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相关资料 体会爱国情怀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实录
作者:王林波
发布时间:2023-11-09 15:56:25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一、导入新课,渗透爱国之情
1.借助资料,了解陆游生平
师:同学们,课前听大家背了好多的古诗,大家的积累可真丰富!我来考考大家,我出诗的上半句,看看谁能说出下半句。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非常棒!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课件出示《游山西村》,生齐读。)
师:再来一个:纸上得来终觉浅——
生: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
(课件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生齐读。)
师:这首诗的诗题中说到了“子聿”,你知道是谁吗?
生:陆游的儿子。
师:陆游一共有几个孩子呢,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资料。
(课件出示:子聿是陆游的第六个儿子,他的哥哥有:陆子虞、陆子龙、陆子修、陆子坦、陆子布。)
生:我知道了,陆游有六个孩子。他们的名字很特别,都带有“子”,子聿是第六个儿子。他的哥哥分别是陆子虞、陆子龙、陆子修、陆子坦、陆子布。
师:非常好!刚刚我们读了两首诗,作者都是陆游。有没有人了解陆游?
生: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
生:他怀才不遇,满腔爱国情怀却不被朝廷重用。
师:介绍陆游的这段资料,谁读给大家听听?
(课件出示:陆游(1125年—1210年),汉族,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生读。)
2.链接诗句,感受爱国之情
师: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让我们记住他的生平,他出生于——
生齐:1125年。
师:去世于——
生齐:1210年。
师:陆游一生写过的爱国诗特别多,《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就是其中一首。这首诗写于1192年,算一算当时陆游多大年龄了?67岁的陆游即便是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他依然想的是保卫边疆,一起读——
生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师:夜深了,即便是做梦,67岁的陆游梦到的都是征战沙场,一起读——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除了这首诗,1192年陆游还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67岁高龄的陆游过着平静的乡村生活,但依然想着金人统治下的中原地区的人民,一起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查看注释,感知诗题大意。
师:这位爱国诗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身处何处,他的心里装的都是祖国的人民。这就是陆游,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爱国诗——《示儿》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谁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我看好多同学不假思索地就举起了手,来,你告诉大家。
生:是给自己的儿子看。
师: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注释里面写了,“示儿”就是给儿子看。
师:你特别会学习。王老师还要告诉大家,这首诗写于1210年,当我说到1210年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是陆游去世的那一年。
师:是啊,这首诗就写于这个时候,这是他的绝笔。即使临终前他依然想到的是祖国,这就是爱国诗人——
生齐:陆游。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句大意
师:陆游写这首诗到底想告诉儿子们什么呢?请你打开书,自己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练读这首诗,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已经读完了,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个别学生读诗,正音。)
师:同学们,学习古诗文看注释特别重要,有些字词的意思一看注释立刻就明白了。这首诗中有一个通假字,谁知道是哪个?
生:是“元”,通这个“原来”的“原”,是“本来”的意思。
师:非常好!“王师”是什么意思?
生:南宋朝廷的军队。
师:看注释就可以秒答。再来一个,“九州”什么意思啊?
生:古代指“全国”的意思。
师:“九州同”呢?
生:全国统一。
师:“乃翁”是什么意思?
生:你们的父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这个字(课件出示:),大家看,一块肉被放到了一个台子上,猜猜这是哪个字?
生:祭,一般祭奠时要贡献一些祭品,就放在一个台子上。
师:非常好,你猜得很对。大家看这个“祭”字,左上就是“月”的变形,代表的是“肉”,这边是“手”的形状,底下是一个台子,这个字读作“祭”(师边板书边分析字形)。这个字其实我们是很熟悉的,来,我们看看这些场景——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烈士陵园祭英烈的图片、黄帝陵公祭的图片,学生读活动主题,巩固生字“祭”。)
师:我们再来看这张图片——
(课件出示家庭祭祀活动图片,学生理解“家祭”的意思后再读古诗,注意把所有字音都读准确。)
三、借助资料,感受爱国情怀
1.紧扣“万”字,学习第一行诗
师:我们来看第一行诗:死去元知万事空,这里出现了一个“万”字,你想到了哪些带有“万”字的诗句?
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师:非常好,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生齐读。)
师:“万”字表示什么意思?
生:数量特别多。
师:死去元知万事空,想一想,一个人去世了,他的什么没有了?
