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编教材与新课标的不匹配,给一线教师落实任务群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扰。只有仔细对照教材单元内容与六大任务群,进行梳理,并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思考,做出取舍,才能准确判断任务群的类型。明确了任务群的归属,创设好任务情境,就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梳理 取舍 任务群类型 任务情境 语文实践活动

2019年9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全面推行使用,语文要素立刻成为了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要素是什么?语文要素有哪些?语文要素该如何落地?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一线教师已经基本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大都能围绕语文要素,进行单元教学设计。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学习任务群备受老师们的关注,在感到新鲜的同时,老师们也有些困惑了:终于弄清楚了语文要素的落地途径,现在又来了个任务群,任务群该如何落地生根?任务群能否与语文要素相融合?会不会顾此失彼?甚至有一线教师感慨:语文课,自己教了十几年,现在居然不会教了。

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能够为语文课注入活力,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与新课标匹配的新教材并没有随之面世,也就是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使用之前的教材,践行新课标的理念,落实任务群的教学,这当然会有困难出现。教材的不匹配,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学会梳理与整合,这样才能做到用好现行的统编教材,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

一、对照梳理,确定单元教学所归属的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四部分“课程内容”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写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里的表述非常清楚,学习任务群有三大类,六个任务群,但是打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翻看目录,在这方面并没有任何相关的提示,这个单元到底适合用哪种任务群来组织和实施,老师们并不清楚。

当我们打开现行普通高中的语文教材时,会看到各个单元就是按照任务群来编写的,非常清楚,以“必修一”为例,第一单元包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的《致云雀》、茹志鹃的《百合花》、铁凝的《哦,香雪》,无论是其中的诗歌,还是散文作品,都有着浓浓的文学味道,很容易判断,这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范畴。本单元的导语页中写道: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很明显,这就是“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相关要求。再看看“单元学习任务”的内容,特别是最后的“学写诗歌”这一习作要求,我们就更加明晰这个单元的任务群归属了。

翻看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目录,细读同一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我们会发现,有些单元的任务群归属并不是很明晰,还需要老师们的思考与判断。不过,虽然这套教材的发行在前,新课标颁布在后,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套教材是有着新课标的影子的,有些单元的任务群归属还是比较清晰的,这就需要老师们将教材与新课标进行对照,梳理出单元课文教学与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来。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编的课文有《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再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都属于童话故事,而本单元的习作《我来编童话》也属于童话的范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就很明显了,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们应当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任务群来组织教学。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包括《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都是寓言故事类的文章,都能揭示一定的道理,要领会蕴含其中的道理,是需要思考和思辨的,很显然,这一单元的教学很适合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来组织教学。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包括《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除了古诗三首,其他的三篇课文都在介绍某种事物,应当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来组织教学。

二、判断取舍,找到语文要素与任务群的融合点

统编教材中,有些单元的任务群归属比较明晰,但还有些单元要判断任务群的归属并不容易,单看目录,有时是很难做出判断的,即便是阅读了本单元的课文,也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老师们会常常纠结在几个任务群之间,仿佛这个单元归属其中任何一个都合理,但又都不那么恰切。有的单元中,某些内容仿佛应该归属这个任务群,但其他内容又能归到另一个任务群中,确实很纠结。是啊,这套统编教材并非是新课标配套的教材,教材先行,课标后颁布,必然会出现教材内容与任务群不吻合的情况,这是很正常,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我们细读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判断,做出合理的决定。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读一读这三篇课文,我们会发现,这三篇课文都是精美的散文,文笔不错,很优美,按照“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任务群来组织教学没有问题。

反复再读一读课文,这次你可能又犹豫了,这三篇课文中有很多典型的表达句式,这样的表达经验是值得积累的,文中的好词佳句那么多,也值得积累啊。新课标中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是这样定位的: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看来这一单元归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也很恰当。

再看看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材中要求“和小组同学交流你发现的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或是不文明的行为,再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看法。”,很显然,这属于思辨性的表达。本单元的习作是《我有一个想法》,教材中写道: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从自己发现的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可以看出,这也属于思辨性的表达。

一个单元的教学,我们有了三种不同的任务群归属思考,到底怎么定?我们知道,定位不同,教学的方式、教学的重点就会不同,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做出判断并进行取舍。

我们不妨看看编者的意图。细读本单元的导语页以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我们会发现,这个单元要“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单元导语页明确提出这一语文要素后,“交流平台”梳理出了归类摘抄、批注感受、经常翻看、多读多背、注明出处等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这三篇课文的课后题中也分别点明了要积累的词句,这些词句表达很生动,值得积累,同时,这些词句的结构方式或表达方法也是值得学习的,这样的表达经验同样值得积累。基于以上的认识,就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而言,我们就可以做出判断和取舍了:这一单元的课文教学,我们可以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教学。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摘抄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这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举措,也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任务群落地的体现,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任务群进行适度融合,老师们就不用在语文要素与任务群之间纠结了,课堂教学变得简单了,同时又实现了语文要素与任务群的共赢。

三、整体着眼,创设有内在关联的任务情境

明确了一个单元的任务群归属,接下来就要设计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了。要设计好任务群,我们首先要细读新课标中对任务群的相关阐述,理解其内涵。

