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7114522096-72-9263f.jpg_scale.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早上好!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做好太阳底下最幸福的事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广大教师如何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躬耕教坛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和具体的方法。作为一名41年一直坚守在英语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今天结合我的成长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这一层面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践行。

一、提炼内功,赋能成长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小时候总听周围的大人说,这孩子长大了也会是一名优秀的老师。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也许是带着长辈的期许,长大后的我真的成为了一名老师。1982年,20岁的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怀着对教师职业的美好憧憬,一腔热情地登上了讲台,开始我的教书生涯。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当时的学校,年轻教师不多,领导对我寄予厚爱,学生对我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姐姐喜爱无比。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教书。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节英语课,信心满满地教学生唱英语歌曲,由于调子起的太高没有唱上去,而匆匆收场。我终于明白了教书光有热情是不行的,是需要有智慧的,是需要有“技能”的。“技能”是好教师的立足之本。我练唱歌,获取歌唱的“技能”;课余时间到碑林博物馆找老外练口语,获取地道口语的“技能”;拼命看书,反复练课,获取上好课的“技能”。这些“技能”为我当一名好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教第一年我就在西安市教育局举办的“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隆重表彰。

就这样,经历过最初的手足无措,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授课方法,而学生们也逐渐喜欢上了我这位姐姐老师。

二、智慧育人,启智润心

我几十年如一日地忙碌在教学第一线上,从来没有离开过。期间我也有离开一线岗位的机会,但我都放弃了,有人问我,难道你就从来没有职业倦怠感?每次我总是浅浅一笑,“幸福的老师就应该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我认为“干教育这一行,如果不是十分的热爱,干得不愉快,而且还痛苦,那就要赶紧改行。但是我们如果执意选择教育,那我们就得朝最好的方面去做”。我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英语教学。

我始终坚守初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超越,精心呵护学生们健康成长。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做足了每节课的准备。试着把课文读出地道的伦敦味,在课堂上秀出域外的风情万种。我教的有趣,学生学得过瘾。课堂上,我对学生说得最多的话不是“你们听懂了吗?”而是“我讲清楚了吗?”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承载了我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答案,我也就顺利地完成了角色转换,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受到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我们只有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启智润心,探索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才能够帮助学生们拓宽成长成才的道路。

20231107125438582-9-5484b.jpg

如今已在杭州外国语学校教书的兰淑萍,曾经是我的英语课代表,这位腼腆的小姑娘刚来到二十六中时的英语成绩不太理想,经过三年多的“杨氏英语教学”,兰淑萍高考成绩拿到了137分的高分,填报志愿时她选择了英语教育专业。她说“以前并不喜欢当老师,可是在杨老师身上,我发现一个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可以带给学生一辈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当一个老师真正地影响了学生一生成长的轨迹,这是怎样的自豪?这是何等的幸福!

陈华飞是“00后”,还是二十六中的一名政治老师,“我和杨老师的缘分很深,她是我高中时的英语老师,也是我入职后的引导者。”

他说,“有亲和力、很温柔,热爱学生”是我留给他最直观的印象。“高中那会儿,就觉得英语很难,在这门课上完全没自信。那一阵杨老师天天找我谈心,告诉我英语这门课应该怎么学,还给我未来的学习、生活作出指引。她不光是一名英语老师,更像是我人生的指导者!”

参加工作后,陈华飞和我成了同事。他经常说“在打造活动型课堂上,杨老师给了我非常专业的引领。她有大视野,能看到不同学生的不同体现,她教会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陈华飞在给学生上课时,会不经意间模仿我的某个举动,他坦言:“杨老师对我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在生活中,我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但对学生我更多地则是给予他们宽容和爱护。我坚持通过“交流情感——指导学法——个别辅导——及时评价”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对学困生更多呵护。用真善美去启迪一颗颗心灵,用满腔热情点燃学生胸中的“理想之火”,用知识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神秘的大门。

教书并非易事,需要智慧。我一直认为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人。所谓亲其师,信其言吧。对于我而言,不管是在做人还是教学方面,都要对学生有爱心,要关心他们,这样学生才会热爱老师,才能听进去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课堂教学就需要老师动动脑子了,就是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给学生建立起课堂乐趣,有乐趣他们才能学进去。

除了付出关爱,对于收获学生的心,我还有一套自己的认知体系,要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上课首先关注的就是老师的知识是否渊博,能力是不是够强,比如作为英语老师,你的口语发音一定要标准流利,这样才能‘镇’得住初次见面的孩子,然后通过你的阅历见解,让他们认为你很了不起。”

其次就是人格魅力,这也正是我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老师的一言一行其实都是在培养孩子,在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这对于他们认知世界以及思考方式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会非常地信赖这位老师。做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启智,更要润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也塑造高尚的灵魂和健全的人格。这样的老师才是孩子们信赖的老师。

我的课堂上从不缺少欢歌笑语。上课的时候,我会随口唱一句格莱美金曲,说一句新潮的话语,同学们就惊呼,没想到老师这么潮,竟然会唱90/00后喜欢的歌!学生们经常说“杨老师的课很难用只言片语来形容,只有听过她的课才能够真正体会”。

我会像大姐姐一样跟他们聊目前最流行的新鲜事物,还偶尔拉拉家常……喜欢听流行歌,旅游、玩微信,多才多艺;我会在校园遇到他们时,笑着给他们塞上一两个小橘子,然后摸摸他们的头;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充当学生的“英语顾问”;记者采访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表达对我和我的英语课的喜爱。“60后”的我用自己对待生活的积极和热情和一颗年轻乐观的心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原则,并不是“好好老师”,遇到学生作弊、违反纪律这些事情也绝不心慈手软。