生:他的记忆没有了。
生:他的官位没有了。
生:他的钱财带不走,也没有了。
2.借助资料,学习第二行诗
师:是啊,无论当多么大的官,无论有多少财富,都是没有办法带走的。陆游是知道这一点,因此他不会为此而悲伤。那他在临死之前“悲”的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看不见国家的统一。
师:陆游就是这样的一个爱国诗人,临终前他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他悲伤的是国家未能统一。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资料。
课件出示:
30岁时,陆游的仕途拦路虎秦桧去世,陆游终于步入仕途。得主战派皇帝宋孝宗赏识,赐为进士。
40岁时,因为陆游性格太直,数次惹怒孝宗,最终被罢免所有官职。
44岁时,陆游重新被启用,先后从军、从政,但不论什么职务,始终不忘北伐。
54岁时,陆游被弹劾辞官。
61岁时,陆游再次被启用,痴心不改的他依然不忘北伐收复中原。
65岁时,陆游再次被以“喜论恢复”“不合时宜”为由罢官。
77岁时,陆游被朝廷安排主持修史。
79岁时,陆游完成修史后正式退休返乡,但依然念念不忘北伐,给辛弃疾写诗勉励他早日实现复国大计。
师:大家看了这些资料,有什么发现?
生:陆游一生都在操心一件事,就是北伐,就是实现复国大计。
生:从30岁到79岁,近50年的时间里,他都想着收复中原。
生:这段资料里面写了陆游先后四次被罢官,但他始终不忘为北伐而努力。
师:是啊,这就是陆游,一生都想着收复中原,完成复国大计的陆游,临终前,他依然没能看到中原收复,他一定会很伤悲。让我们再读诗句——
生齐:但悲不见九州同。
3.链接诗文,学习三四行诗
师:同学们,通过看注释我们知道了,“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王师”就是南宋朝廷的军队。王师到底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说是北定呢?来,咱们看一张地图。
(课件出示南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找到“宋”以及“金”的位置。)
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是北定中原了吧?
生:明白了,地图上是上北下南,朝廷的军队在临安,只有北上才能到达金人统治的中原,所以说是北定中原。
师:还记得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为什么是“南望王师”呢?
生:因为这首诗是从中原地区人民的角度来写的,他们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来救他们,他们在北边,朝廷的军队在南边,所以就是“南望王师”。
师:你表达得特别清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能盼到王师收复失地吗?我们来读读下面这首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题临安邸》,学生练读。)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林升。
师:大家看看林升的简介,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林升:(1123年—1189年),南宋诗人。
陆游:(1125年-1210年),汉族,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生:林升比陆游早两年出生,说明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师:刚刚我们读到的是“遗民泪尽胡尘里”,读到的是“南望王师又一年”,读到的是急切地盼望祖国的统一,看到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兵荒马乱,但是读到这首诗,感觉好像——
生:感觉他们很悠闲,很安乐。从“西湖歌舞几时休?”可以看出他们是在享受美景,享受歌舞。
师:明明是同一个时代,但发生的事情似乎不太一样啊,怎么回事?
生:南宋朝廷的那些官员们,还有皇帝,他们只知道花天酒地尽情享乐,没人想着去收复失地,拯救遗民。
师:想想看,“王师北定中原日”的这个“日”能到来吗?
生:我觉得很难到来,因为朝廷官员腐败无为,只顾享乐,从不关心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他们不仅不去抗金,而且还杀害了抗金的英雄。
师:“王师北定中原日”看来真的是遥遥无期!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课件出示:
南宋也多次的发动了北伐战争,分别是1163年的“隆兴北伐”,还有1206年的“开禧北伐”,以及1234年的“端平入洛”,但是最终都失败了。
师:大家算一算,隆兴北伐时陆游多大年纪?
生:38岁。
师:1206年开禧北伐时,陆游多大年纪?
生:81岁。
师:这时候中原收复了吗?
生:没有,还是以失败告终。
师:1210年,直到陆游去世,依然没能看到国家统一。甚至到了1234年,陆游去世24年后,“端平入洛”依然以失败告,失地依然没能收复。陆游一生都希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可是他始终没能等到失地收复的消息,就连“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愿望都很难实现。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感受陆游的悲伤以及他一生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生再读这首诗。)
师:我们应该记住这位爱国诗人——陆游,他一生的愿望虽然没能实现,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深深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记住这首诗——
(生练习背诵《示儿》后,教师指名进行背诵。)
四.对比阅读,升华爱国之情
师:要想真正领会这首诗的情感,我们要学会对比着读,你觉得这首《示儿》可以跟哪首诗形成对比来读?
生:我觉得可以和《题临安邸》对比读。
师:一边是爱国志士,盼望祖国统一;而另外一边却是朝廷官员饮酒享乐,我请两位同学来读。
(指名学生两两对比朗读,再请男生、女生对比读。)
师:你看这样对比着读,我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情了。你觉得这首《示儿》还可以跟哪首诗放在一起来读?
