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动的表达 积累优美的词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实录
作者:王林波
发布时间:2023-11-09 15:49:5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任务一:听听音乐家的声音
活动一:借助游戏猜一猜
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大自然,认识这位神奇的音乐家。嘘,保持安静,让我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课件先后播放小溪、大河、下雨、风声、雷声等,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师:刚刚我们是听音频来猜测是什么发出的声音的,下面我们换个游戏方式,还是这些事物,谁来说拟声词,大家来猜他说的是哪种事物?
(课件出示小溪、大河、下雨、风声、雷声,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说出相应的拟声词,其他学生猜猜是哪种事物发出的声音。)
师:好像有些简单了,我们提升一下难度,同学们继续说拟声词,大家猜是哪种事物发出来的声音?
生1:呼哧呼哧。
生2:喘气的声音。
生1:呱呱呱。
生2:青蛙叫的声音。
生1:呜呜呜。
生2:小女孩哭的声音。
生1:叽叽喳喳。
生2:小鸟叫的声音。
师:我们生活中的声音是多么丰富,多么奇妙啊,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活动二:认读词语学摘录
1.聚焦拟声词,读中积累
师:大自然中的声音很多很多,而且非常奇妙,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勾画出课文中写到的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词语,教师巡视。)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说说看,你勾画出了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我勾画的有滴滴嗒嗒、叮叮咚咚。
生:还有淙淙、潺潺、哗哗。
生:我勾画的是叽叽喳喳、唧哩哩。
师:非常好。王老师也从课文中找到了一些描写声音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叽叽喳喳 唧哩哩唧哩哩
小溪淙淙 河流潺潺 大海哗哗
(指名读后学生齐读词语。)
师:这些都是跟声音相关的词语,大家读了好几遍了,有的都积累下来了。我问问大家,滴滴嗒嗒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生:小雨滴的声音。
师:那叽叽喳喳呢?
生:小鸟的叫声。
师:唧哩哩唧哩哩呢?这个声音有些特别。
生:虫鸣。
师:大家发现没有,前两行词语跟最后一行不一样?
生:最后一行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谁发出的声音。
师: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行词语。
生齐: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哗。
师:非常好,我们能不能在前两行描写声音的词语前面加上事物的名称,像第三行那样表达?
生:小雨滴滴嗒嗒。
生:河水叮叮咚咚。
生:小鸟叽叽喳喳。
生:虫子唧哩哩唧哩哩。
师:这就是大自然的声音,听到这么多声音,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大自然的声音很美妙。
生:大自然的声音太奇妙了。
师:课文中也有一句话,表达了这个意思,找找看?
生:在第一自然段,是“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师:“妙”是这一课的生字,注意看老师写“妙”字,左边先写撇点,再写撇,第三笔横变成提,向右上来写,注意不要出头。右边是一个“少”字。大家也试着写一写这个字吧。
(学生练习书写“妙”字。)
2.学习多音字,读好词串
师:我们再来读读第二组词语。
课件出示:
呢喃细语 乐曲 声音
音乐会 山中小曲 海洋大合唱
(指名读词语。)
师:读得特别好,这两行词语中有好几个多音字,大家都读得很准确,值得表扬。乐和曲都是多音字,除了课文中的读音,还可以怎么读?
生:快乐的乐。
生:弯曲的曲。
师:很好,呢喃的呢也是多音字,我们也经常会用到。
生:你干什么呢?读ne的时候经常在句子末尾。
师:多音字可要读准了,否则可能就要闹笑话了。青海的一位校长发微信给我,一开始,我就差点儿闹出笑话来,我们看看这段微信对话,我请两位同学来读读。
课件出示:
陕西的王老师:孙校长,下周我去咱们青海,你们那儿最近冷不冷?
青海的孙校长:王老师好,欢迎你来,我们这儿挺冷呢,最近穿毛呢!
(学生错将毛呢(ní)读作了毛呢(ne),全班笑。)
师:我当时也是这么读的,觉得好奇怪啊!为什么他们喜欢穿毛呢(ne)?难道不穿毛衣或者羊绒衫吗?
生:不是穿毛呢(ne),而是穿毛呢(ní)。
师:发现了吧,读准多音字的读音是很重要的,现在会读了吧?我们男女生合作着读一读。
(男女生合作读。)
师:还是刚刚我们读的这些词语,我们再来读一读,不过,这次,我在它们的前面会加上一些内容,谁来试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
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 雄伟的乐曲 充满力量的声音
热闹的音乐会 轻快的山中小曲 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师:大家都会读了,但是这样读还不够好,因为没有变化。比如某些词语,在读的时候就应该声音小一点,你觉得哪个词语读的时候声音要小一点儿?
