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纵观近年的语文高考,就会发现,各类试题对学生的思维考察占的比例都很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现实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有些老教师沿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坐着听讲,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有些年轻教师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满足于一问一答。学生回答正确,给予高度评价;回答错误,要么站着,要么坐下,不予以纠错指导,更谈不上思维训练。有些老师尝试引导学生思考,但囿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薄,学生的思维难以激活,更谈不上朝纵深方向发展。南京师大附中张小兵老师的教育教学专著《在有光的课堂上》,收录很多鲜活的案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思维训练方法,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值得我们借鉴。

补写诗歌,给学生的思维设一个飞扬的空间。现代诗歌,很多年高考不再考察。人教版必修教材也只有必修一第一单元选了毛泽东、戴望舒、徐志摩、艾青四位诗人的作品,因为高考重点考查古代诗歌,所以大多数老师也不重视,只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即可。选修教材虽然有外国诗歌和中国现代诗歌,但我们没选。也就是说,高中三年,现代诗歌的教学几乎是空白。再看张小兵,他要求每个高三学生携带一本书,陪伴他们走过紧张艰苦的高三旅程。学生们推荐的诗集,除过鲁迅的,剩下的都是世界著名诗人的,有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辛波斯卡《万物静默如谜》、纪伯伦《我的心只悲伤七次》等等。这些诗集我读得少,更谈不上给学生推荐。张小兵和他的学生,读过大量的现代诗歌,即可在课堂上随时运用,并能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

开学第一课,他选择保尔∙艾吕雅的诗《自由》,带领学生“畅想自由”。他给学生出示诗歌的前两节和最后一节,让学生补写中间的诗句。开头为“在我的学生练习簿上∕在我的课桌和树木上∕在沙土上在积雪上∕我写下你的名字”,诗句有个共同的特点“在……上”,最后一句相同,表达对“自由”的向往。高一学生从中考的紧张复习中解脱出来,经过一个假期的彻底放松,更能体会到“自由”的滋味,而老师提供的诗歌句式又便于学生模仿。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的思维空间迅速被打开,五彩缤纷的物象和生动活泼的场景鱼贯而出。学生从大自然想到学习生活,从教室想到跑道,从同学想到老师,从花瓣想到雄鹰想到恒星想到了苍穹,从现实的农民工想到奥斯维辛想到明城墙想到了伊拉克的民怨……学生在补写经典诗歌的过程中思绪飞动,穿透历史,穿透宇宙,穿透生活的每一个视角,穿透灵魂的每一次战栗。

这堂课,张小兵用一首诗歌的补写给学生提供了思维飞扬的弹性空间,让他们的思想围绕“自由”四处飘飞,敏捷灵活,深刻独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他不仅推荐名家经典,还推荐当红诗人余秀华的诗歌。他不仅阅读现代诗歌,还自己创作现代诗歌。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让他累积出丰富而又新颖的诗歌思维,训练学生也就得心应手。因此,我们也要开启阅读现代诗歌之旅,研究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运用现代诗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讲评试卷,给学生的思维留一段延展的时间。试卷讲评,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必修课。特别是高三老师,大型练考十余次,有的多达二十次。像我们这些教过三十年的老教师,讲评的试卷,加上模拟练习题,应该有上千套了。我们一贯的做法是,答题卡发下去,公布答案,讲解作答思路,学生记录,有错的纠错,无错的检查解答方法是否正确。做得好的教师,能够依据该题的考点延伸开来,给学生补充基础知识,变换题型,让学生在变化中掌握做题技巧,提高应变能力。讲评试卷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考点,纠错纠偏,下次考试不要在同样的问题上再错。但这种训练效果不是很明显,有部分学生,这次纠正了错误,再考时依然会错。现在回想起来,学生只是明白了老师的明白,并没有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故而一错再错。我不知张小兵如何讲评试卷,但看他的时间安排,讲评结束还有20分钟才下课,好像没费多少事。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

读完文章,我很惊叹!学生抛开答案,评价试题的人文价值。比如语言表达题:“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后面有几个选项。“杏林分种逢春茂,橘井挹泉滋蕙香”是其中一个。有个学生借“杏林”的典故,讲到董奉为人治病不收诊费,患者种一棵杏树即可的故事,说明古人行医有仁爱之心,而现在评选出来的一些道德模范,难见“私情”,少有“人味儿”,让老百姓敬而远之。为何就不能像董奉一样接接地气,时不时地踱步杏林呢?这个学生讲解时,由古及今,联系现实,清醒思辨,提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摒弃名利,融入百姓,与百姓同苦同乐,而不是一味地沽名钓誉,超脱于他人之上。有个学生针对另一幅对联,质疑他遇到的语文老师,讲语少文者有之,无语无文者有之,有语有文者则罕见之。有些语文老师不读书、不写作,还整天要求学生读书写作,这些都是误人子弟。不能不说,张小兵的学生,既能精细观察,又能精准评价。这份评价,是学生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对语文教师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的过程,是极有效的思维实践活动。