生:刚刚我们读到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指名学生对比朗读这两首诗,体会爱国之情。)
师:陆游不止有这些爱国诗,他还写过很多词,也表达着爱国之情,我们来看看这一首——
(课件出示《诉衷情》,学生练读。)
师:说说看,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
生:我读到“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
师:“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一生都在想着收复失地,可终究愿望没有达成,只能含泪而终。这就是爱国诗人陆游,他的诗词无不向我们展现着他希望收复失地,希望统一的心愿,他的一颗赤诚之心我们感受到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再次感受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
生齐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师:下课的时间到了,我希望同学们把这首词好好读一读,同时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古诗教学:目标要适切,教法要恰当
——王林波老师《示儿》教学评析
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听了王林波老师上的统编教材五年级的古诗《示儿》一课,我想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听课体会,那就是“精彩”。我平时很少用“精彩”来评价老师们的课,可是这堂课我觉得确实上得精彩,体现出了一位特级教师,一位名师的教学风采!这一课的教学应该可以作为语文教师研究古诗教学的优秀范例,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正确把握古诗教学的要求
统编教材中古诗教学篇目大大增加,每个学期至少有两篇课文,包含四到六首古诗词。正确把握古诗教学的目标,吃透年段要求,显得非常重要。这堂课王老师对古诗教学的目标把握得非常准确。
首先,重视了朗读,落实了背诵。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教学古诗都要求能够熟读、背诵,这是教学古诗的基本目标。我统计一下,一开始学生自读古诗,接下来是指名读、齐读等,第一轮学生就读了八遍之多。第二轮朗读是学完这首诗以后,学生背诵之前,王老师又让学生读,读的形式非常多样,设计非常巧妙,男生读、女生读、分组读、引读、对比读等,多种方法激发起了学生朗读的兴趣。王老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非常值得关注,“流畅正确”“有自己的节奏”“非常好”“读得特别好”等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朗读积极性的激发很有好处。
古诗要反复朗读,要读熟,要背诵,要做到人人都会背,这是基本要求。这堂课王老师从头到尾都非常关注和重视朗读与背诵,老师指导方法多样,学生读得津津有味。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至少有二十多遍,所以最后全体同学都能背诵这首诗了。
其次,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大致了解。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理解古诗的要求不宜太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古诗,大致了解诗意就可以了。王老师抓住了“元”“王师”“九州”“乃翁”“家祭”等词语,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大致理解了诗意。
再次,适当指导了古诗学习的方法。这堂课王老师教了学习古诗的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根据注释来理解诗意,指导很得法,时间省,效率高;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将两首诗合在一起诵读,能够相互映照,这样能够有效地理解两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古诗和教学其他课文一样,也承担着字词教学任务,教师一点儿也不能疏忽。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语,包括要求写的字,教师都应该仔细钻研,认真设计,扎实教学。这堂课上,王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祭”字让人印象深刻。王老师运用字理教学的方法,先让学生猜测,初步了解“祭”的意思;然后借助新闻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接着出示家庭祭祀活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中“家祭”的意思。最后,借助板书,王老师很自然地又进行了这个字的书写示范。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第二,努力提高古诗教学的文化含量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教学古诗,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古诗学习中的文化含量,王老师在这方面动了很多脑筋,教学设计非常精心。
这节课上,王老师教学《示儿》这首诗花的时间比较多,有二十几分钟。《题临安邸》前后花了七八分钟。这样的处理非常合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一般老师一节课只教一首诗,王老师教了两首,教学容量提高一倍。不仅如此,王老师还带着学生扩展学习了陆游的另外4首诗,再加上最后的一首词,一节课里学了7首诗词。如果再加上课中间插入的带有“万”字的诗句扩展,学生背出的和老师课件出示的,涉及到的古诗有10来首。仅仅一节课时间,教学容量是非常大的,不过王老师整合得十分自然,真令人赞叹。
这堂课的导入环节非常精彩,前后大概不到6分钟,但文化含量极高。一开始王老师通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纸上得来终觉浅”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提示学生补充完整,从而引出了陆游的《游西山村》和《冬夜读书示子聿》两首诗,并通过课件出示,让全体同学进一步进行朗读、背诵。古诗学习,就是要让孩子经常与古诗见面,不断复习,强化记忆,巩固背诵,这样学生才能读得朗朗上口,背得滚瓜烂熟。
