别字、勾画、旁批、夹批;再根据学生的性格等特点,在AI批改后提供的评语类型中选择一种抄写下来。我不需要再构思酝酿、遣词造句,只需要挑选和自己评价接近的智能评语抄下来就可以。这样批改习作真是事半功倍!批改作文的速度大幅提高。以前我们班55本习作,我每天抽碎片化时间修改,至少需要一个周时间。运用AI智能批改后,最多三天就完成了。前两次习作我都是这样批改的,但是到第三次习作的时候,我的热度减了下来。一是因为拍照有点儿麻烦,照片会自动存在手机相册里,占内存;二是我觉得AI的评语也是“模式化的”,大同小异。两次习作修改110次使用,它的评语系统我也熟悉了,新鲜感过去了,有时候懒得拍照,“外甥打灯笼——照旧”自己批改了。
上个周批改第七次习作,我又重新开始使用了。因为马上到期末,各种总结要写,确实批改作文的时间不够。这次使用,让我的热情再次高涨。原因有三:1、系统升级后,提供了小学语文12册教材的习作,现在不用手动输入习作的类型和要求,只需选择。2、批改更完善,除了评分详情,还有习作要素、总评、旁批、全文亮点、提升建议和全文润色!可以说我想要的全都有!但是转念一想:正式作文批改,我不可能把学生评语都写在学生作文末尾;全文润色,我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如果我把我这个系统发给学生,首先不少家长肯定会对老师产生质疑:老师工作可太省事、太清闲了。每个人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不一样,这样的想法难免,家长如果这样质疑,目前为止我还无法解释清楚。其次,学生会认真看所有的评语吗?他们很可能把全文润色后的习作誊写,这样的正式作文,我又该如何评价?再次,如果学生以后了解到AI人工智能,他们用AI生成习作,对此我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支持还是反对?我不知道。
顺便说一下,我们校长准备申请十四五课题《人工智能促进小学教师信息应用技术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我也是课题组一员。在课题准备会上,我就谈到了自己用AI人工智能批改习作的事。校长和课题组老师都很感兴趣,并肯定了我作为一个“老”教师,积极钻研、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至少现在,我可以“光明正大”地使用AI继续批改作文了。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迈入了人工智能时代。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这些重复的、低效的事情,被人工智能替代,这是对教师的解放。如果我们利用人工智能后,有更多时间来更精准、更高效地来教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可是面对人工智能现出的一些新的问题,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去面对、解决,从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作者单位:西安高新区第二十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