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典名著单元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文/张军花
发布时间:2023-12-12 09:32:03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古典名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随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小学生的阅读方式有了较大改观,相对生涩难懂的名著阅读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应探索高质量的古典名著单元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本文立足小学语文古典名著,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从三个方面研究古典名著单元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典名著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按照由易至难的顺序编排,揭开了古典名著的神秘面纱。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了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教师要向其教授高质量的阅读方法,从古典名著的语言特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阅读,同时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
一、细致解读,因文定教
(一)由简入繁,实现长文短教
古典名著教学是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长文”或“难文”,学习名著中的文学知识。坚持由简入繁原则,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则可以实现长文短教,降低教学难度,提升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阅读课文,再传授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使之能够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高质量方法。
比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本篇课文是名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经典故事,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介绍了诸葛亮识破周瑜计谋,并借助东风诱敌、借箭、立功的经过。首先,教师要解读诸葛亮“借箭”的原因,播放《三国演义》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才出此下策,故意让他造十万支箭。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果你是诸葛亮,你将怎样应对周瑜?”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重点讲解诸葛亮“借箭”的准备工作,再让学生通读课文,立足周瑜“心怀嫉妒”到赞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经过,找出课文中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之处。由此降低学习难度,实现长文短教,让学生把握“明快、洗练、生动、准确”的词语,感受富有表现力的古典名著故事情境。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不停顿、不回顾”的方式速读课文,同时为其提供《火烧赤壁》《官渡之战》等名著阅读材料,让学生快速阅读材料,并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联系生活经验或上下文猜测词语语义,按照故事情节发展走向进行叙述,使之通过“观三国烽烟”,感受不同人物的形象。教师也可以将不必要的教学环节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在阅读材料的帮助下深入理解《草船借箭》的道理,体会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进而实现长文短教。
(二)难文浅教,培养阅读素养
为了消除学生名著阅读的抵触心理,教师坚持难文浅教,引导学生集中精力阅读关键部分,如此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使之能够深入理解所读名著内容。教师应设计契合学生实际学习规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呈现有关名著的图文资料,指导学生先阅读前文,再尝试猜测故事发展走向,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
在《景阳冈》的教学中,本篇课文是名著《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用色彩强烈的口语化形式介绍了“武松三碗不过岗、打虎”的经过,字数较多,其中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区别,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京剧选段“武松打虎”视频,减轻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引导他们集中精力思考武松打虎前所经历的事情。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阅读《草船借箭》的经验,速读“三碗不过岗”部分课文,从人物特点的角度分析武松的豪迈形象。此时,要介绍《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的部分名号,让学生分析武松“行者”名号的来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最后,重点解读“打虎”部分,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叙述“武松打虎”的经过,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导学生带着对相关故事情节的疑问重新阅读课文段落,不断精练语言,运用合适的语言简要概括“武松打虎”的经过,从不同人物的角度看待“打虎”事件。我们也可以以漫画和流程图的方式,为学生的阅读提供精确指导,使之能够多角度地理解武松的人物形象,聚焦名著经典情节,提高阅读素养,由此实现难文浅教,提升古典名著教学效果。
二、以学施教,循序渐进
(一)科学预习,扫清学习障碍
预习是阅读的先导,可以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使之能够初步了解所学内容,从而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研究,加深学习印象。教师在古典名著教学前,需要通过发放预习卡,指导学生先了解所学内容,梳理预习卡上的问题,按照正确的步骤阅读课文,思考主旨,为后续的学习扫清障碍。
在《猴王出世》教学中,本篇课文是名著《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主要介绍了孙悟空自“诞生”到“成为猴王”的经历。首先,教师要在课前下发预习卡,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交流和分享:①查找工具书,初步了解《西游记》以及作者吴承恩。②运用阅读《草船借箭》《景阳冈》的经验,读课文《猴王出世》,读准字词、正确发音,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③分析《西游记》的主要任务——“孙悟空”的形象。④读了《猴王出世》,你有何感受?其次,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开展“分秒必争”速读预习活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同时,为学生提供有关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名著概况和作者吴承恩。最后,教师要梳理预习卡上罗列的不同问题,根据实际学情以及学生的具体回答,回顾之前的古典名著学习知识,让学生产生阅读整本名著《西游记》的热情,为学生了解“取经不易”埋下伏笔,逐步为其扫清学习障碍,使之能够提高预习质量,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猴王出世》有初步了解,回顾所掌握的古典名著阅读方法,结合教材注释、插图提示,联系上下文理解故事主旨,消除学生对陌生学习内容的抵触感。
(二)鼓励联想,激发阅读兴趣
在古典名著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联想,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一幅幅奇特画卷,激发其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回目,想象名著中的故事情节走向,潜移默化渗透章回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古典名著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
