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的教学不仅要积极落实语用练习,还应当不断追求语用实践的品质。教学中,我们要用语文教师专业的视角聚焦语言文字,发现“这一篇”的语用价值,设计有针对性的语用练习;同时,还应当辨识文体特征,从“这一类”文体的特点出发,设计能凸显不同文体表达特色的语用练习。设计语用练习要树立整体意识,让一课的多次语用练习相互关联,或者让一个单元的多个语用练习有机统整,从而形成语用练习的合力,提升语用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语言运用 表达方法 实践练习 文体特征 整体着眼

时至今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颁布十年有余,其中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早已深入人心,广大一线教师深知语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再次明确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注语用,已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大家努力地探寻着语用的有效途径,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近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再次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看来,关注语用,落实语用是我们必须要关注并应竭力去落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老师追求语用的意识是强烈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效果还有待提升,品质还有待优化。

一、聚焦语言文字,发现“这一篇”的语用价值

虽然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的,但是我们非常清楚,教语文并不等于教课文,我们是要借用这一篇篇的课文来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要在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随着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老师们逐渐意识到要用课文来教语文,要重视语言的表达练习。于是,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听课时总能看到学完一篇课文后,老师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个人说些什么”的教学活动。这样的练习指向的确实是语言表达,但是缺乏针对性,并没能引导学生从这一课中学到新的表达方法,学生的表达只是以往语用能力的展现,并没有太多新的提升。而且,长期重复同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我们知道,一篇篇课文就像一个个人,它们是各异的,个性鲜明的。每一课都有着值得回味的思想内容,都有着值得学习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我们应该潜心解读,透过文字表面,看到表达的本质,发现这一课独有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从这一课学到新的表达方法,不断为自己的表达能力提供全新的养分。我们要让这一课成为这一课,独一无二的这一课。

《火烧云》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火烧云颜色多、形状多、变化快等特点,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赞叹火烧云奇妙的层面上。我们来关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不难发现,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却非常多,不止如此,七个表示颜色的词语,有三种构词方式。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翻阅后面没有学到的课文,甚至其他年级的课文,我们很难再找到一篇这么集中描写到颜色的课文,更别说如此多样的构词方式了。因此,学习这一课,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颜色的方法,突出这一篇的语用价值。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1.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勾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出示课后习题,明确要背诵第三段,引导学生发现只要记住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就能背诵这段话。

3.学生尝试背诵。

4.出示课文中出现的三组描写颜色的词语,依次引导学生说出与之类似的表示颜色的词语。

5.教师引导: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写火烧云的颜色,总共用到了七个词语,现在仅第二种构词方式,我们就写出了七个颜色词,这段话我们如果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葡萄灰,一会儿茄子紫,一会儿梨黄,一会儿苹果绿,柠檬黄、樱桃红、西瓜红,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6.读一读,比一比,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语言是有变化的。

7.用上刚刚拓展的三种构词方式写出来的词语,写一写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__的,一会儿__的,一会儿半__半__,一会儿__半__。__、__、__,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以上教学体现的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看到了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丰富。同时,在层层推进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丰富了语言积累,拓展了相关词汇,还在表达运用、品析比较的过程中提升了语言运用的能力,感受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独有魅力。可以说,这样设计语言运用的练习,真正凸显出了这一篇独有的语用价值。

二、辨识文体特征,探索“这一类”的语用策略

打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文体十分丰富,散文、现代诗、古诗词、童话、寓言、小说等应有尽有。以三年级下册为例,这一册书中既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也有散文、说明文,还有现代诗和古诗。不同的文体,表达风格不同,在落实语言运用时,我们要辨识文体特征,从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特点出发,设计更能体现这一类文体特征的语言运用的练习,让语言运用更有针对性。翻阅整个小学阶段的十二册教材,我们会发现每一册书中的选文文体都是比较丰富的,看来,识体而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特别是在设计语言运用练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从文体的特点出发,让语言运用凸显出这一类文体的特征,让学生从这一类文体的语用练习中学到写这一类文章的方法。

《纸的发明》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语言平实,用词准确。教学时,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课文介绍纸的发明所用到的说明方法。我们以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为例,这两段简述了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只能先后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麻纸等来记录文字,有很多不便。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出了说明文的特点:从内容角度来说,介绍了不少有效的信息;从表达的角度来看,文字平实,用词准确,恰到好处的说明方法的运用,让介绍变得清清楚楚,读者能够读得明明白白。

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两段文字,从中汲取有效信息,从而了解人们在发明纸张之前记录文字所使用的材料的变化过程。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表达,体会说明文用词精准的特点了。

1.把文字记录到不同的材质上,作者的用词是不同的,你发现了吗?

2.如果更换一下这几个词的顺序来表达,可以吗?为什么?

2.“刻、铸刻、写”这三种记录文字的方式哪个更方便、更安全?

3.如果是在大青石上、帛上或者麻纸上记录文字,你会分别使用上面的哪个字?

