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作者:■文/李 靖
发布时间:2023-12-12 09:44:59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课程思政”并非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年时期的临界点,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黄金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趋于成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对高中生来说不可缺少,而物理课程又是一门极为重要的考试课程,将二者融为一体,既能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思政理念融入具体教学中,又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实施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狭义的思政课程,它是将理念融入各类课程中,以期在各类课程中寻找到思政理念存在的合理性。将思政教育与具体的课程教学相结合很有必要,经济结构、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解放,人生价值理念也越来越多样化。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面对普遍学校对学生理想信念关注度不足、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的情况,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依据,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将“课程思政”应用于课堂和实践。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
梦想和信仰是帮助学生迈向成熟的重要基石。在当下,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将会面对多种诱惑,社会也滋生出了多样的文化和价值观。多样的文化和价值观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眼界和更多选择,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充斥在学生周围,这使得正在架构思维观念的学生对原本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产生动摇。对此,教师要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重建价值观念。
(一)教材二次开发——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物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在具体教学中通常以实验教学与理论教育并重。它不同于政治历史课程,不具备阶级意识也没有意识形态,所以在大众的印象中很难将物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但事实上物理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1.挖掘和补充好教材的思政元素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如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等伟大的物理学家,正是因为他们在物理学领域的不懈探索,才使人类的文明与发展熠熠生辉。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所得的结果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学生要学习伽利略刻苦钻研、崇尚科学,不迷信权威的品质。在讲解“宇宙航行”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讲解内容,如浑天仪、授时历等天文仪器创制和历法编制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能够增强学生对古代科技文化的自信。
2.丰富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学科,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多元化呈现。例如,在学习“重力”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引出牛顿是受到一颗苹果的启发:苹果为何会掉落,而月球、星空为什么就不会掉落在地球上,渐渐地他发现了重力和推动力,苹果的掉落是受到了重力的牵引。当学生理解了定理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与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借用一个小实验进行教学。此外,高中物理的很多原理、概念都是通过实验得出,利用实验进行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从感性思维升华至理性思维。用木棍搭建一个倾斜的坡度,将一个小球放入其中,那么,这个小球会沿着什么轨迹运动呢?这时大部分学生会说小球一定会往低处滑落,因为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重力,会导致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个小球一定会往低处走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吧!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小球的轨迹与预想的相反,这样的结果使他们大为诧异。在导学环节,教师运用小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主动观察、思索实验的效果,而且大大促进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个实验,我们称之为“双轨怪坡”,那么此实验违背了重力原理吗?实则不然,由于斜坡上的轨道有着一定的夹角并且轨道并不平行,所以小球在低处时反而重心高,在高处时重心低,进而在重力作用下就会形成“怪坡”现象。纵观物理学史的发展,实际上都是实验推动的,利用实验现象能让学生观察到物理知识从抽象到直观的变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开端。采用实验教学,实际培养的是学生团结合作、不断进取的能力。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待问题一丝不苟,这是“工匠精神”的本质。
(二)混合式教学——积极拓展思政时空
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主要包含“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既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符合当前特殊环境下对学生教学的要求,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资源,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1.“线上+线下”全方位,助力学生拓宽视野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进步的结果。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走进“互联网+”时代,网络在不同产业间实现着广泛连接,从而在新的应用领域中开辟新的途径。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一方面,使高中物理课堂实现了有效互动,教师能够在网络中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进行探讨并结合强大的互联网资料库探索物理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如在讲解新课之前,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最新科技成就和动态、物理学家的故事等内容,教师也可以将优秀资源进行整合、将合适的资源引入教学,分享给学生。同时教师以互联网为平台,将原本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直观形象的内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线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学资源。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平台。以前由于农村学校受到硬件教学条件的限制,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借助平板展开学习,但现如今有不少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学生线上学习的硬件设施得到了一定提升。其次,参加线上学习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建立物理电子资料库,结合班级内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筛选出最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料,引导其展开自主学习。
2.“课内+课外”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教师一直强调学生要有自律意识,要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而在课下会有零散、细碎的大量时间。高中物理课程在教学安排中所占的比重较轻,在此情形下开展思政教育的时间则更少。对此,学生要具备自律意识,将课内、课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在课堂上如果提到了牛顿,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课下或者晚自习的时候播放《倔强的牛顿》这部电影,还可以鼓励学生去看一看有关于牛顿的书籍,利用网络找一找有关牛顿的小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看一看这位科学家的另一面。此外,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一书反复强调,家校合作共建,新教育需要新父母。由此可见,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不可缺失。对于家长而言,出于一些主观条件的限制,也许没有能力对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进行有效辅导,但是营造一种自由、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将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情绪。在课下时间,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实时沟通、监督学生在家完成课后作业,这些都是家长力所能及的事。总之,当下的教育应寻求家庭、学校二者之间的平衡,以“课上+课下”的教学模式建立理想化、立体化的教育状态,以积极的态度寻找到家校共同协作的最佳路径。我相信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学校为家庭提供支持,家庭为学校提供动力,学生在这种相互促进的成长环境中会得到更好发展。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必须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牢牢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深入挖掘和补充物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思政课程”是播种,是使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信仰扎根于青年一代的内心,使其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对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肩负起责任,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更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并放在首要位置。
作者单位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