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更加重视课外阅读,这与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但是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并不重视课外阅读,导致学生语文素养难如人意,就连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也并不理想。

  一、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呈现出某种先天不足的态势。突出表现为学生阅读量少、面窄、肤浅。由于应试思维积重难返,各种经过“提炼”“加工”的学生版名著导读纷纷亮相,课外阅读的功利性显而易见,专为初中生应付考试量身打造。看似热热闹闹,动静不小,实则效果甚微。

一是问题式阅读。这种阅读形态常常以问题为导向,从所谓的考点入手,从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精彩赏析等维度进行编排,引导学生直奔“主题”,按图索骥。其结果是“肢解”名著,将名著作类型化简单化甚至概念化处理,美好的阅读因此沦落成庸俗的考试游戏,文学名著应有的教化功能和美学熏陶作用虚化至零,阅读所能产生的精神成长无从谈起。

二是在阅读文本选择上狭窄,仅仅局限于课标所列篇目。这些所谓必读篇目大多偏向于叙事文学类,史学、哲学、科学、军事、美学等方面极少涉猎,这种导向性“偏食”必然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单一化,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

三是课外阅读时间无法保证。“双减”政策下,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试思维根深蒂固,题海战术屡试不爽,所谓限时限量公示出来的“作业”只是显性的“冰山一角”,而隐形的作业练习远远超重超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了各科作业的数量指标,常规检查拘泥于惯性思维。重重压力下,属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缺乏时间的保证,课外阅读怎么能够常态化持续进行?如此夹缝中的阅读,导致的结果便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食而不化。

  二、真实课外阅读的应有之义

相对于功利性的虚假阅读,真实的课外阅读无疑是没有外在任务驱动,完全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一种生命本能的深度体验和灵魂追问。这种阅读纯属“我要读书”“我心阅我书”的心灵选择,字里行间的生命体验都能在自在愉悦中完成。真实阅读的动力来自内心,来自一种强烈的自我心理需求。古人说写作表达的临界状态“如鲠在喉,不吐不为快”是最佳境界,而真实阅读就应是“如饥如渴,不读不为快”“求读若渴”的佳境。读书一旦变成了纯个人无功利的自觉行为,就必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自主性。新课标明确要求“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选择权。相对“他主性”而言,自主阅读大多基于个人兴趣爱好的驱动。因为自主才兴味盎然,才有充沛的情感输入,入脑入心。南朝刘勰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道出了自由阅读的真意。

二是生活化。任何经典都连接着生活,读书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生活呈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只是庄重通俗之分,弥漫着不一样的烟火味。文本风格的亲和、高古、浪漫、写实、娱乐、实用,各取所需所爱。读书可以消遣怡情,可以求知益智,可以以古鉴今。“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好的阅读能够让生活更加明媚。

三是多样性。“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大千世界丰富多彩,每个人对生活的诉求也是多元的。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相对狭小,课外阅读文本以新课标圈定的基本篇目为主,偏重文学性,文盛理衰,理工农医军有所淡化。真实的阅读中文学经典的确应是主力军,这是由文学读物的人文性所决定的,但历史、哲学、逻辑、科技、军事、科幻等也不能缺席,多样化才显丰富,多样化才见底蕴。

  三、构建真实的学校阅读生态

良好的课外阅读需要适宜的土壤和氛围,需要学校行政强力推动。校长有行动,教师才有驱动,机制善运行,学生想不读书都难,一盘“大棋”就下活了。构建真实的校园阅读生态,考量着校长的格局和高度,换句话说,校长对阅读的价值判断决定着一所学校的阅读生态。毫无疑问,校长是课外阅读第一推动力。真正高明的学校管理者一定能够认识到扎实的课外阅读对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特殊意义。

一是学校管理要做好顶层设计。长时间以来,课外阅读在许多农村学校处于尴尬地位,零敲碎打,自生自灭,仅凭语文老师的力量来维系未免势单力薄,为课外阅读正名势在必行。作为学校决策者要高度重视,大胆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制度的藩篱,把学生课外阅读纳入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之中,进课表,常督查,有考评,确保学生有好书可读,有时间来研读,有教师指点伴读。学校、教室书架要常备新鲜时文、报章杂志,既有“经典大餐”又有“风味小吃”,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二是夯实核心素养关联性课程建设。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是一个宣传理念、达成共识、实践建构的过程。经典阅读对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各种学科的经典形成合力,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在诸类阅读之中,让关联性课程连点成线,要弱化科目界别,确立“大语文观”,着力构建大阅读体系。

三是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微观指导。课外阅读要讲究材料文本的选择,要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有所取舍,创新使用,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本土化阅读模式。至于阅读方法上,有精读泛读、整本阅读和拆分章节、写读后感、做圈点批注、情景剧表演和手抄报等,要善于在常规动作中创出新意,在服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和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读写能力方面实现双赢。

四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课外阅读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读什么,怎么读,怎样才能有效高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其承受力、消化力以及个人兴趣习惯,选材选题有必要因人定制量身打造,切忌不顾学生兴趣爱好差别搞一刀切,要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基础上设计兼容性阅读作业,既兼顾常规又彰显差异。

五是校内资源的有效整合。要持续性高标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以打造书香校园为抓手,把各种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制度性设计和硬件建设相得益彰。可举办“校园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活动,也可举行经典品鉴、名作欣赏、校园文学社、校园广播,读书分享会、经典故事会等,促进“听、说、读、写”在联动中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如何走出“浅阅读”的误区,构建一种真实的课外阅读校园生态,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开展真实的课外阅读,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典阅读对于立德树人的基础性作用如何落实,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摆在每个学校管理者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值得深思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天竺山镇九年制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