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笃行,方能成就梦想
——在陕西省2023年弘扬教育家精神巡回报告会上的宣讲
作者:王林波
发布时间:2023-11-09 16:11:01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同时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其中,“勤学笃行”一词一下子映入了我的眼帘,是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百倍其功,终必有成。成为大先生,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是每一位老师心中的梦想,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奋才是攀登的绳索。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勤奋学习,扎实实践。
潜心阅读,勤奋学习
笨鸟先飞早入林,工夫不负苦心人,只有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看到彩虹。记得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师傅就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要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好老师没那么不容易,你必须站稳讲台,上出好课。要想上好课,你必须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学习。
我牢记着师傅的话,开始了刻苦地钻研。我借来了老教师的旧教案来研究,看看他们是怎样教我们这个年级的课的,读到精妙的地方,我会赶紧抄下来;我借来了阅览室里的期刊读,看看同样的一课,这些发表在杂志上的教案有着怎样的精彩之处,赶快拿本子记下来。几个月时间,我读遍了当年阅览室里所有相关的期刊,厚厚的大本子记录得满满当当。
我有了阅读学校前几年订阅的教学类期刊的想法,管理阅览室的老师非常好,他欣然答应了我的要求,带我走进了储藏往年杂志的那间阴暗的小屋子。从角落里,我拎出了两大捆捆得整整齐齐的期刊,心满意足地回去阅读了。
那时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五点半下班,六点半已经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在宿舍的书桌前读书了。我有一个习惯,一定是边读边摘抄,和课文直接相关的教学方法,直接记录在书上的字里行间,不直接相关但又非常有价值的,我会写在笔记本上。
阅读让我尝到了甜头,那年暑假,我决定全面行动起来,读起来,思考起来。临近放假的前几天,我从图书室里借来了厚厚的一大摞书,那个假期,我与书为伴。
再后来,有了网络,于是,我又开始行走于网络与传统阅读之间,那段时间里,我打开网络,进入名师们的博客中去收集他们最新发布的教学实录,整理成文稿,打印成册进行阅读。为了让阅读更加有效,让研究更加深入,我决定从读者变身为教者,让自己同名师进行同课异构。
要阅读一篇教学实录,我一般不会直接开始,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我会根据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然后走进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我会从网络上下载这位名师这一课的教学视频。前期的准备完成后,我开始阅读,这时候的阅读是一种比较式的阅读。在阅读打印出来的文字版的教学实录的时候,我会把自己的教学与名师的教学进行比较。这样的同课异构很有效,比较中,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名师设计的精妙之处,因为经历了教学实践,我的感受也更加深刻了。同时,我还将名师的教学实录文字版与视频版进行对比,我们知道文字版实录是有所省略的,两者对比,我会看到课堂上更多精彩的生成,特别是那些师生互动的教学细节。这样的阅读速度不快,但却十分深入,一节课的阅读就是一次深入的教学研讨,每一次都会让我收获良多。经历了对教学实录的阅读,再去阅读名师的其他理论文章,你会发现,曾经没读懂的或者不好理解的,现在,都变得轻松了,理解也更加透彻了。
就这样,一晃就是十年的时间。每一年,我看过的教学视频百余节,电脑的硬盘早已无法容纳,刻录的一张张光盘也已经放满了好几个抽屉,自己记下的教学实录与反思也已经装订了百余本,书柜里摆得满满当当。这一切,都成了我人生中巨大的财富。
整理并打印了那么多资料,阅读了那么多名师的实录,做了那么多的批注,原以为,后面要上课了,可以去取取经,用上几个妙招,让自己的课堂有些亮点。但实际上,那一摞摞的资料后来很少再拿出来翻看,不过,自己上课的感觉却越来越好了,学生越来越喜欢了。这大概就是阅读的魅力吧,就是积淀的力量吧!就像有的人所说的:不是读书没有用,而是你读的书还不够多。厚积方可薄发,我们不仅要开始阅读,更要持续地进行阅读,潜下心来将阅读进行到底。
很多老师常常会抱怨,我也想阅读,但是真的没有时间,学校工作很忙,回到家还有那么多的家务要干。其实,如果我们真的愿意阅读的话,一定是有时间的。课间,当我们放下手机开始阅读时,会发现即便是沸腾的校园也不能影响到自己。我常常到各地讲学,机场、高铁站、火车站都是常去的地方,在那里,我不仅阅读过,还写过不少文章。设定好闹钟装进口袋后,就可以放心地阅读或者写作了。一开始,或许邻座孩子的哭闹声会干扰到你,或者四周的聊天声会让你分心,但只要你沉静下来,这个世界就变得安静了。记得很多次,我都是感受到闹铃的震动后,合上书,或是抱上笔记本电脑跑上飞机的。
打开课堂,扎实实践
