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改革发展要积极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这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面向人人,有教无类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初心,也是学校的价值所在。它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发展思想,和对教育公平更高层次的追求。

2022年,学校有幸与市教科院特教工作室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研究。这是我34年教育生涯的第一次,第一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第一次就一个孩子的问题开展课堂支持策略研究;第一次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每周就此项目进行集中研讨。在市教科院的引领下,我和各位同人们回到原点,问道方圆,用“在场教育”理念审视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实践为切入点,进而构建“人人在场,融合发展”的差异教育,着力推动学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转型。

一、理念变革推动公平高质量转型

融合与参与是人类尊严与乐趣的要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基本理念中指出:“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但不少家长担心特殊孩子的存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学校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为此借助日常交流、家长学校等契机,就孤独症的障碍性特质、随班就读政策进行普及,逐渐赢得共识。融合教育不仅给特需生一次公平受教的机会;同时可以增强普通孩子的同理心和自信心,体验到生而为人的先天差异,教会他们学会包容,宽以待人。

纵观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的名校都将融合教育作为一种制度来实行。美国总统克林顿、奥巴马女儿的母校西德维尔学校就有20%是残疾人;世界上收费最高的英国伊顿公学,每年拿出20%学额投放非洲、亚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各种人相处。每个人都是一本独特的书,自有它独特的育人价值。这也正是学校聚而教之的用意所在。因为有特需生的融入和参与,生源的构成更加丰富和多样,倒逼教育教学对学情的重新研判和课程的转型重建;也给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展开创设了更加多元、多层次的空间。

一年多的实践,特需生的融入,班里的凝聚力空前强大。孩子们抢着和特需生坐同桌;特需生上台展示,台下自发的热烈掌声;特需生不在教室,马上有孩子自主去找;放学时下雨,有同学帮特需生把帽子戴上……孩子们收获了快乐,感受到自身价值,变得包容而友善。

二、课程变革推动个性多样化转型

1.体认差异,定制个性化课程

理想的教育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因袭传统,似乎所有学生都像一个学生,都差不多,对学情和具体学生的分析远远不够。特需生的融入,倒逼我们补上这一课,走进具体的孩子,尤其是特需学生。

(1)多方评估。入学伊始,通过家长了解特需生的基本情况;又借助专业机构对其身心进行科学精准的测评;然后比照评估,观察和解读其言行举止;接下来,会同各科教师召开研讨会;最后,给出特需生 “最近发展区”,从“心”出发,“量身定制”,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案。

(2)入学适应。完成入学适应是特需儿童融入学校教育的第一步,为此,我校实施的“三级递进”教学改革以多样游戏融入学习活动,强调从自主游戏到玩式学习。促使其在环境、教师、同伴共同作用下,梯度式逐步适应小学生角色,认识学习意义。

比如,语文课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使识字游戏化、朗读角色化、故事表演化;数学课注重任务生活化、学习竞赛化、过程操作化;体音美借助媒体资源营造学习情境、借助故事情境串联教学环节、借助角色扮演体验学习过程、借助学具游戏促进师生互动等实践策略。

(3)定制课程。将个体教学方案转化为一课课教案,落实到一节节教学中。备课时,教师尊重差异,创设多功能、多层次,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学习空间,供学生自由选择适切自身的方式学习。课堂上,教师强调隐形关注、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强调集体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作业设计,从整体性与个体化,达标性与拓展性,补偿性与发展性三个层面着手,做到特需学生一生一教案,一生一作业。

以我们的主人公小梁同学为例,他在行为控制力、注意力、与人交流等方面明显不足。为此,我们专门为他设计了个性化课程。其中的魔法视觉课,就是将注意力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来完成,刺激其口、耳、心并用,锻炼其思维快速反应能力。经过一年的课程训练和追踪测评,他的视觉、听觉和感觉,专注力、耐力都有长足的进步。语文的听说读写表现良好,数与代数领域能独立完成各种需要。还获得了不少奖状。

