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文化自信的基本策略
作者:孙郡霞
发布时间:2023-11-24 10:28:14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第一主题与载体形式,明确提出“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明确指出古代诗词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之一。如何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达到诗词育人之目的,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深入研究,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取舍,在教学方式上推陈出新,寻找最佳切入点,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感受诗词之美,领悟诗词之境,品味语言之味,树立文化自信。
一、关注语文工具性特点,抓实语言学用训练点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抓住诗词中字词句教学,是落实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最佳方法。
一抓诗词体裁。古代诗词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有隶属格律诗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还有不讲格律押韵的古风等;有诗、有词、有曲,词有词牌名,曲有曲牌名,这些文学知识在学生学习古代诗词过程中要依据学情适度渗透,让学生从小了解祖国语言文字表现形式。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题壁诗”和“寓理诗”的特点;教学格律诗,要讲解韵律知识;教学词曲,要懂得作词称为填词的原因……这些文学知识正是几千年传承而来的文化,是需要我们继承弘扬的传统文化知识。
二抓字音字意。如《清平乐•村居》中“乐”字读音,让学生了解“乐”是和乐而歌的一种形式,在词牌名中属于专用读音,应读“yuè”;对于“剥”的读音,要用理解字义进行判断;对于“莲蓬”中“蓬”的读音,则要渗透格律诗押韵知识,让学生明白诗句中读“péng”,是古诗词押韵的需要。又如,《杨氏之子》中对“惠”字的学习,将识字、写字、了解通假字合并教学,让学生准确而直观掌握“惠”字不同意义。古诗词中语言文字的教学,要在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了解“老字号从古,多音字从义”这一诗词认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游刃有余地选择最简洁方法进行。
三抓诗词题眼。在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抓“诗眼”的学习方法。每一首诗词,都有穿透力极强、感染力极强的文字,透过这个文字,可以品读出作者情感、作品情感,从而感染到读者,达到以情育人之目的。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诗眼就是一个“喜”字,“一处有喜,处处都是喜”。教学中,问问学生,你又从哪里看到处处都是“喜”呢?学生按照诗句顺序首先找到“剑外忽闻收蓟北”时,教师引导感受“这是喜从天降”;学生读出“初闻涕泪满衣裳”时,老师追问“这是喜极——”,学生会应声回答“喜极而泣”;学生再读到“却看妻子愁何在”时,老师继续引导追问“这是——”,学生自认而然地回答“喜笑颜开”;如此这般,“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若狂就水到渠成地被学生回答了出来。当抓住诗眼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时,不期然地就撞击出了情感,不期然地为学生搭建心灵放飞的舞台,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悲喜,积淀语文情愫,提升语文素养,这便是诗词解读、诗句理解、诗文感悟最好方法了。
四抓诗文诵读。古诗词以优美的画面、鲜明的节奏、深远的意境、委婉的音韵给人以情的陶冶和美的享受。这种情感与美感,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入情入境地读,才能逐渐领悟并掌握朗读技巧,语言表达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形成朗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一般古诗词教学,要突出三次朗读,一读得一招,招招见能力。一读,要读得字正腔圆。达到字正腔圆,必须达到准确流利,这是对诗词朗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二读,要读得抑扬顿挫。能够抑扬顿挫,必须对诗的情感与韵律理解内化,这是对诗词朗读技能的提升要求。三读,要读得清楚明白。做到清楚明白,必须对文本及背景深刻领悟,这是对诗词朗读水平的高质量要求。看似简简单单的三个层次的朗读,实则蕴藏对语言基本功训练的策略。语言文字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奠基工程,而朗读,则是语言表达内化外显的一种音频形式,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并不是一朝一夕一次训练就可以达成的。三个层次的读,恰是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理解、领悟的学习过程,意义深远,作用弥久。
二、着眼语文人文性特点,找准思想认知拓展线
诗言志,词抒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静夜思》的月夜思乡,《独坐敬亭山》的孤独寂寞,《望洞庭》的宁静心境,《示儿》的抱憾之情都溢于言表。作为语文教师,不可忽视作者情感对理解诗词内涵的重要作用。教学时,适时介绍作者平生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理清作者情感,深刻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和人物,为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找诗词情感切入线。《中国诗词大会》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中华文化当中,文字是根,成语是枝叶,诗词是树,无根固然没有枝叶,但是无树,枝叶又有何用呢?”,如果将这一句话,作为高年级诗词教学开课的导语,学生视野便会从一诗拉伸到整个诗词空间,学生对诗词的认识便会延展到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认识,中华文化中古诗词的定位潜移默化地将永久刻印在学生心中。诸如此,在每一节古代诗词教学伊始,教师能够精心设计契合此诗词的导语,便会在课堂上建构一种具有生命的有情有味的理解,建构一种从文化到文本、从历史到现实、从作者到学生的深度精神契合。