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理念”中写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在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写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细读这两段话,我们会发现: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在设置任务群的时候,要注意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体现出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的确,创设好任务情境,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达到乐于实践,勇于探索的效果,正如新课标中所写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下面,我们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谈一谈这一单元任务情境的设置以及任务群的设计。

这一单元包含《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阅读课文内容,我们发现这三篇课文所写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单元导语页中也写道: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我们就可以创设这一单元的任务情境了:大自然的奇妙之旅。

在学习本单元三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将在大自然中进行奇妙的旅行,发现并感受大自然中那些奇妙的现象。《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描绘了风与水两位音乐家以及动物这个大自然的歌手美妙的声音,我们据此可以创设任务情境: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之声;《读不完的大书》写到了大自然这部有着无穷无尽奥秘和乐趣的大书,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大自然的奇妙之书;《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中,人与树林,还有鸟的相处是那么和谐,父亲那么了解鸟、爱鸟,于是,我们就可以设计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一任务情境了。

有了大的方向,明确了每一课的任务情境,再细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课后习题,我们就可以设计出每一课的学习任务群了。如《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描绘了自然界丰富有趣的声音,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就可以从各种奇妙的声音切入教学,设计第一个任务:听听音乐家的声音;第二个任务“填写音乐家的档案”的设置一方面能够达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同时也呼应了课后第二题;欣赏音乐家的作品是第三个任务,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能够引领学生达成语文要素的要求。这样一来,任务情境创设出来了,每一课的任务群也明确了,它们相互关联,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C:/Users/wlb/AppData/Local/Temp/wps.lAlQmuwps

四、设计活动,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在“课程内容”部分写道: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中写道: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

三段文字中,始终强调的都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确,语文能力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升。语文就是这样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的是语文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所设计的任务群靠什么达成,靠的就是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创设好了任务情境,设置好了任务群,我们接下来就要设计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了,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了。下面以《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为例,说说与任务群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该如何设计。

《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我们可以设置三个任务:听听音乐家的声音、填写音乐家的档案和欣赏音乐家的作品。这三个任务相互关联,层层推进。听听音乐家的声音,是要通过听声音认识大自然的音乐家,认识了这些音乐家,才能在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它们,从而填写出它们的档案来。对于大自然中的音乐家,我们要走近它们,深入地了解它们,欣赏音乐家的作品,就需要品读重点段落,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独特魅力。

在“听听音乐家的声音”这一任务中,我们可以设计两个语文实践活动:借助游戏猜一猜和认读词语学摘录。本单元的教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摘抄的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聚焦,让语文实践活动直指单元教学的目标。

在“借助游戏猜一猜”活动中,我们可以播放风声、雨声等,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接着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积累到的拟声词来形容这些声音;最后还可以请学生说几个拟声词,其他同学来猜猜这是哪种事物发出的声音。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活学生以往所积累的词语。

在“认读词语学摘录”活动中,我们先请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拟声词: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叽叽喳喳、唧哩哩唧哩哩以及带有拟声词的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哗等。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这些词语的不同。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哗都是“事物名称+拟声词”的结构方式,那么,前面的几个拟声词是否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呢,于是便有了雨点滴滴答答、小鸟叽叽喳喳等表达,这里积累的不仅是词语,还有表达的经验;这里进行的不仅有积累,还有梳理,更有语言的运用,这样的开课,语文味就很浓厚。在学生反复读后,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摘抄,教给学生分类摘抄、注明出处等摘抄方法。

紧接着,可以指导学生完成第二个任务:填写音乐家的档案。我们从课后题中可以发现,第二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梳理。大自然有很多美妙的声音,都包括什么呢?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梳理有关的信息,完成音乐家档案的填写。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大意;同时,也有助于训练学生汲取信息的能力,另外,因为所找到的关键信息就是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这也就巩固了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

“欣赏音乐家的作品”是本课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因此我们设计了欣赏风的琴声和品味水的合奏两个语文实践活动。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写风的声音的这一段话,作者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让风有了情绪,让风声有了别样的魅力。但这一课的教学,我们不能简单地去分析拟人手法的好处,这一课,我们要落实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靠的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自己的朗读,一遍一遍的朗读,紧扣关键词“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温柔”“激动”“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学生就能够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反复朗读,读出了不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段话的生动之处,也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才能达到熟读成诵,最终背过这段话,达到积累的效果,这也达成了课后第一题的“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的要求。同时,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也正吻合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的目标。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因此,在品味水的合奏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感受作者表达的生动,及时运用方法进行摘抄,还应到引导学生对语言表达进行梳理,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掌握运用语言的方法。我们可以紧扣“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这段话,引导学生在自由读、比较读、合作读的过程中,通过梳理与探究,发现这句话在表达上的特点:一方面,分句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前面有“小溪淙淙”,后面便有“河流潺潺、大海哗哗”,前面有“轻快的山中小曲”,后面便有“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另一方面,前一句的结尾,就是后一句的开头,于是,便形成了“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这样非常有趣的结构方式。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感一定会得到提升,语言积累一定会更加丰富。

新课标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将变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面对挑战,我们不应该畏惧,更不必抱怨,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梳理与探究,整合与融通,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要素不会被冷落,被遗弃,任务群也将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