快下课了,学生们意犹未尽,把下一节课也占去了。有个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中元稹的教育理念提出质疑。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课间休息就在网络上查询资料。上课时,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认识,激起了其他学生也跟着发表意见。他们联系当下的教育现状,评价传承下来的教育方式,结合元稹的人品加以剖析。有学生更喜欢另一篇人物传记,把两篇文章对比分析,提出当老师该有的态度和方法。学生评价文本,思维灵活,见解独特,比单纯讲解试题答案更有兴趣,更有价值。张小兵的讲评试卷课,让我大开眼界。他给学生留足时间,让他们从考试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回归文章本身,讲道说理,提高素养,提升素质,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途径吗?

训练作文,给学生的思维插一双联想的翅膀。我不能不说,目前作文教学已经走入死胡同。无法抛开高考作文的训练要求,无法漠视阅卷老师的评价尺度,无法淡然满分作文的条条框框,循规蹈矩地训练学生,有时我都怀疑自己,这是不是在戕害他们?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更多重在道德教化,字字句句培养学生的大情怀与大境界。可惜,我们的学生,能培养出大情怀大境界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自然的人,过着日常的生活,有着朴素的情感。如果他们能在我的影响下,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不做有害于社会的事,我都很欣慰。这样的一群学生,要让他们写出高境界的作文,真是难为他们了!我是一个喜欢写作的老师,喜欢日常写作,喜欢自由创作,喜欢陌生化写作,喜欢用独特的语言表情达意。但我不能这样要求他们,训练他们,常常逼着他们完成考试卷上的作文题。写出来的作文,材料堆砌,无病呻吟,分析干瘪,味同嚼蜡,更何谈有思维的亮光?

张小兵对作文之道的坚守,对作文训练的创意,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让我眼前一亮!他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支点,提供一个平台,提供一个通道,让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先飞起来,再飞高飞远,直飞到思维的广阔处,最后完成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打动自己,打动老师。他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度。比如,“聊聊身边那些有故事的人”,他先就近引导,学生中有哪些值得写的人和事;再想想周边的人,父母爷爷奶奶教师有哪些值得回忆的事;再想想边缘的人群,比如乞丐,清洁工,聋哑人等,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有没有值得回味的事。如此拓展,学生是不是觉得可写的人和事有很多?有价值的人和事是不是就呈现在眼前?写作起来是不是就不愁没什么可写?学生思维僵化时,他重视培养学生变换思维的角度。比如写“手”,学生起初觉得没什么可写,不就是一只手吗?他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结构”“功能”等方面观察、联想、想象,学生的思路一下被打开,由黑想到白,由大想到小,由柔软想到坚硬,由具体想到抽象,由情感想到哲理,学生的思维飞起来了,写作的源泉便喷涌出来。

学生的思考深入不下去,他采用追问法帮学生插上翅膀。先找个她熟悉的话题“疯狂的应试教育是怎样导致你的生活空间变得狭窄的”,学生回答。再抛出第二个连环问“应试教育究竟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有哪些可能是难以挽回的”,学生再回答。接着,张小兵又问了五个问题,她又回答了五次。第二天,学生自己会追问了,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在老师追问的启发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注意到因果分析,对比分析,假设分析,直至找到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

张小兵对学生写作的启发和引导,没有生搬硬套的架构,而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他的训练是基于学生实际的因材施教,是基于思维凝滞时的松动疏导,是基于作文表达情意的基本目标。他培养学生,循循善诱,步步设疑,用联想与想象让学生自己长出飞翔的翅膀。这样的教学是有针对性的,是点火式教学,是助推式教学,是激情释放式教学,是无止境的探究式教学……因此,我们应该放下高考的脚手架,从最底层做起,从最基本的做起,搭建思维的阶梯,让学生依靠着往上走,走高走远,发展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思维的品质,提高他们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过上面三种方式,张小兵在训练学生思维方面做的尝试还有很多。他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看着标题先想,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给学生的思维一次想象的前瞻,然后再进入正式阅读,看有没有和自己的想象重合的地方。他设计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加码,给学生的思维开辟一条激活的通道,深入的通道。他设置话题,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写,有感可发,给学生的思维造一方清澈的源头活水。他的语文教学思维,给我打开了训练学生思维的闸门。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抵达学生的灵魂,不能让学生学会自己跟自己对话,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雨果说,在泥土下面,黑暗的地方,才能发现金刚钻;在深入缜密的思维中,才能发现真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刻不容缓,打破他们头脑中的思维定式,使他们的智力思维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闪出光,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作者单位:陕西省杨陵区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