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是一种适应新课改而新生的教学理念。“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题目,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传记类文本阅读。2013年高考中,此题型共34分。所占分值大,学生失分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做题方法,复习备考事倍功半。

我尝试把“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贯彻到复习过程中,运用一些轻巧的策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形式:由单一讲解向多向讨论转变

前多年,讲评练考试卷,都是我一个人在讲,学生端坐着听。讲现代文阅读题,我要把答案分析一遍,再念几遍,不管学生听懂没听懂,让他们都抄写到试卷旁边,课后自己再去琢磨。至于他们是否真的琢磨,我就不知道了。课堂是我一个人“唱戏”,学生们“听戏”,即使学生有什么问题也不能当堂提出。等到我讲完所有的题就下课了。解答学生问题主要是怕耽误时间,影响进度。这样的课堂是单一的、平面的,没有立体感,没有平等自由,没有相互对话,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新课改后,现代文阅读不再考查课本原文原题,学生想要提高阅读成绩,要么“吃老本”,依靠原先积累的旧经验应付不断变化的新题型;要么是在课外借助参考资料来提高阅读能力。

因此,这届高三学生,我从高一开始就训练他们分组对照答案讨论问题的能力。到了高三,每次考试,现代文客观题和主观题都交给学生讨论。上课按学习小组围坐。每个小组发一份答案。六到七名学生参与讨论。考试试题,学生都很认真地做过,不管成绩高低,他们都想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所以,每个人都会说自己的疑点,每个人都会参与到解答过程中。整个课堂变成所有学生参与讨论的课堂。

二、课堂思维:由迷信答案向质疑答案转变

前多年,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发下来,我会原封不动地照着讲。即使感觉很牵强,还是勉强讲到答案上面去。学生质疑,我会找出各种理由说服他。如果说不服,我就用万能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威吓学生:考试你必须这样回答,否则拿不到高分。后来学生拿着答案对照,发现明显错误来问,我还是不敢质疑。毕竟,能出题的人都是厉害角色。怎么会把答案做错呢?

这些年,对高考研究日深,做过的高考题阅读题不计其数。对比归纳,才发现,同一类型的提问,给的答案却大不相同。比如探究题,一般答题都是总分总的模式。先摆明自己的观点,再依据文本进行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现实再分析论证。最后总结,再一次强调观点。探究探究,就是你要谈出自己阅读文章的看法,再加以论证,让人信服。所以,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能脱离文本、偏离主题地空发议论。

可是,练考题中,我发现有道题给的答案完全脱离文本,简单地摆出观点、摆出论据,没有进行分析,观点和论据是两张皮,互不关联。

我给学生提醒,这两道题答题不规范,让学生小组讨论问题所在。前提是我已经讲过此类题的答题方法。

有些小组很快讨论出来。有些小组学生语文能力稍弱,在我的提醒下也慢慢注意到。我让学生自己修改。他们尝试着,最终归纳出完整规范的答案。此后,他们学会了质疑问难,不迷信权威,慢慢找出漏洞且能恰如其分地加以弥补。我很欣慰,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鉴别眼光,有时还会发现我没有想到的错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说明已经掌握了探究题的答题策略。

三、课堂地位:由全面讲解向重点答疑转变

前多年,讲评试卷,我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讲到我自己烦学生也烦。特别是现代文阅读。不管学生答对答错,我都会逐个去讲。因为学生参差不齐,每道题几乎都会有人错。现代文阅读题,每道小题能得满分的是个别人。所以,要照顾每个学生,就得全面讲解。这样,做对的学生也得跟着听,白白地浪费时间。

这几年,学生越来越聪明。他们看得多想得多,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多。口齿伶俐,讲问题也能讲透彻,有些理解见解比老师独到。25分加9分的现代文阅读,有的题学生们会全对,虽然个别学生是蒙对的。所以,每次考完试,我让学生们先在组内讲。答对的给答错的讲,理解对的给蒙对的讲。讲来讲去,他们就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弄明白了。个人组内讲不通我个别辅导,小组理解不了我对所有组员讲。如果全班都不会的问题,我就集中讲。

如此上课,我发现一个规律:练考题简单,学生的问题就少,讲得速度也快,我也轻松。如果难度大,学生的问题就多。他们谈论时,我在各个小组跑来跑去,腿不闲着嘴巴也不闲着。讲到最后嗓子都哑了。但内心还是很高兴的。我也能通过梳理出来的问题,对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有具体的了解,也就能发现哪里的题适合怎样程度的学生,日后教学也就有了侧重点,采题也有了针对性。

四、课堂气氛:由沉闷死寂向热烈激昂转变

前多年,讲评试卷讲成了“一言堂”。我站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解阅读题的正确答案。学生在下面端坐着,要么眼睛盯着我看,要么摇动笔杆记答案记解题思路。没有人敢左顾右盼,更没有人敢说话。谁要是说话睡觉不好好听讲,我就过去训斥他,杀一儆百。学生摸着了我的脾气,只要我进教室,他们就端坐着,看似很用心地听课。

