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应重视多源数据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描现状、释差异、控方向”等作用,逐步形成用数据“说话、管理、决策与创新”的价值文化,重视特定区域特定群体的数据发展变化规律。

可积极引进人工智能支撑的人机交互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数字化情境,或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高级感应技术为同一区域的学校提供优质均衡发展“数字画像”。


督导评估是推动一个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指挥棒”和“助推器”,对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保障作用。反观我国传统的督导评估机制,存在着管理成本过大、评估形式和过程太过繁琐复杂以及信息采集难以全面真实等弊端。如何将信息技术赋能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提高其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是当前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纵观国外实践,其在构建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为宗旨的监测评估体系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了众多有益经验。鉴于此,有必要对国外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进而为我国构建数字化赋能的优质均衡督导评估体系提供思路与方向。

一、国外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督导评估的基本做法

技术赋能教育督导评估的关键在于评估主体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改变数据采集和整合方式,实现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深度结合。换言之,机器通过整合、计算、分析数据来挖掘规律,人类基于数据反馈信息与经验智慧进行科学决策。早在2010年,美国和欧洲分别实施了“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信息基础设施SLD计划”和“基于数据驱动学校改进的领导力建设”项目,形成了指向学区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并在督导评估内容、方法和结果运用方面形成了系列独特做法。

(一)督导评估内容:采集指向学生发展的多模态数据

纵观国外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估体系被视为一种协商一致的秩序。以经合组织为例,其在督导评估过程中利用自适应和智能技术,能够采集学生在作业完成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多模态数据。事实上,近年来,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在“教育成果”指标维度均增加了对个体学习者认知、动机、行为(努力和坚持)、合作(同伴学习)和元认知(学习策略)等指标数据的采集,并积极关注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数字阅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充分证明在数字赋能的背景下,评估者对学生“数字画像”的勾勒已成为现实。教育督导评估主体不仅关注教育投入指标数据,同时还经历了从关注“物”到关注“人”的变化,通过对学生全方位的数据收集与学校全域性的监督跟踪,为学生的特色发展、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二)督导评估方法:构建基于信息与技术的智慧督导

将大数据技术渗透到督导评估中,促使其工作环节向“智慧督导”转变是当前世界各地基础教育评估发展正在经历的探索尝试。具体说来,一是纷纷加大教育督导评估新基建建设,确保教育数据能够实现跨时空、跨学段、跨部门融通。如丹麦、荷兰、爱沙尼亚、芬兰和韩国等国,均先后开发了国家层面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了教育信息平台和管理驾驶舱,对来自教育系统内不同层面和部门的数据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和构建了基于不同目标可进行跨层、跨主体分析的教育监测数据库。二是在评估中融入高水平的算法和分析技术,完成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伴随着高端算法和智能技术的转型升级,模型分析、类型分析和聚类分析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中。如美国、印度和芬兰等国都开发了早期预警预测系统,借助该系统可实现对区域范围内学生和教师等特定群体的甄别与筛选,同时可开展对时间序列数据和空间序列信息的聚类分析,帮助评估主体了解特定区域特定群体学业成就变化或情感变化规律,进而为个别化指导与干预提供支撑。

(三)督导评估结果:指向科学决策和持续改进的有效运用

督导评估只是手段,利用评估认定结果来推动薄弱环节改进,服务科学决策才是目的。从世界范围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为评估结果有效运用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信息技术赋能提升了评估结果的可视化水平。如经合组织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研制和开发了基于测评结果的交互展示平台,以可视化的方式(如图、表等)展现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数据发现,打造了跨国课堂视频研究数据库,为决策者、校长、教师、家长等相关主体使用数据奠定了基础。世界银行启动和实施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从系统层面构建起涵盖学校、区和省市的可视化数据仓库,采用人机协同模式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并及时传播和分享评估结果。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助力评估项目的持续改进。如英国教育标准局在对教育教学和学习行为进行评估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挖掘课程研究计划和教师福利待遇中的薄弱环节,并据此总结出一份监测评估计划在新的学年开始试行。需要予以说明的是,评估结果助力决策改进是一个周而复始、长此以往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根据事实和证据的不断变化来保证教育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二、对我国数字化赋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发展建议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市(地、州、盟)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绝大多数县(市、区、旗)域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对标对表上述任务要求,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督导评估的有益经验,主动构建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智慧督导”评估的新样态。具体说来:

一是应拓宽数据收集渠道,注重对多源数据内容的采集。传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中过于关注硬件资源投入和学生学业成绩,对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非认知能力数据采集重视程度不够。数字化赋能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应重视多源数据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描现状、释差异、控方向”等作用,逐步形成用数据“说话、管理、决策与创新”的价值文化,重视特定区域特定群体的数据发展变化规律。如在县级教育督导评估系统,可将数据采集下沉到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公民素养等数据。国家督导小组在核查学生课业负担指标数据时,可突破学段限制,对县域内的相关幼儿园、高中进行延伸察访。此外,对能反映区域学生和教师发展水平的数据应做精细化处理,确保全面提升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内容的精准度。

二是应强化大数据技术支持,助力督导评估方法现代化。一方面,应加大教育督导评估新基建建设。国家可在已有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信息化系统上,构建以大数据作为支撑,以时间、空间和价值尺度为架构的“三位一体”大数据中心。其中,时间数据主要反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周期变化信息;空间数据主要反映省、市、县区域内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要素信息;价值尺度数据主要反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均衡发展满意程度的信息变化。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高水平算法和智能分析技术,确保不同评估主体可在统一的平台中采集、整合、处理和分析来自不同学校的常态化数据,为地方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家长等相关主体进行信息交流与协商决策创造条件。

三是关注评估结果使用,实现科学问责和持续改进。一方面,应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结果的可视化水平。如可积极引进人工智能支撑的人机交互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数字化情境,或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高级感应技术为同一区域的学校提供优质均衡发展“数字画像”。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优质均衡督导评估结果的“以评促改”功能。在系统层面,注重对学校、县(区)或省市已采集数据的聚类分析,实现对优质均衡发展整改落实情况的监测、追踪与再评估。在制度层面,可建立评估与整改相互衔接的闭环机制,构建“评估—整改—再评估”的螺旋发展体系,对“问题整改不力、推诿扯皮、不作为等导致没有完成整改落实任务”的情形予以科学问责。

本文系2023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陕西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QN03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