二找文化背景渗透线。“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介绍杜甫这位作者之后,可以呈现杜甫思乡的相关诗句让学生补充,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学生在补充诗句的同时,能够结合对杜甫的了解,畅所欲言地进一步交流其对杜甫的认识,对这三句诗句的理解。这样的呈现形式,跳出了就诗教诗的束缚,将杜甫这个人物特点置身于其所书写的诗词之中进行理解,可谓视野之宽。宽在由一诗之教学到作者整体诗词之特点,宽在由一诗之情感到作者整体诗作之情感,宽到由一诗之背景到整个时代之背景。
三找思想教育拓展线。古诗词寥寥几字,却有“管中窥豹”的大作用。借助一首诗词进行拓展延伸,厚实文化积淀,开阔文化视野,根植文化情怀。拓展延伸点可以是“由人引申”,如学习陆游诗词,拓展其同思想的文章,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深情;可以是“由景引申”,如学习瀑布诗词,拓展相关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可以是“由情引申”,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拓展延伸杜甫两句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中感受杜甫之喜,是为战乱平息、国家重归统一而喜,是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而喜,是为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喜。这样的诗词拓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补充与延伸,是让诗词教学焕发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根植学生心灵深处的又一举措。
三、立足认知渐进性特点,研辨学习内容涉及面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国文化中熠熠发光,每一首入选教材的诗词,都有其精妙之处。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对古诗词的深度理解和赏析,很难将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传承给学生,很难对诗词蕴含的丰富内涵依据学生实际进行取舍。只有教师做到对诗文、对作者、对教学目标胸有成竹,才能科学研辨,适度增减,合理取舍,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方法,学得有情怀。
一辨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一首诗词,往往蕴含着诗人的悲喜哀乐,蕴含着生平经历,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要结合诗文内容科学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介绍或延伸,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对于作者苏轼,平生经历丰富,成就巨大,针对三年级学生,从“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猜一猜苏轼为什么要写河豚,引出苏轼在江南为官,喜欢美食,发明东坡肉,再引出诗句中芦蒿、芦芽与河豚同煮的名家语言,从而将诗词文化、饮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看到人间烟火是最美好祥和的生活,得出“诗和美食不可辜负”的感受。由诗句引申而来的对诗人的认识,却能收获不简单的生活见解,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取舍啊。
二辨内容难度与情感态度。任何课堂教学,都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用课内一首带课外一首,有时候还会将适合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作为课例进行教学。如《寻隐者不遇》这篇经典诗文,放在二年级学习,侧重点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初步感受作者贾岛“苦吟”的诗风特点。针对二年级学生心理认知,补充诗文中缺失的语言,通过填空形式进行一问一答的语言训练,了解诗文中人物、事物、地点、语言,让学生感受八句诗可以用四句诗表达的效果,完成对诗人贾岛的初步认识。如果将这首诗放在高年级,其目的在于赏析贾岛作为苦吟诗人的“苦吟”特点,了解“隐者”这类人物的形象特点。那么教学时,就要通过补充诗中缺失的词句,明白诗人能用四句诗说清楚语言绝不用八句来说,能用五个字说清楚的事情绝不用八个字来说,从而感受诗人用词的严谨;同时重点抓住“松、药、山、云”四个字来认识“隐者”刚正不阿、济世救人、胸襟宽广、行踪飘忽之特点。 年级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不同,选择教学的内容与情感渗透点自然便不同了。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首要便是文化自信,而古代诗词教学又是树立文化自信的主题和载体。作为语文教师,深耕诗词教学之道,深研诗词教学之法,深悟诗词教学之境,是教育与引领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因素。愿以此文,抛砖引玉,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对诗词教学的粗浅认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蓬勃生机。
作者单位:延安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