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同时指出“要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可见,新课标除了明确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外,还强调了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一、初中德育实施的现状

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然而我国中学教育目前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1.家庭教育的影响

部分学生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和打击,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处理问题偏激,甚至有时容易走向极端。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及良好的家风是家庭氛围和谐的关键。

2.网络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以及各种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校德育实施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二、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路径

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爱国主义、遵纪守法、良好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文明礼仪、诚信等德育元素,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挖掘文本潜在的教育因素

统编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寓情于文,字里行间往往融入了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同时要融入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情感,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散步》中传达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学会感受浓浓的亲情。《陈太丘与友期行》强调了品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诚实守信。《西游记》讲述了一个成长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要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朝气蓬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2.捕捉美好形象感染学生

统编语文教材中树立了许多民族的脊梁、时代的英雄、学习的榜样,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闻一多,有为党和人民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有为祖国科技发展乃至人类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邓稼先、杨利伟等,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坐标,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要捕捉这些人物的精神之美,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

3.营造美的氛围熏陶情操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使德育融入他们的心灵。在讲授《我爱这土地》时,教师可以播放低沉悲壮的音乐或名家朗诵的视频,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创设感人的情境,唤起学生浓浓的爱国之情。《社戏》的描写细腻感人,笔法曲折,文气摇曳,能让学生领略到江南水乡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豁达情怀。《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学生的读悟中融入他们的血液,汇入他们的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语文教学要与德育融合贯通,育德于文,着力寻找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最佳融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水乳交融。作为语文老师,应探索语文课程与德育的融合路径,“因‘文’明‘道’,因‘道’悟‘文’”,跨界融合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高新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