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整合现有教学元素,优化教学方式,拓展学生思维。语文课堂要有核心任务,有思路遵循,最终才能指引学生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语文教学坚决杜绝天马行空,走走停停,左顾右盼。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要求从特定标准的角度,有科学根据地探索,选择并实施在这种场合时最好的教学方案。基于此,笔者再结合自己的所思所行提出一些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课堂优化策略。

一、任务出示少而精

课堂需要立体设计、精心研磨。少而精的课堂任务会让学生更加明晰课堂关键内容,庞大的任务群会让学生产生心理焦虑,进而放弃任务,精确的任务能够将教学重点有效串联起来。

每节课皆有明确任务,每个任务设计清晰有梯度,既给予学生自信,又能促使其能力有效提升。如设计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灯笼》时,只设计一个问题:灯笼是什么?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批注灯笼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展示活动,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练习了写作能力。

二、活动设计贯穿始终

教学应强调主动学习,学生亲自探索事物,即重视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要创设课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思考领悟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增加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部编教材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自读课文有随文的“批注”和“阅读提示”。学习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拟定小标题。在学习课文《邓稼先》时,让学生通过理解文中的六个小标题,感知小标题的作用。由于文中有关鲁迅先生的事件颇多,所以让学生在理解文中小标题的基础上,概括事件内容,抓关键词拟出言简意赅的小标题。根据文章内容,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概括文章四分之一的内容,然后相互交流,最终确定最适切的小标题。

活动二:有关人物形象的概括。让学生写下若干个概括鲁迅形象的词,在反复的展示交流后,学生对鲁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说明词语的过程也是学生突破自我、增长自信的过程。

三、大单元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设计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一篇一篇地教授课文,学生脑海形成的只是对单一文本的赏析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则会形成一条明晰的线,以主题为中心设计教学,将文本串联起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更加灵活高效地表达和使用语言文字,在设计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演讲词教学”时,笔者便运用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思考,设计了三个主题,依次是:演讲词的内容、演讲词的语言、演讲词的写作。在学习“演讲词的内容”时,重点关注演讲的针对性要素;学习“演讲词的语言”时,重点关注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学习“演讲词的写作”时,重点关注演讲词框架结构的搭建。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寻求多样途径,才能“拨”开课堂的“云雾”,带领学生在课堂中看到“日”出。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解读和鉴赏文本,打破学生和文本对话的一个个瓶颈,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呈螺旋式上升。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经开第一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