笃行,意味着对知识和观点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表态或理论的支持上,而是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的行动去证明和体现。是的,要成为“大先生”,我们必须勤奋学习,必须学以致用,只有知行合一,不畏挑战,坚持不懈,方能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
多年前的一天,我买到了一本名叫《小学语文名师授课录》的书,那真可谓如获至宝,书中全是响当当的名师,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品读。读到精彩处,我常常会拍案叫绝。只可惜那时正值假期,否则我一定会立刻走进课堂,在班里照着名师的教案上一上这些课。不过没有学生也没关系,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人既当老师又当学生,一会儿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一会儿又站在下面模仿学生回答问题,那兴奋劲儿至今依然难忘。
后来,一位朋友送给了我了一本书——《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教案集》。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到了教学艺术的魅力,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这些老师都很年轻,这些年轻老师能够做到的,我也是有可能做到的!在自己的课堂上,我要去实践这些教学设想。
这本书说是教案集,实际上是教学实录,细细品读着书中的语言,我把实录转化为一个个条理清晰的教学环节,形成了可以为我所用的教案。完成了书面的整理工作后,我开始找全校的语文老师们商量什么时间到他们班上哪一课,毕竟自己只带了一个年级的一个班,书中有些老师非常精彩的课没有办法在自己的班级里实践。就这样,我开始了特殊的课堂实践。说实话,那段时间自己的收获非常大,甚至自己都能够感受到成长的步伐。
2013年11月,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拉开了帷幕,这次陕西省教科所派我参赛。与之前我参加的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不同,这次大赛分“朗读展示、书写展示、知识素养现场答题、才艺表演及课堂教学展示”五部分,那天比赛时,前几项我的成绩并不理想,中靠后,与特等奖似乎没什么关系。不过,我用一节课实现了大逆转,点评专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就连门口的保安大哥也走到我身边说:老师,你的课上得真好!我相信,保安大哥都说好,那才是真的好。那次,我获得了大赛的特等奖,实现了陕西在此项大赛中特等奖零的突破,也是至今陕西省在此项赛事中唯一的一个特等奖。
作为一名老师,上好课是立根之本。在充分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我打开课堂上公开课,让想来听课的老师都来听课,而且不断挑战新课。2019年到2021年,我先后上过九十多节公开课,而今,在全国各大平台上,几乎都有我的教学专栏。外省的一位朋友说,现在线上线下,在哪儿都能看到你啊。是的,我上过很多课,在课堂上,我是快乐的,在实践中,我是幸福的。我坚信,作为一名老师,只有上好了课,才更有底气。
还记得2019年7月,全国名校联盟的会议在山东青岛举行,主办方约我上一节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课,同时做一个讲座。为了那次讲座,我把整个小学阶段的所有文言文都拿出来做了研究,并且每个册书都拿出一节课做了教学尝试,也正因为如此,那次的课和讲座深受老师们的欢迎和认可。活动结束后,《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约我把那节课的教学实录和讲座内容作以整理,进行刊发。
扎实的课堂实践让我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收获,因此所写的文章也更有启发性和操作性,老师们很喜欢。十多年来,我在教育教学期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先后出版了9本教学专著。2021年年底,《小学教学设计》杂志社约我录一段视频,进行刊物宣传,我在其中讲到这样一段话:曾经,我是这本刊物的忠实读者,再到后来,我变成了作者,最终,我还成为了这本刊物的封面人物。从读者,到作者,再到封面人物,我们要相信阅读和思考的力量,相信实践和挑战的力量。
今天,我成为了教育部的首批领航名师,出版了九本教学专著,成为了九家刊物的封面人物,回想成长之路,必须得说,一线教师的成长,必须做到勤学笃行,只有在思考与行动中才能成就梦想。
2017年5月,福建厦门,全国十大青年名师的颁奖现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为我写下了这样的颁奖词:他是副校长,却能潜心课堂,每周一节公开课,为老师们亲身示范;他信念坚定,肩负西部地区的教育改革的使命与责任,不断探索。他坚信,只要有行动,就能成就梦想;只要敢于坚持,就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2021年,在我出版的《统编教材,这样教更有效》这本书的序言中,王荣生教授写道:要把专业成长的根扎在课堂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写道:真正的成长必定在实践的大地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回望来时路,的确是一路艰辛,但如果重新选择,我依然会坚定地选择勤学笃行,真做事,做真事,用行动为自己的成长助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