生:轻轻柔柔的喃喃细语。
师:哪些读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大一些?
生:轻快的山中小曲。
师:哪些需要放出声音大声读?
生: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
生:热闹的音乐会、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串,注意读出声音的变化来。
(学生根据词串的不同,用不同的声音来读。)
3.指导分类摘抄,渗透方法
师: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描写声音的词语或者词串了,学习课文的时候,遇到特别好的词语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多读一读,积累下来。
师:是啊!不光要读一读,记下来,还可以进行摘抄。你看,有好的拟声词,我们就可以摘抄。大家拿出摘抄本,先写上“拟声词”,然后另起一行,把刚刚学到的拟声词摘抄在下面。
(老师示范摘抄词语“滴滴嗒嗒”,并指导“滴”字的书写。)
师:这个“滴”字是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谁能提醒大家,同字框里面是什么字?
生:古。
师:刚才还有很多非常好的词串,我们也可以把它们摘录下来,我们另翻一页来写,先写上“词串”二字,然后在后面摘抄,比如:轻快的山中小曲。
(教师示范摘抄“轻快的山中小曲”,学生进行摘抄。)
师:原来,做摘抄也是有方法的,谁发现了?
生:我们要分类摘抄,这样更清楚,更好找。
师:是啊,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好的词语,摘抄的时候要分类进行,方便以后查找。
任务二:填写音乐家的档案
师:同学们,大自然的声音真的是非常的美妙,课文第一段就写到了,一起读——
生齐: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大自然这位音乐家的本领可真不小呢,它的声音那么美妙,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它,了解它。怎么更好地了解它呢?让我们来填一填它的档案吧。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填写大自然这位音乐家的档案。
(学生默读课文,填写音乐家的档案,教师巡视指导。)
师:来,我们交流一下,说说看,你是怎么填写大自然这位音乐家的档案的?
生:我分别填写的是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师:非常好!大家在填写大自然这位音乐家的档案时,在梳理信息,勾画重点句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找到的这三句话分别是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生:这三段就是围绕这三句话来写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第二自然段是围绕“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句话来写的。第三自然段是围绕“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句话来写的。第四自然段是围绕“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这句话来写的。
师:非常好。这种方法我们之前是学过的,还记得吗?
生:是,我们在第六单元学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和《海滨小城》都是这样的写法。
师:是啊,说得很对。现在,通过梳理,大家一定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填写音乐家的档案,大家对大自然这位音乐家也更加了解了。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生齐: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水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任务三:欣赏音乐家的作品
活动一:欣赏风的琴声
1.紧扣关键词,指导朗读
师: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它会在森林里演奏它的手风琴。它会弹奏出怎样的乐曲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欣赏欣赏风的琴声吧。
课件出示: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指名读)
师:刚刚几位同学朗读了这段话,正确,流畅,但是还不够好。要想读好这段话,大家得关注这段话中的几个词,你觉得应该关注哪几个词语呢?
生:我觉得关注写微风时的“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温柔”。
师:非常好!知道什么是呢喃细语吗?谁到前面来,跟我呢喃细语一番。
(一生到台上,跟老师耳语。)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他说话了吗?
生:听到了。
师:这能算是呢喃细语吗?
生齐:不能。
师:谁再来试试?
(一生到台上,跟老师耳语。)
师:这次,你们听到了吗?
生齐:没有。
师:不过,我听到了,这就是呢喃细语。大家现在知道什么是呢喃细语了吗?
生:就是小声说话。
师:是啊!这句话该怎么读,大家也都清楚了吧?这句话后面还有个词也在提醒我们该怎么读呢?
生:温柔。
师:对,就是这个温柔。你们家谁说话很温柔?是怎么说的?
(一生模仿妈妈温柔说话的样子。)
师:现在大家会读这句话了吧?谁来试试?
(多人朗读: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教师点评指导。)
师:大家能把这句话读好,后面这句话肯定也没问题。先来说说,要读好后面这句话,我们要关注哪几个词?
生:激动、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威力。
师:很好,谁来读一读?
(多人朗读: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教师点评指导。)
师:我们把这两句一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区别来?
(多人朗读这段话,教师相机点评。)
2.体会表达效果,背诵摘抄佳句。
师:读了这么多遍了,说说你的感受,风这位音乐家怎么样?
