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热爱赋予生命力量
——在陕西省2023年弘扬教育家精神巡回报告会上的宣讲
作者:马晓霞
发布时间:2023-11-08 09:50:51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亟待榜样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赓续中国教育血脉,把握教育事业规律,顺应教育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高尚品格的充分认可,为广大教师群体明确了奋斗目标。1988年7月,我从师范毕业入职一所乡镇中心小学。1989年教师节,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从此,生命被赋予了一种责任,被植入了一种坚韧。幸福耕耘35载,我的切身体会是,在塑造灵魂的教育工作中,热爱是力量的源泉!
家教传承,让热爱和初心邂逅
全天下的母亲是最可能成为教育家的人,她们的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总能给予子女成长的榜样。这种教育发于心,源于爱,寄于情,在无形之中给我们的成长插上翅膀。我的老母亲今年81岁,是一名退休老教师,从小的耳濡目染,我早早地从她那里认识到她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爱与忠诚。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母亲任教的中学读书。当时学校的条件艰苦,每到严冬,方圆几公里的住校生,中午仅凭一杯热水来取暖,并就着冰块一样的馒头当午饭。一天中午,同学们因为接不上热水而拥堵嘈杂起来。很快,一个熟悉的身影靠近了——母亲拎着两个热水瓶疾步走来。同学们马上安静了,有序地排成一列。母亲没有过多言语,只是一杯接一杯,往同学们的搪瓷缸子里倒开水。我当即心头一热,急忙从母亲手中接过一个热水瓶,返回到房间去打热水。难以忘怀,这是爱的传递与承续。
我任教的第三个年头,一生从教、两袖清风的父亲走了。丧事刚办完,柔弱的母亲就说“回去上班吧,学校的工作都离不开人……”简单的话语,平和的语调,让当时伤心欲绝的我惊讶了,也令我沉思了。我知道,在母亲的心中,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的责任,是超越亲情的。这是爱的责任与承当。
教育是静下心来付出的过程,不断涵养育人智慧,教学中以爱为支点,因材施教,用心培育每一个纯真的心灵。我的2007届吴昊彧小朋友聪明可爱,喜爱美术,但上课调皮,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我执教《蘑菇该奖给谁》一课,孩子们畅所欲言:“我敢和同桌比跑步”(身边的高手)、“我敢和姚明哥哥比打篮球”(体育高手),我们的小昊彧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敢和徐悲鸿比画画!”我和同学们激动得为他送上了大大的点赞。一次,两次,吴昊彧同学变得更加自信、更加自觉了。我带领独具组织能力的孙田钊在小班长的岗位上学会了爱与付出;我和心思细腻的欧一雯共读经典,让她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至今仍记得她写给我的小令:常记六年甜苦,难忘我师如母。舒爽静心田,多年英姿依旧。嗟乎,嗟乎,日日倚窗品读。如今,我的一届又一届学生,在“好好学习群”“教育大圆桌群”经常给我留言,分享快乐的学习时光。我幸福地畅想着:爱教育,爱学生。热爱就像一颗恒星,拥有太阳般的光芒。教育的风格可以各显神通,但爱是永恒的主题。
记得初登讲台时,我的校长是全县唯一的特级教师潘源泉。从他的身上,我深深地体会到,真正的教育是课堂内外的精雕细磨,是教师的自我塑造与完善。1989年3月,我有幸承担了陕西省电化教学观摩课。当时,所谓的电教设备就是一台录音机。为了练好朗读,我对着录音机自读自录,录了听,听了改,改了录;为了练好板书,我对着黑板,比划着,写了看,看了再写,写了再擦;为了写好设计,我学他人之长,走进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听课,写心得、记体会。
1990年,我代表学校在千人大礼堂做《海上日出》的电教观摩。从1997年到1999年,我连续三年参加“陕西省教学能手”评赛。第一年、第二年的难忘经历让我记住了一种名叫珍惜的情结。第三年,赛前整整一个月,深夜十一、二点,凌晨四、五点,我经常埋首于教材之中,打通年级,从教材取舍到课堂结构,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语言,从难点突破到教学艺术,逐课研磨。就在逐渐明悟、灵感涌动的时候,我的顽固的胃疾病又加重了。锥心的胃痛曾令我几度想要放弃,然而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与追求,我还是坚持一边打着吊瓶,一边看着书。终于,我在家人的担忧和嘱咐中,背着灌满中药的盐水瓶去参赛了。赛场外,同住的选手给我带回来馄饨,只吃一点,也痛;深夜,掖着被子,垫着枕头,再用盐水瓶灌上热水保暖,继续坚持备课;赛场上,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学习过程与收获时,一切疼痛似乎都消失了。