在《猴王出世》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通过电视剧了解的“孙悟空”形象,思考问题:“如果孙悟空没有法力,会有怎样的经历?”由此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在听完学生阐述后,教师要出示“花果山”“水帘洞”等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分析石猴在发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欣喜状态,思考“美猴王”称号的意义。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联想石猴与众猴在水帘洞内的欢乐生活,联想除了“美猴王”之外,还有哪些称号适合石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我们还可以适当利用《大闹天宫》《美猴王》等影视资料,引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关注,结合对“美猴王”形象的直观了解来阅读课文,联想“石猴”的形象与可能发生的事件,使之能够积极主动进行联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课文,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最后,教师要细致解读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文言文,让学生反复阅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联想石猴的动作与神态,分析“食、饮、采、觅”等词的意思,使之明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促使其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联想“水帘洞”,并发挥想象构建一个能够满足石猴与众猴生活需求的其他居所,为居所命名,提升古典名著教学的趣味性,深度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三)梳理内容,传授阅读技巧
梳理古典名著中的故事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故事主旨,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默读、跳读、精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搭建文本框架,适时播放不同的影视剧片段,直观揭示文本中的故事道理,理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
在《红楼春趣》教学中,本篇课文是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主要讲了宝玉和黛玉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首先,教师可以从作者入手,向学生介绍曹雪芹以及与《红楼梦》创作的相关趣事,为学生呈现曹雪芹的生平经历图,让学生了解曹雪芹坚韧不拔的毅力,知道《红楼梦》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教师要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呈现有关“大观园”的图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简单梳理课文结构,思考课文中提及了哪些种类的风筝,同时传授学生默读技巧,让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品析宝玉的形象,使之能够掌握高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其次,要教授学生跳读技巧,让学生聚焦“放风筝”与“春趣”这部分内容,教师适时播放《红楼梦》影视剧片段,组织学生进行全方位讨论,使之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放风筝经历,分别阅读课文中关于描述“放风筝”的段落,让学生学会梳理课文内容,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印象。最后,传授精读技巧,从人物的角度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引用名著《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情节,让学生品读不同人物的对话段落,使之了解人物描写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话品味“春趣”,感受宝玉和黛玉“放风筝”的乐趣。
(四)聚焦回目,落实教学重点
聚焦课文回目,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可以落实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阅读整本名著的欲望。教师要解读回目,带领学生感受中国特色艺术的表现形式,聚焦重难点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合理的猜想和论述,从古典名著的回目中获得启示,以深入理解课文的重难点知识。
在《红楼春趣》教学中,首先,为学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篇目,聚焦名著回目,让学生猜测除了《红楼春趣》课文内提及的内容,作者还会介绍其他故事,并出示导语:“儿女情长,风花雪月,盛衰变幻,人情冷暖,是《红楼梦》的生动写照。”让学生聚焦回目,运用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课文的经验,阅读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篇目。其次,教师要围绕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原著的角度分析故事情节,厘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联系原著七十回篇目思考宝玉的人物形象描写意义,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聚焦名著回目,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物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密切联系,开启阅读名著的大门。最后,教师要引出从“春趣”至“梦断”的回目,融合课内外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红楼梦》,掌握古典名著的高质量学习方法。故而,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水平,教师要呈现名著中的不同回目与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红楼梦》是“东方的伟大史诗”,进而有效落实教学重点,促进古典名著单元的教学质量提升。
三、知识迁移,培养习惯
古典名著单元的教学,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把《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视为古典名著阅读的起点,帮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明确不同课文的学习价值以及古典名著的正确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本着欣赏、品味的原则进行拜读,同时指明知识迁移的方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学什么,如何学,怎样检验?”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三个古典名著单元教学的问题。为了开启学生古典名著阅读之门,教师应立足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感受古典文学魅力,汲取名著中的文化力量。首先,我们将《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迁移设计,引导学生领会“三国争霸”背景下的雄才伟略,对古典名著有感性认知。然后,融合《景阳冈》与《水浒传》,重点围绕人物以及故事情节展开教学,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名著阅读方法,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其次,在《猴王出世》与名著《西游记》之间搭建起“桥梁”,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降低他们对古典名著学习的抵触感。最后,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典名著的文化力量,并体会阅读的乐趣。由此,学生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迁移活动,产生阅读整本名著的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按照正确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古典名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激发其主观学习能动性,使之能够积极地进行感悟、理解,从文本中汲取精神力量,在阅读中发展语言素养。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教师还应实现阅读方法的内化,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平台,使之能够进一步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体会其中蕴藏的深刻道理,掌握不同人物、细节的描写方法,以落实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实现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马力镇余寨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