这样设计教学,就让学生明白了,我们在阅读说明文的时候,首先要从文字中汲取有效信息,了解所说明事物的相关信息;同时,还要聚焦语言表达,体会作者精准的用词。只有用词准确了,才能更加清楚地进行说明。作者用词精准,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精准地运用相应的词语进行表达。

说明文不仅用词精准,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也能让介绍更加清楚。接着,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方法,并尝试着使用说明方法进行语用练习,从而初步掌握这些说明方法,为后面介绍一种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1.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表达十分清楚,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找出句子来读。

预设: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3.帛比竹片、木片相比,有优点,也有不足,那么,竹片、木片和龟甲、兽骨、青铜器比,麻纸和帛比,它们又有着哪些优点和不足呢?请同桌之间讨论讨论,然后试着运用下面的句式来试着写一写,进行说明。

____比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说明文,我们在落实语用的时候关注的是用词的精准,说明的清楚,这是这一类文体的特征,换一种文体,我们聚焦的点自然就会有相应的变化。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我变成了一棵树》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作者顾鹰的带领下开启一段奇妙的童话世界之旅。在进行语用练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果会变,会变成什么,会发生哪些奇妙的事情?这里需要的不再是严谨,而是天马行空,学生的表达不受约束,越大胆越好。

三、着眼单元整体,形成“这一组”的语用合力

统编教材统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整体,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会有所侧重,但彼此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合力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学一篇课文,还是一组课文,我们都应该尽可能设计相互关联的语用练习,让一次一次的语用练习之间建立关联,层层推进,最终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父爱之舟》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思念。教学这一课,我们可以设计多个语用练习,甚至可以让后一次的练习建立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彼此成就,切实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成长进步足迹清晰可见。

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矛盾中体会父子情深。家很穷困,能省钱就省钱,但是父亲居然带着“我”住了旅店,而且还要加钱换房间;庙会上,我们明明带了凉粽子,但是父亲却还要花钱给“我”买热豆腐脑。这样的矛盾体现了浓浓的父爱。发现了写法上的秘妙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卖了茧子之后,父亲挣到了一些钱,这时候要给我买枇杷,他会不会有矛盾的心理出现?他会怎么想呢?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借助课文中的情境,表达出父亲对作者的爱了。

接着,我们可以关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品味细节,进一步体会父爱之深,明白通过细节描写,能够将父爱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设计第二个层次的语用练习了,就是在刚刚通过矛盾表达父爱的基础上,借用细节的描写,进一步表达出浓浓的父爱,让学生写一写父亲在买枇杷时的一些动作上的细节。这样以来,设计的两次语用练习就有了关联,在层层推进的语用练习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表达能力,还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爱的浓厚。

一篇课文的语用练习我们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多次练习之间产生关联,达到“1+1>2”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整合的力量。教学一个单元更是如此,我们要精准解读,弄清楚每一篇课文所承担的任务。同时,还可以从单元整体着手,让前一课的语用为后一课做好铺垫,让后一课的语用以前一课的为基础。当形成合力时,学生的语用能力就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包括《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两篇课文,前一篇课文由“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三个片段组成,其中“摔跤”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十分传神,“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对人物衣着描写细致,“两茎灯草”则通过典型事例写出了严监生的吝啬。第二篇课文《刷子李》有对刷子李衣着的描写,也有对他动作的描写,所选取的事件也是典型的。不仅如此,这篇课文还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地写出了刷子李的特点。

教学时,我们要从整单元着手,在第一课《人物描写一组》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作者表达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进行语用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衣着、动作等进行描写,展现人物特点。教学第二课《刷子李》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刷子李衣着以及动作的描写,巩固前一课学到的写法,并创设情境进行语用练习,比如可以写一写“妈妈是个干家务的能手,她在拖地”或者“小明是个小马虎,他在教室里扫地。”。

如果说这一语用的练习是对前一课所学写法的复习巩固,那么接下来就要学习新的写法——这一课的表达特色,也就是通过写周围人的反应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行内人”“行外人”“姓李的人家管事的人”以及“曹小三”,关注他们的反应,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他们的表现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当学生发现了表达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前面描写妈妈或者小明的衣着、动作表现她们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周围人的反应进一步表达出妈妈的能干或者小明的马虎。这样设计语用,就将这一组中的几篇课文统整到了一起,让前一次的语用为后一次做出了铺垫,后一次的语用建立在了前一次的基础上,这样形成的合力是远远超过多个孤立的语用练习所能达到的效果的。

总之,要想让语用练习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一定要透过课文内容看到表达方法,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语文课的教学一定要关注语言文字,聚焦表达方法,要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表达方法,在任务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练习,从而提升表达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潜心解读教材,辨识文体特征,做到识体而教,精心设计这一组课文的教学方法,让一篇课文,甚至是一组课文中的几次语用练习之间相互关联,层层推进,那么,我们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更好,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