生:风好像一个人,它还有情绪呢!心情不同,演奏的琴声就不一样。
生:风是有情绪的,它演奏的琴声是随着心情变化而变化的。
师:作者的描写多么生动啊!这样好的句子应该积累下来,读了这么多遍了,谁能背诵下来了?
(指名多人试着背诵,然后全班齐声背诵。)
师:好的句子不仅要背诵下来,还要摘抄下来。下面我们把这句话摘抄下来吧。谁先来提醒提醒大家,摘抄要注意什么?
生:摘抄句子时要注意开头空两格。
生:这次摘抄的是句子,刚才摘抄的是词语,所以要另翻一页来摘抄,做到分类摘抄。
生:摘抄时还要注明出处,这样以后再读时就知道当时是从哪里摘抄的了。
师:说得非常好,现在,咱们就开始摘抄吧。
(学生进行句子的摘抄,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二:品味水的合奏
1.引导创意朗读,感受合奏的热闹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了风的琴声,下面就让我们去品味品味水的合奏吧。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都找到了哪些写声音的词语或者句子?
(学生默读思考,勾画相关的语句,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读完了,也勾画出了相关的语句,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我勾画的句子是: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师:读得正确,流利,不过,这句话还可以读得更有创意。想想看,在这场热闹的音乐会上,音乐可是很丰富的,在水的合奏里,除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还可能有什么样的节奏呢?
生:滴答滴答,滴滴滴答答答,滴——答——滴——答。
生:叮咚叮咚,叮叮叮叮叮咚咚咚咚咚,叮咚叮咚叮叮咚。
师:是啊,多有意思的声音啊,谁能再读一读,有创意地读一读。
生: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滴滴滴答答答,滴——答——滴——答,叮叮咚咚,叮咚叮咚叮叮咚……
师:多么美妙的合奏啊!大家都按照自己想到的节奏,读一读,去感受水的合奏吧!
(学生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有创造性地朗读,感受水的合奏的热闹。)
2.发现表达方法,丰富言语经验
师:我们继续交流,你还勾画出了哪句话?
生:我勾画的句子是: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师:非常好,我们来聚焦后半部分,大家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
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学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得多么生动啊,有那么多的声音:小溪——
生齐:淙淙。
师:河流——
生齐:潺潺。
师:大海——
生齐:哗哗。
师:这段话写得真好,我读小溪淙淙,你可以对——
生齐:河流潺潺、大海哗哗。
师:我读轻快的山中小曲,你可以对——
生齐: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师:作者的表达就是这样独特,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感受。
(生齐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这段话大家读了很多遍了,刚刚我们也发现了作者在表达上的一个小秘密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学生默读,思考。)
生:我发现第一个句子结尾的词语,就是下一段开头的词语,前面是流向河流,后面开头就是河流潺潺,前面是流向大海,后面开头就是大海哗哗。
师:确实很有意思,像是接龙一样,很好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感受感受这种表达方式吧。
(学生齐读这段话。)
师:这段话语言精练,表达方式特别,很值得积累,读了这么多遍了,应该能背诵了吧?谁来试试?
(指名背诵后,齐声背诵。)
师:好的句子不仅要背诵,还应该怎么样?
生:摘抄下来。我觉得可以跟刚才摘抄的句子写到一起它们都是句子,是一类的。
师:非常好,归类摘抄,很合理。大家开始摘抄吧,注意把咱们前面学到的方法用上。
(学生进行摘抄,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自然的声音可真美妙,作者的描写得可真生动,这节课我们聆听了风和水带来的美妙乐曲,积累了不少好的词语,下节课我们去听听大自然的歌手是怎样唱歌的,看看作者是怎样生动地进行描写的。快要下课了,王老师留给大家作业:请同学们背诵第二三自然段,同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摘抄,另外,大家还可以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诗歌《瀑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单元语文要素与学习任务群落实的双效合一
——王林波老师《大自然的声音》课例评析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杨修宝
落实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关键三个问题:一是在没有完全配套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教材的情况下,如何用好统编教科书落实新课标?二是在新课标理念倡导的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单篇课文如何落实学习任务群?三是统编教科书单元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与新课标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效践行如何做到双效合一?问题三是关键也是核心,解决了问题三,前两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林波老师的实践研究与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声音》,聚焦此核心问题,并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与示范。
一、双向对照,精准融合
温儒敏教授虽多次指出,现行的统编教材是按照新课标的标准编写的,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与组织形式与理想的、完全符合新课标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典型任务设计,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因此,温儒敏教授撰文如是说:“其实现在我们使用的义教语文统编教材,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都采用的是单元教学结构,各个单元都可能承担着‘学习任务群’的其中某一项两项任务。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研究教材的各个单元主要承担或者接近‘学习任务群’之中的哪些‘任务’,然后以这种‘任务’来引领教学。”林波老师的教学实践研究正是这一倡导的典型范例,林波老师有突出的文体意识,根据各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特点,对照统编教材单元的文体类型,确定该单元教学所归属的任务群,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归属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单元,归属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等等。