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智慧的校长,他关注的中心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简单地说,是课。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经验证明,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有许多东西——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生活的智力丰富性、教师的教学法技巧、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多方面性,都取决于听课和分析课这一工作是否有高度的科学水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个不懂业务、不精教学的校长无法占领教育发展的高地。只有当学校领导者掌握了足够的事实,进行了足够的思考,才能更有方向地引导教师研究教育教学,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益。

在苏霍姆林斯基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兼班主任的二十余年间,他从未终止过听课与分析课。他给自己制定出一条规则:如果一天没有听过两节课,就认为今天在学校里什么事也没有做。要是遇到其他事情耽误了听课,他也会改天把该听的课补上,要是预订将到外边出差,就提前把每天要听的课听完。他对于听课曾有过这样描述:“有些校长,学校只有15到30个班,在整整一年里只听70、80节课,甚至更少,这种领导好比是一个被蒙去眼睛去上班的人,他在黑暗里徘徊,能听到一点,但是什么也看不见,不了解,不理解”。

对照这些基本数据,再看看自己,常常感到有些惭愧。一学期过半,也许只仅听了十几节课,且所涉及年级、学科相对单一。虽然有文件规定“校长每学期听20节课”,但很多校长一学期基本上连十节课都听不到,更何况听够20节课这一基本要求,从着眼于教学调研和课堂指导的意义来看,这也远远不够:若按全校教师数来衡量,每年有针对性地听完三分之一教师的课,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前提是校长首先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熟稔课堂,要有先进的育人观、课程观、教学观,能听得懂、看得明、评得准、导得有价值。这对不少校长是一种挑战,一方面很多校长当了校长后就脱离课堂、远离讲台了,另一方面,校长分身乏术,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走进课堂听课、调研、诊断、指导!

现在学校各种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能安心研究教育教学、参加教研活动、听评课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正在上课、听课也会被各种电话和事务拽出教室,预留的教研指导也可能被临时事务挤占,深入班级调研学情教情的时间很有限……校长们正在失去应该坚守的根本阵地。

尽管这样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但校长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多走近教师和学生倾听心声,走进教室去了解教学情况和学习状态,及时做好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共同寻求教学改进的良方。校长分析教师工作的最适当的方式,就是定期去听所有教师的课——既要听年轻教师的课,发现他们教学中的闪亮之处,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又要听教龄长的教师的课,帮助他们总结教学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激励他们精益求精,持续提高。当然,也有人认为,“老教师”经验丰富,可以少听几节或者不听,只要抓好年轻教师就可以了。殊不知,资历长短并不代表教学理念的先进和教学艺术的高超。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树立终身习理念,不断突破自我、寻求改变教师才是有创新力的教师。因此,听不同年龄段教师的课,有助于全面掌握教师的专业架构,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方案。

校长观课,应注意涵盖学科的广泛性。通常情况下,校长们往往只喜欢关注自己擅长的学科,对于那些自己没教过或听不懂的课,却很少研究。在我看来,自己擅长的学科固然要听,听后能分析教师教学的优劣得失,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或意见,但是其他学科的课也要听。校长或许对其专业知识不够熟稔,不精通,但至少可以观察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学活动组织方式,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参与广度、思维深度等,并思考其背后的原理。察言观色,切身感受,是最基本的“观课”技巧。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评价自己的课是否上的好,首先在家里给自己文化层次较低的母亲讲一遍,如果母亲听懂了,就说明课上的好。我想,校长在听自己不熟悉的课时,能“听懂”老师所讲内容,能跟着班级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去,这节课一定不会差。

校长观课,还要注意连续性和系统性。学校是个实验室,每节课都是一场教育实验。校长要想深入研究教与学的状况,就要持续不断地、有计划地观课。校长可以针对一位教师某几个阶段跟踪听课,也可以针对同一年级学科不同教师横向比较听课,还可以针对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立体交叉听课。东一榔头西一棒地听课,只能窥见豹之一斑,而不能知其全貌,容易以偏概全,无法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提出见解和思考。只有通过连续地、系统地观课和分析课,并进行多层次比较、甄别,才能找出共通点和差异点,揭示其教育行为背后的实质,从而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

作为学校领导者,校长观课的意义在于发现、激励、引领,在于整理、研究和开发新的资源,把个别经验变成集体财富,用以丰富全校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实验。因此,校长观课要有大胸怀、大视野,尤其是对年轻教师既要客观地指出教学中的不足,又要善于发现亮点和创意,注重培养他们的教学风格;要占有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权,对本校教师、国内名师甚至国外同一领域的教学理念模式要有所了解,对本学科合格其他学科的教学形势要有所对比;要有高度概括、归纳、提炼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课例不断思考,不断提出假设,不断总结完善,揭示出教育教学的重要规律,并及时组织讨论、交流,有助于形成集体的教育信念。

在观课中,要高度关注“对话”质量和课堂生成。没有学生思维深度、没有问题生成、没有学生素养提升和情感共鸣的课是浅表性学习,是低效。一堂课看上去学生百分之百地都懂了,没有留下任何问题,这样的教学看上去似乎很完满,实际上并不是高质量的课——学生什么都会了,哪里还有进一步的新思考、新探究?哗众取宠的热闹,反复机械的练习,平铺直叙的复述,只有知识传授而没有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再有多“好看”,都只是表面性热闹而已。

课程教学领导力是校长专业领导力的核心,懂教育、精教学是校长首要的专业素养,观课和分析课应该成为校长的必修课。校长不是万能的,但缺乏课程教学意识的校长是万万不能的。在各种事务面前,纵使校长们无法每天坚持给学生上课,至少也应该挤时间读读书,听听课,掌握新的教育动态,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评估,努力行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

作者单位: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