2.深度对话,营建良好的生命场

(1)深度对话。每个生命个体,都具备更加健全发展的可能性。融合教育就是要将个体内在蕴含的这种可能性激发出来,而对话是最为自然恰当的方式。翠小课堂强调用真正的对话展开,这也是我所倡导的“在场教育”应有之义。特需生不愿与人交流,同时会伴有行为问题,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整合资源,进行教师、特需生、伴学伙伴三方对话交流,在对话中融入师生情谊,提高认知能力,促进交往行为。

(2)构建场域。深度对话建立起良好的教育场域,让人人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小梁同学为例,刚开始时并不“在场”,眼睛四处游离,不愿跟人说话,说起话来最多只有四个字。怎么教?我们通过耐心对话,创设教学情境,施以适当引导,使之由原来的不正视、没反应、不回应,逐渐到四目对视、有所反应,再到主动“出场”能说54个字的长句表达思想。场域的营造,小梁渐渐对周围有了感知,从混沌中走出,日渐产生自我意识。

一次,班主任老师故意开玩笑说:“敏行,今天多带的这件衣服送给我吧!”孩子说:“你不适合!”老师:“可以的,不信我穿给你看!”说着就穿起来。这时孩子很自然地说:“我给你拉拉链。”孩子第一次连说了两句话,令老师非常欣喜,孩子有了表达的欲望,而且完全符合当时的真实交际情境,语言的发展就在对话中得以体现。此情此景,教他的老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三、教学变革推动教研科学化转型

1.“在场”入场,赋能教育智慧

随着教育生涯的延续,我发现,教师、学生、教育场三者之间总有一层无形的东西“隔”着,这种无形的阻隔像电力传输中的“信号衰减”,使教学效益大打折扣。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引进西方哲学“在场”概念,从中国古代哲学整体关照世界,认为万物一体入手,让隐藏在“在场”背后的“不在场”得以显现,是教学中的智慧,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今天的融合教育实践中,“在场”对师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以及核心素养的落地具有极大的价值。            

记得有一次,小梁同学说同桌把他的练习本撕破了,经过核实,是他自己撕破的。从“在场”视角观察,很容易发现他有了主动分享的意识,只是尚需思维的厘清和表达的训练。小梁不能复原事实是他的短时记忆不强、思维混乱造成的,同桌是他的助学伙伴,也是他最熟悉的,所以他会不由自主地说出是同学撕坏了他的练习本。透过“在场”中的“诬告”,和“不在场”的主动分享,我们感受到孩子的明显进步,倍感欣慰的同时,明确接下来需强化孩子的记忆和是非观。“在场”,让我们如此真实地走进孩子!

2.“在场”变革,推动教研转型

“在场”的过程就是“去蔽”的过程。怎样去“蔽”,读一读小梁同学的班主任任老师的教学日记或许就明白了。如果说任老师日记是一方小小的舞台,那么小梁就在舞台的正中央,是剧中的主角,忧喜与共,休戚相关。当然,不仅仅是任老师,广大任课老师,学校领导都是小梁成长的“在场”者。大家坚信,包括特需学生在内的所有孩子一样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

教师引导着学生,反过来,学生也在影响着教师。融合教育使教师看到了更多生命的不同、坚韧不屈和教育的力量,也正是这份初衷激发了教师们教学研究的热情,我校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方法,总结编写了《随班就读学生课堂教学支持38问》,帮助广大教师读懂特需生表现,解决特需生问题,破解因没有文本要求的域限而产生的特教困惑。

最后,我想说的是:融合是挑战,因为它考验着一个教育人的良知、智慧和教学水平;融合是机会,它成全着学生的生命,促进教师更像教师,助推学校现代化转型。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在场”,不可能不融于学生之中!

此文为2023年12月14日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主题教研活动中交流内容

作者单位: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小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