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轩,是在2022年9月。新组合的班级,新的学生,新的老师,我们的相遇从一个“新”字开始。

开学第一课,教室里她一头微卷的长发吸引了我的视线。我原以为她会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姑娘,所以,我的第一次课堂提问就给了她。那是一个关于语文学习的问题,谁知她扭扭捏捏不愿起立回答。在同学们的“三请四催”中,她磨磨叽叽地站起来,头都不敢抬,哼哼唧唧说不清楚一句话。我有些失望,感觉自己教书几十年了,怎么看人的眼光越来越不准了。同时,心里也有了想和她课下交流的念头。但是,刚开学的工作千头万绪,我一直是心有念而行未动。

第二个月,各项工作理顺后,班主任告诉我班上有特殊学生需要科任教师签订帮扶协议书。很有缘分,她作为一名留守儿童和我组成了一对帮扶组合。于是,终于有时间和她聊聊了。

我们的第一次谈话是在操场边的空地上。那天,秋阳灿烂,我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终于弄清楚了她的具体情况。她的父母在她六岁时离异,父亲不愿要她,母亲只好带着她远走河北,父亲带着哥哥留在凤县。谁知,在她六年级时,母亲再婚生育,她又被母亲送回凤县的父亲身边。这个时候,她的父亲与她已有陌生感,而且在她回凤县不久后,父亲就外出打工。紧接着,疫情开始,她与远在外地的父亲也就只剩下一根电话线的联系。近三年的时间里,父女见面不足三次。她早早地成了一名住校生,周末便和爷爷奶奶相伴。说话过程中,小姑娘眼中总有泪滴滑落,我也是心酸不已。终于知道她为何在人前如此胆小了,这是一个有些悲凉的故事。语言的安慰力量很微弱,我抱了抱她,告诉她在学校不论有什么事都可以来找我。从那以后,我们的接触逐渐多了起来。

一个曾经被两次放弃,既是留守又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她的成长路上最缺的就是关爱。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女老师,我有着方便和她靠近的天然优势。语文学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于是,我开始利用学科特点,用“语”为桥,和她一点一点接近。

我会在课堂上用简单的问题引导她开口说话,也会在作业本上的“心语天地”“小组日记”中用文字鼓励她,更是经常会在课余时间和她谈天说地。一开始,面对我的靠近,她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最初,在我提问时,她还是胆小不敢开口,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我亲切地鼓励引导她,只要她说出第一句话,后面我就会一点一点地将她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引导出来。渐渐地,她会在课堂上睁大眼睛盯着我的板书,侧耳倾听我的讲课,我终于用语文学科的“说”和“听”打开了和她交流的通道。

紧接着,我开始发挥语文学科“写”的作用,我会在她的作业本上,用文字询问她的生活和学习,也会在写作时,面对面地教她该怎样去表达。面对我的文字交流,起初她一点儿也不回应。但在我坚持了两三周后,她开始给了我简单的回复。过了一个多月,她开始在作业本上主动“问”我一些女孩的小问题。无论是什么问题,我都会认真回答。渐渐地,她也会在心情有起伏时,用写的方式来表达。这样,在我一次又一次地以“语”为桥的靠近中,她开始向我敞开心扉。

2023年4月一个星期一的晚上。在讲习题时,我发现她情绪不佳,愁容满面,手也一动不动。在讲题过程中,我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可是效果不佳。后来,在让全班同学纠错时,我将她叫到楼道准备询问。

还没等我问她,她就张嘴带着哭腔告诉我,她不想上学了。我问她原因,她说反正父母不爱她,她也感觉自己很笨,想着肯定考不上高中,还不如现在就退学去打工。我很心疼这个姑娘,在和她一次次的接触中,我能感觉到她对父母的期待,也能偶尔感觉到她对未来的迷茫。我曾经也想和她父母好好聊一聊,可惜那两个人都不愿意理会我。我也和她爷爷聊过几次,可老人也只是满心的无奈和哀叹。

这种情况下,我就只能尽自己的一点儿微薄之力,和她谈话时一遍遍渗透“人生当自强”的观点。为此,我还以自己为例,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一次次激励她。谈话过程中,她很容易被我打动。可是,一到学习中,她还是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周内有我跟着还能好点,可一到周末,家里监管不到位,她就和大多数孩子一样疏于自律。毕竟是孩子,这样的波动也很正常,我能理解,但不接受。

我没有再和她谈什么大道理,转身进教室取了一支粉笔。然后,让她拿在手里,告诉她不要动手,就在心里一直想:断、断、断,赶紧断。然后,记一下时间,看看这根粉笔需要她想多久才会断掉。她很惊讶地看着我。5分钟后,我又让她动手,看看需要多长时间可以掰断粉笔。

她终于懂得,做任何事,都是需要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光靠想。后来,我又用学过的课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让她加深印象。最后,她擦干眼泪走进教室动手改错。

后来,我给她推荐了《平凡的世界》《活着》两本书,并且和她一起阅读,一起写读后感。在读完《平凡的世界》后,她郑重地对我说:“老师,你放心,我再也不会有轻易放弃的想法。孙少平在那样艰难的处境中,都能凭借对生活的执着用希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也可以的!”听着她如此铿锵有力的表达,我为她揪着的心终于有了着落。她也在我的影响下,一天比一天喜欢阅读。如今,“读”已成为她最喜欢的放松方式。

从与小轩结对帮扶的一年来,我深刻体会到,学科教育和德育是密切相关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理念方面,提出语文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育人功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在与学生的帮扶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借助语文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功能,以“语”为桥,用爱靠近每一个需要温暖的心灵。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让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得到温暖,对生活充满希望。

(文中学生名为化名)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双石铺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