我在临潼教书,有一年全县统考前,我给学生讲了一套题。学生听得特别认真。考试时,绝大部分题跟我讲的一模一样。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没变一个字。考试成绩出来,虽然比平日好一些,却并没有我预料的那样,全部考高分。有个男生竟然不及格。问他时,他说没听。我说明明看见你睁着两只牛眼睛在听,怎么说没听?旁边的同学说,老师你不知道,他有睁着眼睛睡觉听课的功夫。我这才知道自己被学生的“认真”蒙蔽了。

回想起来,那些年的课堂,学生的确被我困住了,不敢乱动乱说,可他们的心早跑掉了,留下僵死的躯壳在教室。课堂是一潭死水,没有生命的活力,激不起智慧的浪花。学生成为我灌输知识的机器,拨到哪里停到哪里,让怎么转就怎么转。

这届学生,只要是讨论课堂,他们就像一群被放飞的雀儿,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他们在林子里跑来跑去,觅食抢食彼此喂食;又仿佛是一潭被堵住的死水,让老师开了沟渠,注入了源头活水,流走了腐朽发臭的馊水。你能感受到他们的思维在流动,在碰撞,在思考,在校对。有时争得面红耳热,有时露出会意的微笑,有时拍着肩膀彼此认同,有时会因为一个新发现而手舞足蹈。

课堂上,学生随时可以发问,可以站起来问老师,可以跑到别的组问朋友。这流动的课堂勃发出浓郁的生命气息,散发出青春火热的魅力,特别是当他们自己解决了疑难问题时,就像发现新大陆时似的击掌和鸣,激动不已。课堂气氛也被一次次推向高潮。

五、课堂容量:由浅显单薄向深刻饱满转变

前多年,讲现代文阅读,如果细细讲,就得先讲文章的篇章结构,再分析主题手法,然后再讲题。包括审题组织答案到整理修改,都得讲到位。一小节课分析文本内容,一小节讲题的做法。两小节只能讲一篇现代文阅读题。如果再讲学生存在的问题,时间就有些紧张。课堂容量小,学生练习少,读到的文章少,见到的题型少。既花费力气,也不能训练出明显的效果。教学内容单薄,讲文章、讲考题容易浅尝辄止,停留在问题表层,分析不够深入透彻。

今年高三,我通过大量做题,集中讨论,来加大课堂容量,让问题解决得更为深彻。传记类练考题让学生提前做。每天做一篇,连续做两个周。做题要标记段落,要梳理思路归纳段意,做完后自己先对照答案,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练考题必须要有修改的痕迹。答题用黑笔,修改用红笔,对照起来一目了然。

学生全部做完,开始集中讨论。讨论的内容是答案的要点自己为什么没有找到,该怎么思考,命题有没有问题,答案有没有漏洞。这样,学生会的对的就可以讲快,难的有漏洞的就可以讲慢。每道阅读题难的点就那么一两个,这样下来会节约很多时间。刚开始一小节课讲一篇,现在可以讲两篇,简单的甚至三篇。课堂容量变得饱满,有些问题还可以拓展,讲得深刻。

六、课堂效果:由老师学生向学生老师转变

前多年,新课改刚开始,师生互动基本停留在教师满堂问、学生漫天答的境况。问题是老师设计好的,上课流程是老师预设好的,似乎打破了“满堂灌”的沉闷死寂的课堂氛围。可是,这又走进另一个怪圈。讲题成了满堂问,是一对一的单线回答。教师问一下,学生答一次,其他的学生睁着眼睛看师生两个人对话,听者听之,不听者大有人在。老师脑海中装着固定的答案,学生答不对,老师把答案抛给学生。你接受是这样,不接受还是这样。那时的学生,还不太敢顶撞老师。尊师重道的道德理念束缚着他们。这样的教学,老师不可能受到学生智慧的冲击。

现在不一样。开展“少教多学”之后,学生问老师的多,经常是学生给学生提问题,学生解答不出来,就给老师提问题。质疑老师的现象不时发生。老师讲得不对,或是讲不到位,学生会立马站起来谈自己的想法。有些时候,你会发现,是学生的思路为老师解决问题找到了捷径,是学生的智慧打开了老师僵化的知识死结。

特别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有些选项出得很刁钻。出题人把每个段落抽出一句话,然后揉合成备选项。中间的思维衔接我很难转过弯来。学生给我一讲,我便豁然开朗。

后来我在想,教的这些学生,比自己聪明的大有人在。他们会考更好的大学。我只不过比他们多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积累了一些经验而已。要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还真不一定比得过他们。所以,讲题时,我更喜欢倾听,喜欢他们和我争执,喜欢他们点开我混沌的思维,让我收获柳暗花明的惊喜。我终于懂得,他们也可以当我的老师,而且是非常接地气的老师。

作者单位:陕西省杨陵区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