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又开始了新的挑战,研发铁道车辆超限自动检测装置。

孙文豪展示智能便携司控器检测仪

高职生也能搞研发?当然能!西安一所职业学校的师生团队,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他们在工作生活和实习实训中主动发现行业技术问题,在创新工作室里通宵达旦地研究试验,最终将研发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内铁路行业,改进了产品工艺,提高了生产作业安全性,实现了降本增效。他们成为西安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推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一股蓬勃的青春力量。

用计算机代替人工检修 既便携又高效

司机控制器是机车的主令电器,相当于机车的“大脑”。就像人需要定期体检一样,司控器也需要定期保养。然而,司控器试验台体积很大,无法实现随车检测,且检测方式为传统的人工检测,耗时长、效率低,还可能发生漏检、误检等问题。

“为什么不能让计算机代替人工来检测呢?”孙文豪脑海中闪现出这样的念头。

孙文豪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工作室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的学生。当时,他正在上大一,并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机车检修段低压电器检修车间参加实习实训。回到工作室后,他将想要研发全新“司控器线路检测仪”的想法告诉了工作室负责人史骏老师,史骏十分支持,并立刻带领学生团队将想法付诸实践。

学生们一边查阅专业资料,一边对照视频学习操作。从电路仿真到制作集成电路板,从控制程序编写到设备实地调试,他们一步步摸索,最终经过样品试制、功能完善、现场测试后,完成了产品的研发。

记者看到,他们研发出的智能便携司控器检测仪只有普通鞋盒大小,十分便携。将检测仪连接到司控器上,打开开关,司控器各项数据很快便出现在检测仪的触摸电子屏上,实现了故障判断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检修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检测成本。

全新的检测仪在安康机务段真车上做过实车实验,受到铁路技术人员高度评价。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创新产品获得了主体赛一等奖。

“入校前,我从来都不敢想象自己作为一名专科生也能搞科研,参加含金量这么高的赛事。虽然研发过程中,我们和老师熬了无数个通宵,太困了就在沙发、地板上眯一下,但一切都是值得的。”孙文豪表示,“创新工作室这小小的房间里,承载了我们大大的梦想,那就是发挥我们的专业技能和钻研精神,为西安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工作室像火种一样

点燃了师生创新的思维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隶属于国家级轨道交通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环境支持和指导服务。

史骏回忆道,2017年工作室创立之初只有两张课桌。“当时大家对它的前景其实并不明晰。但它却像一个火种,点燃了我们创新的思维。”有一次,他去商场买鞋时,发现鞋子上没有服饰类商品通常会安装的防盗扣,他有点惊讶。在付款时才发现,原来鞋盒外包装上贴了一个RFID射频识别标签,可以起到报警提示作用,取代了防盗扣。

回到工作室后,联想到有人曾提出的“人工智能垃圾分类”,史骏觉得,可以运用RFID射频技术,制作电子垃圾桶,如果把垃圾错误分类,射频识别技术就可以发出警示。

于是,他带着2017级学生一起进行研发,并带着研发成果参加了当年的“互联网+”大赛。虽然没有取得好名次,但让师生们的眼界和思路大开。从2018年起,他们的研发成果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而后参加国赛获得二等奖,师生们信心大增。

与此同时,学院也不断加大对工作室的支持,工作室有了专项经费,购买了3D打印机等先进设备,为研发成果转化成真正的产品创造了条件。

此后每年的省赛和国赛中,工作室的师生都会和全国名校的本科大学生同台竞技。此次研发的智能便携司控器检测仪,成功战胜了国内顶尖名校竞赛团队的研发产品,获得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这也是陕西高职类院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的首个一等奖,为陕西科创贡献了西安力量。

助力中国铁路

更好地“走出去”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工作室研发的一些产品已经实现了实际应用。

铁鞋又称止轮器,是铁路调车作业中的重要工具,被放置于停止的车轮前后,防止车辆溜坡。然而,传统的铁鞋是人工拿取和放置,有时会存在错拿、错放的情况。

铁道车辆技术专业学生王琛皓在实习期间发现铁鞋存在运用隐患,便萌生了组建创新研发团队、优化铁鞋设计的想法。在工作室老师和行业专家帮助指导下,最终研发出智能铁鞋产品,能够对铁鞋的运用进行远程监控。产品获得了西安客车车辆段首席技师的高度认可。团队还成立了公司,目前已与西安中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轨道装备供应商签订了金额约280万元的预销售合同,并在中国-中亚峰会召开期间,与哈萨克斯坦萨特巴耶夫大学签署了合作研发协议。

列车车轮的几何参数,传统方式是靠人工检测和维修。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学生帖俊杰在实习期间发现,这种方式存在灵活性差、检测效率低等问题。为了让检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工作室团队潜心钻研,历时1年完成“轮对不圆度检测”产品研发,其核心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科技查新认证,检测精度远超铁路检测标准,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产品已申请国家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项。团队目前已通过与西安中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代销售的方式,与乌鲁木齐若羌基础设施段、乌鲁木齐供电段等单位签订预销售合同418万元。

“跟着项目学习专业知识,让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有趣。”帖俊杰告诉记者,他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眼下他们的目标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中国铁路更好地“走出去”。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科技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学生有思索、有追求,有着对‘创新’的敏感、对前沿技术的追逐之心,更能吃下做科学研究必须吃的苦。”史骏说。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