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从山后跃出一缕,一片叶红,再跃出一缕,又一片叶红,渐渐地,一个山包红了,一条山脊红了……深浅不同的红与淡绿、墨绿、亮绿、棕黄等各种不同的色交错着杂糅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面的山便绚烂起来,抢眼起来。

晴好的午后,老伙伴“骏骏”载着老陈和我,沿着盘旋的村道向撩人许久的对面山行进。乡路真不错啊,路面均是水泥硬化,一般两车可相错,最窄处也能并行一摩托一小车,虽然弯道大,但每个转弯处特意加宽,可轻松划条大弧稳稳前行。打开全部车窗,迎着温暖的风缓缓爬行,山峦间各种香扑鼻而来,浓烈的,散淡的,悠长的,清浅的,随着光缕中落在我的鼻头,深深地呼吸,惬意至极。

忽然想起三十多年前,我随好友花儿周末去她家帮忙取要上交给学校伙食的粮,那时这山上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因坡下就是大河,路就刻意转很多弯,在坡陡大的地方附近村民用些不规则石头砌成防滑坎,近二十里山路们爬了差不三小时,汗湿了里外两层衣服。那段路比我平时回家之路艰难多了,至今还记忆犹新,那天我穿着自己最好的一双解放鞋,就算是十一二岁的少年,可一不小心就脚下打滑,哧溜一下倒退多远,吓得我死死抓住路边的树梢,花儿脚上穿的是她妈妈做的布鞋,虽然底子硬滑,她却走得稳稳当当,路上不时还遇到几个穿草鞋背背篓的农人,他们背着满背篓的洋芋红薯或大大小小的南瓜,边说边笑还时不时来几句唱腔自在得很。花儿说:“再难走的路,走得习惯了就会轻松起来!”

“看,那是什么叶,红得格外鲜亮”!老陈的喊叫惊醒沉在记忆中的我。抬眼望去,路边一簇簇红叶的确与众不同。“这是乌桕树,叶片呈菱形,秋天时先紫后红,你看这一棵树有紫,有红有绿,多好看啊,其实这乌桕叶不但好看,还可入药,小时候我和父亲一起采过。”下车辨认后我肯定地告诉老陈。“原来红叶中还有乌桕”“当然哦,陆游曾有诗赞‘乌桕赤于枫,园林二月中’。”当然那大面积红的自然是黄栌叶,对于黄栌树记忆中有太多故事了,它的叶不但香,而且部分叶片上面会有类似蜂蜜一样的黏糖,小时候上学路远,走得饿了,同学们常比赛找它来吮吸。黄栌树又是极好的木柴,干柴棒金黄金黄的,易燃且烧起来有独特的香味,感觉做饭都好吃,是我们一群小伙伴上山捡柴的首选。大约九岁那年,我和钱叔家女儿小群到离家很远的山上掰干棒棒,发现好多黄栌木,想到家里柴火的“贫瘠”大人的繁忙,实在舍不得放下,一人绑了两梱,然后交替着往回杠,最后饿得实在扛不动了,可掉着眼泪都不扔,硬是扛回了家,我得意地向老陈讲着自己的英雄壮举。

“得,看你能得,那又是什么红叶?”这可难不倒从小在山里野大的我。“是棓子树,棓子树的果像不规则的羊角,不小心捏破了里面有无数只小虫,这可是宝贝药,价钱很贵的,80年代村里人闹副业首选摘它,记得院子里有人悄悄从山里挖回家栽在门前屋后,它的叶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色彩,秋天最好看,一般叶子先从尖尖开始红,然后慢慢向下渗,常常一片叶就包含浅红,深红,淡紫,深绿等色,实在养眼。”“这是野桃树,这是五角枫,这是牛槭树,这是火炬树,这是白栎,这是柿子树,岩上这是爬山虎……”的确,山林间除了黄栌外还有很多的树叶也在秋天变红,他们的红又各不相同,阳光透过微云映照山林,红叶格外鲜艳夺目,那样的炽烈和温暖,它们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跳跃在秋天的寂静中。

盘坐山峦,想不起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安静地和一座山,一片林相拥了,二三十间为了改变生活,为了一个又一个梦想,一次接一次折腾,一路赶一路奔跑,忘却身边的自然,忘却身边的美,闭门造车中不断熬损自己伤害自己,及至身体发出严重警告,不得不缓下来修整。这些日子,我像孩童般和大自然亲密相处,同一株草、一棵树、一只蚂蚁对话,它们在风中的挺立,雨中的坚守,阳光下的舒展,都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在它们清澈的气息里回顾童年走路与劳作带给我的历练与丰富,我开始重新审视生命,审视自己无比珍爱的讲台,审视曾经的教育理念,方法……

想起卫夫人,他在教导侄儿王羲之学写书法时,不断把五六岁的羲之带入大自然,让他在山上扔石时想点的书写,在广阔的平原观察天际线时想横的起落,在岩壁攀爬时手拽老藤想竖的挺立和柔韧,因而有了流传后世的书法经典三节课“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与“万岁枯藤”。因为卫夫人,一个小小的孩子走进大自然,在与自然亲密接触中理解了重量与速度,体悟了开阔与顽强,领略到生命的律动,沉静与坚韧,造就了一代书圣,亦为中华文明史增添了璀璨一笔。

再次凝眸,漫山红叶在风中摇曳,像在低吟浅唱,又像在欢呼雀跃,它们似一个个孩子,那么朝气蓬勃。心中涌出一种无法言表的情感,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如何设计,才能像卫夫人那样让我们的学生把书本与自然,学习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让我们的课堂如国家课标要求的那样灵动起来,真正做到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轻轻拉过一枝红叶放在脸颊,我仿佛听到了它们的呢喃,感受它们的呼吸,与它们坚韧的脉搏合为一拍,一时,心中有了坚定的方向。

眼前漫山的红更加辽阔起来,亮堂起来……

发表于2023年11月1日《教师报》

作者单位:安康市汉滨高中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