1999年,我带着“优秀教师”的光环,前往北京参加中联部组织的“优秀教师两地观摩教学活动”,我与北京佟京老师同课异构课堂《火烧云》,得到了两地专家的高度评价。2006年,参评陕西省特级教师,我运用研讨总结的“情境导读五步法”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尚虹邑给了我这样的评价,“跟马老师学习语文是我最幸运的事。课堂上,她给予我们的是体验、是活跃、是兴趣,更是热爱。”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最美的情怀,在热爱,在学习,在思考;最美的遇见,在创造,在奉献,在前行。2018年11月,在上海师范大学聆听于漪老师的报告,先生精神矍铄,一个半小时的宣讲,没有文稿,未曾喝一口水,感人至深处是她从教一生、奉献一生的情怀、思考、坚守、变革与创新,使我学会对自己的成长负责,要有个人追求的目标,更要有属于自己的教育信仰。我坚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从2020年三月份开始至今,做读书笔记一百余万字。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故事,读人民教育家于漪,读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读教学改革专家薛法根,读他们对教育的思考、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精进。我广泛汲取古今中外相关理论研究的营养,努力以大师做学问的品格来浸润自己、丰富自己。
根植本土教育,提炼教学主张“品质语文”,我一路潜心教学研究。从校本教材《人文素养》、省级精品课程《月光下的马兰花》的开发,到探究名师成长规律,出版《遇见教育最美的风景》,再到研究教学方式变革,出版《高品质学习的实践突围》,引导,走向自己的问题研究;改变,学科教学的力量。从理论上努力进行教书育人的专业引领与真实研究,从实践上躬耕课堂,开展笔记式阅读教学研究,以智慧来发展学生、启迪学生、引领学生,教育家精神落实在教学实践行动上。
辐射引领,让热爱和梦想同飞
2016年,我在《遇见教育最美的风景》自序中写道:“作为教育者,能像于漪、斯霞、窦桂梅一样成为名师,甚至成为教育家,是我教育生涯终极的梦想。”2018年,教育部启动首批名师领航工程,打造教育家型卓越教师。结合教育家“有教育胆识,有教育情怀”的两大特质,体现政治性、业务性、领导性的特征,我的努力方向是:践行具有坚定的国家教育情怀和信念、具有独特的本土教育实践模式和理论、具有示范和服务区域和国家教育发展等三个方面。作为陕西省首批中小学教学名师、陕西省首批“特支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首批名师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多次承担省市级以上教学培训活动;入选“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资源库成员,担任上海师范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基础教育特聘教授,以及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西藏民族大学、咸阳师范学院“国培”专家;在湖南长沙全国名师工作室活动中作经验交流,在上海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国家级领军教师工作坊做专题培训。近年来,我还走进四川凉山州、新疆喀什、云南怒江等地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育帮扶及爱心捐献活动。
殊荣伴随着使命,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领航发展力争在知识修养、教育思想、专业成就、专业声望四个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发挥先锋引领作用,以德为先,引航,续航,远航,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名师培养名师,培养80后、90后大先生,“先生”必善于学习,能答疑解惑,肯无私奉献,做学识人品、胸襟气度、理想信念的表率!团队伙伴中的陕西省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30余人带领工作室团队成员进行跨区域示范引领;团队伙伴中来自北京、安徽、山东、浙江、江苏、云南、福建、黑龙江等地的十余名教学名师积极进行省域内外辐射带动。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杨明全“名师访谈”专题采访中提到:马老师一直没有忘记“领航”的使命,她个人看中的职业素养是情怀,一切源于热爱,守正求真,锲而不舍。
什么是情怀?情怀就是明明可以不做,但是非得要这么做。什么是热爱?热爱就是明明可以轻轻松松,却非得要坚持、坚守着,奋力、奋斗着,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至今,回望走过的路,有汗水,有泪水,更有欢笑与掌声。十年、二十年、三十多年,我的多少个通宵达旦,多少个带领团队伙伴们奔赴各地市送教送培的影子,都使我回味无穷。我的36个子团队各导师的飞跃发展、81位成员的快速成长,无不令我骄傲!
陶行知先生言:“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他的“公心”就是“爱心”。教育是一项需要用热爱、情怀、高尚道德来共同铸就的伟大事业,爱心是对生命最好的滋育,是一种温暖的润泽,是发着光彩的柔软;是会和孩子们心中的善良、包容、感恩等发生共鸣,让孩子们心中潜藏的人性美好,得到充分地彰显与生发。
被爱的人如春,有爱的人如夏。向教育家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用爱,肩负起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的伟大使命!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前行路上,凭一种志趣、一份热诚、一股韧劲,在常学常新中进一步体悟教育家精神,在笃信笃学中努力践行教育家精神!
谢谢大家!
作者单位:咸阳市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