林波老师的实践研究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各语文学习任务群应该包括教材中的哪些单元,二是教材中的这一单元应该归属哪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要做双向对照,精准研判。据此,我们就可进一步明确童话、神话、小说、散文、现代诗单元均可归属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说明文单元、写景状物单元等可归属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等等。不好用文体判定该单元应指向哪个学习任务群,就可依据单元语文要素确定任务群归属,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关注生动语言与语句积累,这正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具体要求。因此,双向对照,精准融合,我们就可科学、规范地确定该单元要落实哪个学习任务群,这是践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基础,这才是姿势正确地站在讲台上,用好统编教材落实新课标。
二、双重把握,精确目标
新课标颁布并实施后,语文学习任务群成为最热话题,也是专家名师一线教师重点研究并实践的内容。我们看到了诸多报刊杂志选刊的学习任务群样例,尤其是一些自行研发的课例,设计得“高大上”,很多老师读过之后,总有困惑,课时本就紧张,用哪些课时教学呢?与教材脱节,语文要素如何落实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就该像林波老师这样扎扎实实地用好统编教材,本本分分地落实好单元语文要素。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就要像林波老师做的示范这样,将语文要素的落实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双效合一,即用语文学习任务群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用单元语文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林波老师是怎么做到双效合一的呢?透过林波老师的实践研究和示范课例,他重点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精确地把握教材特点和单元语文要素。三年级上册教材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可见本册教材,词语教学是重要内容之一,引导学生针对词句的学习,要从关注到理解,再到积累和运用,这是中年级“从词学文”的实践路径。林波老师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中,紧紧抓住词语教学,设计学习任务。由猜拟声词激趣导入,然后分三组词语展开学习活动,第一组聚焦“拟声词”,在读中积累;第二组聚焦带有多音字的词语,在语境中习得;第三组是在第二组词语的基础上扩充为短语,读出语气变化,在读中体悟意思和情感。最后,引导学生抓住语句“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对读、引读、导读词语,发现生动有趣的结构方式,作者表达的小秘密。林波老师并没有生硬地教学顶针的修辞方法,而是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发现表达方法,丰富言语经验,二是紧紧把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具体要求“诵读、积累与梳理,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在本单元中积累的方法就是摘抄,让学生摘抄“课文中生动的语言”,交流平台也梳理总结了摘抄的方法。这也是统编教材,第一次明确摘抄的学习任务。林波老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类摘抄,摘抄拟声词、摘抄词串,摘抄佳句并标注出处。类别清晰明确,方法简单高效。扎实地落实了语文要素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教学目标。
三、双线进阶,精妙设计
什么样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才是合格的?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访谈中这样说:“我试着归纳以下两点:第一,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是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有没有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这是衡量学习任务群实施是否到位的首要标准。第二,教学必须符合语文课程的特质,也就是要做到语言文字运用,在任务驱动下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个语文活动综合起来,实现实践性、综合性。我想,这两点做到了,单个的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精神就能够体现了。”我们看到林波老师执教的《大自然的声音》,以学生为主体,在任务驱动下,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双线并进,能力进阶,完全符合王宁教授这两条评价标准,体现了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精神。那林波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发现林波老师巧妙地将课后习题巧妙地转化为“学习任务”。《大自然的声音》课后一共有四个思考题。第一题“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通过想象和朗读来理解和感悟语言,背诵段落是对语言的积累。第二小题“填一填,再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则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这一小题是上一个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延承。第三小题“读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再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体会“生动的语言”。此题也是摘抄积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林波老师设计的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听听音乐家的声音”,积累运用拟声词,学习分类摘抄;“任务二,填写音乐家的档案”,梳理关键信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任务三,欣赏音乐家的作品”,品读生动语言,学习表达方法。三个进阶式的任务链,层层递进,精妙地将课后习题转化为新课标要求的“典型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活动,体验真实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温儒敏教授所说:“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获得自己知识的建构。”
落实新课标,我们倡导“稳”字当头、“准”字为要、“实”字为本,不跟风乱跑、不急于求成、不敬而远之,就要像林波老师这样,吃透课程标准,用好统编教材,将单元语文要素与学习任务群落实精准融合、双效合一,脚踏实地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