接下来,王老师出示了介绍陆游的资料,让学生知道了《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子聿是陆游六个儿子中的一个。王老师进一步补充介绍陆游生平的资料,让学生明白了陆游是诗人、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词具有很高的成就,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借助《游西山村》《冬夜读书示子聿》这两首诗以及补充的相关资料,王老师巧妙地为学生学习《示儿》这首诗做好了充分的情感渗透和背景铺垫。导入环节不长,但王老师紧紧围绕诗人陆游,围绕着《示儿》这首诗展开教学,干货满满,文化含量很高,体现出了王老师高超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堂课我特别关注了林波老师出示的五次资料,四次是关于陆游的,一次是关于林升的。这紧紧扣住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的五次资料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陆游的生平大事记,清晰地呈现出了陆游多少岁时干什么事情,从这一资料中,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陆游的爱国之情。王老师还出示了介绍南宋北伐战争的资料和地图,这些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诗意,还能够对宋朝的历史、地理环境有所了解。这样的资料对教学很有帮助,是有效的资料。
这堂课学生学的是两首古诗,但是涉及到的古诗远不止两首。这样教学古诗,不仅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古诗的积累量,对其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也很有帮助。王老师教学古诗,不是在古诗内容理解、情感体会的深度上拼命地挖掘,不是从诗歌写作艺术的角度拼命挖掘,而是将重点放在古诗积累量的扩展上,这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规律和年龄特点。不少语文教师教学古诗,重视的是古诗内容情感的挖掘,意境的分析,诗歌艺术的鉴赏,但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不能与教师的分析产生共鸣,因此很难产生有意义的理解,学生自然不能主动建构。背诵古诗是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优势,可以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王老师的教学古诗的目标准,方向对,值得肯定。
第三,如何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
一首古诗28个字,两首诗加起来56个字,学生读一读,每首诗大概15秒以内,读三遍只需1分钟,10分钟可以读30遍。一节课40分钟学两首古诗,除了朗读背诵,老师往往会结合古诗理解添加一些内容,设计与古诗有关的读写练习,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那么,添加哪些内容更符合小学生古诗学习的规律,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很值得讨论。
林波老师这节课里添加的内容,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一开始通过名句引出了陆游的两首诗,又补充了抒发诗人爱国情怀的两首诗,最后还出示了一首词。添加内容与课文学的古诗有密切的联系,显得非常自然。为什么没有从诗人林升这个角度去拓展呢?因为陆游比林升的名气大得多,存世的诗词数量也多得多,扩展空间更大。
第二个拓展思路是通过“死去元知万事空”的“万”,让学生去搜寻自己熟悉的、能够背诵的带有“万”字的诗句。这个环节是挑战学生的古诗积累,也考验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性,所以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林杰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有些诗句老师也不一定能背出来,但学生都能背出来,真了不起。学生背了以后,老师也随机出示了几句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个“万”字,巧妙地扩展出那么多学生熟悉的诗句,像这样的扩展非常有意思,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我看到过两个有关《示儿》的教学设计,大家可以比较比较,想一想怎样添加教学内容才能和古诗学习结合得更加自然,更加紧密。
设计一:1.边读边想象陆游病危时想到什么,请把他想到的说出来,再用简笔画出陆游病危时的样子。2.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
这两个练习尽管和陆游这首诗有些许联系,也可以增加学生动笔实践机会,但都很牵强,很不自然。让小学生去揣摩古代政治家、诗人临终时的思想,合适吗?从这首诗引发出祖国统一,给台湾小朋友写信,实在有穿靴戴帽之感。
设计二:1.陆游的儿子站在父亲旁边听了父亲的这首诗,会对父亲说什么?写一段话。2.扩展阅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以陆游儿子的身份写话,学生谈的是自己读这首诗的感悟,十来岁的儿童很难体会站在临终前父亲身边儿子的那种复杂的心理,实在是为难学生。岳飞的词表达的也是爱国情怀,但是与课文《示儿》相比,过于深奥,学生理解难度太高。
这两个设计我为什么不很赞同,因为这些练习与所学的古诗不够贴切。当然了,以儿子身份想象说话、给台湾朋友写信也是语文练习,如果能与古诗学习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才更加符合古诗教学的目标任务,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林波老师对古诗教学方法的认识明显高出一筹,添加内容能够和教学的古诗有机结合,这是古诗教学添加内容的一个基本原则。我认为古诗教学添加学习内容,最佳途径是通过学的这首诗去扩展更多的古诗。儿童阶段学古诗,多读一首是一首,多多益善。林波老师带出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很多同学几乎可以背下来了。一首带几首,让学生读更多的古诗,使学生古诗积累量最大化,这应该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虽然教的是小学生,但是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实在太广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不断精进业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