许多在他人眼中的问题学生在我的面前变得阳光、积极向上。至今,我所教过的学生,其中不乏那些“问题学生”,他们经常与我联系,致问候及求助,我是他们贴心的朋友。许多已毕业多年的学生,仍然会记得我上英语课时那些美好时光,每逢过年和教师节,他们都会送来美好的祝福。在我的学生里,有的选择“当一名备受学生喜爱、知识渊博的优雅的英语老师”,有的表示“今后要用所学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还有的立志从事英语研究或教育……

曾经的学生如今早已遍布各行各业,但每次提起杨老师,他们还是能讲出当年的感受。很多时候可能是我潜移默化的一些方式方法,让学生们产生极强的认同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41年的教学,我用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付出了一年又一年的爱心,也收获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喜欢,周末家里饭桌上总会有跑来“蹭饭”的孩子,叛逆期离家出走的孩子最终也会选择躲在我的家里,还有因为无聊会跑到我家拉家常的孩子,更有甚者在搬家中,全班男生自发前来帮忙,理由竟是“杨老师搬家是咱班的大事,搬家公司人太少我们不放心。”

你说当老师有啥值得欣慰的,这应该就是最令我欣慰的吧!

这也应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三、牢记使命,培育新人

强教必先强师。炬火一般的师爱,让我陪伴更多学生前行。作为专家型名师,我既为学生之师,也做青年教师的成长领航人,应该怎样带动整体英语教学的提高和带领年轻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怎样帮助年轻教师加强自身师德和业务修养从而尽快挑起教育教学工作的重担?提升育人本领,积累育人智慧是必修课。工作中,我依靠三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优势,创建了杨筱冰英语名师工作室网络平台;吸收了31名省市区优秀教师成为工作室成员;在教育厅教育局的帮助下我工作室“省学带”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坊;优秀教学能手成员组建了自己的“工作站”;名师引领、专题讲座、课题研究等带领老师们共同成长。从一个人的努力到一群人的成长。现已有志同道合的优秀教师300多人,辐射涵盖全省各地,引领着全省全市的英语教学。

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公开课,因为这意味着要付出大量时间、心血,要被其他老师们公开挑刺。完成一节公开课就像完成一次蜕变。而我作为国家级名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依然坚持上公开课,并把每一节课都当公开课用心准备,公开课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特别是陕西省大篷车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我从未缺席过。许多老师慕名来听,我的公开课经常连走廊上都坐的满满的。下课后我会将自己的课件全部打包发给每位需要的老师。有些人对此不理解,你都是特级教师了,怎么还要受这份儿累?我却认为,人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满足于今天取得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前行。

我校青年教师张旭、任涛和王琳都是我手把手教的徒弟,我依据他们各自的特点,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分别指导。张旭已经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任涛成长为省级学科带头人,小王琳成长为陕西省教学能手。在一次采访中,张旭老师说:“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杨老师毫无保留的帮助和指导,每次遇到教学上的难题,只要给杨老师发邮件,她总是能及时回复,每次自己信心不足的时候,杨老师就是我的加油站。她会像大姐一样关心我,有时候也会很严厉地指出我教学上的缺点。”如今,他们也都收了徒弟,他们纷纷表示要把“杨氏英语教学法”传承下去,要像杨老师带我们一样,毫无保留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进步。

有人说我太实在,别的师傅教徒弟都要留一手,可是我却毫无保留将自己的经验全盘传授给青年教师。因为我更愿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愿意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享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除了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外,我为全国、省、市、区各级英语教师做了多场大型报告会、观摩课、示范课,培训讲座等。每年牺牲假期休息时间参加教育部援助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培训的条件之艰苦、处境之危险,常人难以想象,但我从未推脱。现已为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教师举办了讲座、上了公开课;参加陕西省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足迹遍及陕南、陕北及关中地区;参加国培、省培、市名师导航工程等等;义务专题讲座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上百名师生参加听课、观摩。

在每次的培训会上,我都会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无论是哪位老师有困惑,我都会不厌其烦的和他们共同探讨。凡是找到或慕名而来的老师我都会给予全力支持,从不推托。因为我在和这些教师的交流中也会得到提高,看到他们的成长会让我有一种职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几年来,累计报告、培训、评课500多场,受到全国各地教师的广泛好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老师们称,“听杨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杨老师的课给我们的是震撼教育”。许多年轻的教师说:“杨老师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有很高的声望,是我的偶像。”我工作室成员长安一中实验中学张小卫老师,今年教师节在《教师报》上发表文章,称我为“他心中的大先生”,令我非常感动和欣慰。

如今,我的名师工作室已培养出特级教师10多人,正高级教师12人,省学带、省教学能手无数。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表彰。一批年富力强、朝气蓬勃且具有良好科研素养的研修共同体队伍已经形成。“杨筱冰名师工作室”在陕西省乃至全国英语界有很高的知名度。

四、赓续初心,永做教育追梦人

四十多年来,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爱,获得了一项项的荣誉和诸多赞美的声音,但我绝对不会沾沾自喜,我依旧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态度。因为在我内心深处,时常会想起四十多年前自己刚来到学校站到讲台时,还是扎着两个麻花辫的青涩小姑娘,面对着学生求知的眼神,总有一种责无旁贷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一直支撑到现在。

三尺讲台,润泽桃李。我深知:行走在教育家的路上,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我们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育人方式,提升育人本领。把爱浇灌到每个孩子心里。这就是我们每一位基层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有力践行。

我从不后悔做教师,因为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幸福的事业。我还要继续努力,在英语教育教学这片原野上书写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更美华章!

谢谢大家!

作者单位:西安市第26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