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微课在前置性朗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安瑛
发布时间:2023-11-13 19:37:50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摘要:微课教学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具有浓郁的学习氛围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来,打通课前一公里路程,实现微课的朗读指导与课堂上的朗读指导无缝连接,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朗读训练巧妙地结合,真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夯实阅读基础,提升阅读品味。
关键词:朗读教学;前置性学习;微课朗读技巧
前置性学习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种实践和体验,是方法策略的指导落实,微课视域下的前置性学习,更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应运而生的一种自媒体终端的学习方式,它集微小、方便、简洁等特点于一身,可以随时随地播放、观看,亦可回看。微课的设计是指向“学”的研究,将方法的指导与习练科学、系统地设计、编排,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而朗读是一种口头语言艺术,将微课融入朗读指导更是一种朗读技巧的艺术在线。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巧的。我们应该讲究朗读训练的技巧与方法,使朗读训练艺术化,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掌握朗读教学的基本技巧很重要。
一、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文章情感
“感人之心,莫先乎情”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抒发一定情感的艺术活动。那究竟怎样才能读出情感呢?一方面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另一方面要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揣摩,达到真正的内化,构建立体的对话模型,让读者、作者、编者、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对话,情感的共鸣。在朗诵的时候,要有我就是作者的心理。就是说,要把自己设想成作者的化身,自己就是抒情的主人,诗文中的话就是我要说的话,诗文中的情就是我要抒的情。全身心的投入,入情入境入理入心,正所谓情到之处意相随。
1.深入了解诗文及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文章与作者的真实情感,以便在朗读中准确再现作者的情感。如指导毛泽东的《贺新郎·别友》首先将诗文创作的背景、毛泽东与爱妻杨开慧的故事动态呈现:1923 年年底,毛泽东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杨开慧的。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毛泽东当年才三十岁,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两个幼子,因革命需要又远行,更何况当年的那种环境,谁能预料“挥手从兹去”是生离还是死别呢?所以,在读“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一句时,既要读出凄苦缠绵,又要读出伟人为了革命事业毅然决然与亲人分别而又不忍分别的矛盾心情。应用缓慢、思考、深情、矛盾、不忍分离的语气语调朗读这一句。而面对深明大义的妻子,毛泽东深感欣慰,从内心抒发了“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所以,在指导朗读这一句时,应该引导学生把握杨开慧的性格特点,既要读出对爱人的挚爱,理解支持,又要读出坚定顽强的大爱情怀。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出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从词的尾句“重比翼,和云翥”还可以看出诗人热切期望着不久的将来夫妻团聚,比翼双飞,共为革命做贡献。短短六个字,融入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美好愿望。所以,下阕的指导应把握一个基调:肝肠寸断、大义凛然。语气应是难分难舍,坚定豪迈,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微课讲解简明扼要,但教师创设情境,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为背景,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学生带入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位马背上的诗人毛泽东与爱妻在革命年代所产生的伟大爱情,不禁令人荡气回肠,凄然泪下。学生自然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听读中,融入真情,升华情愫,体会语感。
2.准确把握诗文的情感色彩,确立朗读基调。微课在确定基调这个专业名次的解读中,精心设计基调的类型,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选择、确定适合此类作品朗读的基调。基调是贯穿全篇作品的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也就是一篇作品主导的情感及其强度。
朗诵中要自始至终把握住基调。基调既要统一又要有变化。全篇的处理都要服从于这个总基调,但又不是从头到尾一个调,还要有变化,局部的变化又要服从于这个总的基调,不能游离基调,即要做到基调统一有变化。我们的很多文章,感情特别强烈,在朗读前,我让学生深入、具体、形象地感受文章的内容,使文章的人、事、物、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闭环式的思维链条,也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如朗读《丰碑》一课前,我们先让学生根据文本插图想象作品内容,用一段2分钟的微视频播放文本核心内容: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从中得知《丰碑》的基调是庄严、悲痛的。同时,我还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而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却在有关环境和将军的描写中突现。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学生了解了文章思想内容后,在朗读时,就会特别注意朗读出将军神态变化时应有的语气、语调等。
又如《有的人》一文中对为人民服务的人的赞扬与对欺压百姓的人的憎恨,感情对比非常明显;《再见了,亲人》充分表达了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之间的深情厚谊,写出了他们分别时的难舍难离……这些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读了之后也能感受到,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朗读之前奠定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指导下的朗读是一体的,不会支离破碎。
二、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用声音再塑形象
诗歌、寓言、故事要用形象思维。这类文章的抒情不是干巴巴地直说,而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景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丰富的想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它们的重要特点之一。诗歌和寓言都讲究意境。
读出了文章的情感,又读出了文章的形象,也就读出了文章的意境。怎么样才能读出形象呢?要展开想象,获得形象感受。想象力对朗读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力。当然,这种想象也不是漫无边际的任意想象,而是有条件的、受作品制约的,是一种再造想象。朗诵的时候,脑海里要“过电影”,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模仿、处理声音能更好地把握文章感情,体会人物内心。通过自己的朗诵进行人物形象的再创造,不仅有情而且有形,形神兼备,生动感人。如《狼和小羊》中的狼是凶恶的,一心要吃掉小羊,因此狼的话要读的声音粗重,要有一股恶狠狠的样子。小羊善良柔弱,声音就要低小,语气温柔,但因为急于分辩,速度又要略快一点儿。精选适恰的背景音乐,辅以能表现文本主旨的精美图片,在微课动态环境下,教师配乐示范朗读,为学生营造贴合作品内容、符合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特点的语言环境,对于学生把脉朗读基调,运用朗读技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会学生欣赏诗文的节奏美,读出诗文的艺术美
诗歌、散文的语言是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朗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文的节奏主要体现在停顿、轻重和缓急上,平仄和押韵也有一定的影响。朱自清的《春》,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类写景抒情的散文,指导时应把握好整篇文章的节奏。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文章处处充满着轻松、明快的气息,应带着欣喜的语气去读,语调上扬。整体节奏为轻快型,中间又有舒缓型交错,形成文章节奏回环往复的特点。如在教学“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段时,以巴赫的钢琴曲《春》为背景,初春时绿草如茵、细雨蒙蒙、春风拂面等画面交替出现,将学生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此刻,指导学生读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读出人们在春景中尽情欢乐的情景,读出舒缓型节奏,为下文轻快型节奏做铺垫。
四、解放学生的手脚,激发学生朗读的体态语言表现
人们说话时,除了声音之外,总还伴随着一定的体态来帮助表情达意。每人的体态不尽相同,但人人都有。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解放他们的手脚,调动体态语言参与到朗读中。体态语言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动作,这三个方面在朗诵中都会用到。面部表情是指在内心情感的作用下,面部五官所做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态变化。朗读的体态语最主要的是面部表情。手势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手与胳臂所做的比画或摆动等动作。朗诵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地运用手势可以更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避免呆板,增强可视性。身体动作是指身体姿势和动作的变化,身体动作只有运用得体,才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简单地说,要做到适度、自然、协调、优美,使人感到舒服愉悦。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从站立的姿势、朗读中体态语言的运用都有极为专业、标准的示范,学生可以在家里对着镜子,反复练习,长此以往,既可塑造学生的形体美,也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
微课教学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具有浓郁的学习氛围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来,打通课前一公里路程,实现微课的朗读指导与课堂上的朗读指导无缝连接,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朗读训练巧妙地结合,真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夯实阅读基础,提升阅读品味。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附属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