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OBE教育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能力发展需求为核心,进行反向教学研究,针对不同需求学生建立差异化能力目标点,以此指导教学活动,并以反向教育模式为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构成提出新目标。以教学模式及学生需求而建立的基于OBE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能力目标点,能够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能力,为教师素养构建建立明确发展方向。高等教育承载着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发展科学、传承文化、服务大众的使命,因此OBE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教学专业素养需求研究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OBE教育模式  教师能力  教学专业素养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OBE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构件研究》(编号:SGH20Y1439);西安思源学院2020年校级教学团队“城市景观设计类教学团队”建设成果。

研究基础

1.OBE教育模式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模式即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是以学生能力发展需求为核心标准,以学习成果导向为指导,以阶段发展评价为着力点,明确目标任务,反向设计教育结构及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OBE教育模式遵循四点基本原则,首先是聚焦学生能力发展,明确各阶段学习产出方向;其次是逆向思维,以教育结果目标设计培养计划;再次是提升学生学习标准,针对学生差异化特点,逐步实现目标能力点提升;最后是创新教育方法以应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学习需求。OBE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在驱动结构和投入方法上有着较大差异,其各阶段的应用都对教师的教学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明确学习成果差异,熟悉学习产出成果,转变传统思维模式,执行学习需求落实。

2.OBE教育模式实施途径

OBE教育模式实施途径包含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价学习产出、使用学习产出四个步骤,实现了从设计实施到应用反馈的闭环监测。定义学习产出是反向设计的基本原则,根据就业、学习者、行业等多方面的需求保持创新发展的教学研究态度。实现学习产出是教育实施的重要执行环节,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多种模式下坚持正确的教育目标、学习方法,以丰富的教学模式进行支撑,从而达成教育过程。评价学习产出是反向教育模式的重要监测环节,应当实现对于教育、学习的全过程目标覆盖,根据各阶段评价以监测教育目标达成度。使用学习产出是以上三个阶段的反馈,通过实习实践、行业竞赛、后续课程教育等对前阶段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实施途径目标明确,对于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提升有较强的指导性。

3.教师教学专业素养需求分析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即学科教育知识体系,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舒尔曼于1986年提出的,PCK强调教师在自身教学领域的教育整合,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组织以适应学生不同阶段能力与兴趣需要的教学方法。我国教育家毕景刚将教师教学素养概括为“师德师风高尚、教育信念坚定、文化底蕴深厚、知识结构合理、教育思想先进、教学技能娴熟、实践反思敏锐、专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九个方面。在高等院校教育环境中,教师一定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种种教育模式的探讨都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切实的要求。对于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行为及道德准则便是教师教学专业素养重点分析的内容。而基于OBE教育模式的教师素养便是教师自身劳动技能、个人道德修养、学科专业水平、文化内涵底蕴、职业道德标准等多方面能够满足OBE教育模式需求,满足教育过程中的认知与控制需求,形成有效的教学过程的素养构成。

OBE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力目标分析

OBE教育模式针对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科合作关系,满足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技术技能、逻辑思维等多维度综合系统建立的需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自发地探究学科知识、积累活动经验、获得与生活经验相符合的教育内容,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搭建多层级的学生能力目标达成分析意向。现阶段本科教育应当具备高阶知识提高性、科学技术创新性、多结构知识挑战性的建设标准,对学习的要求不单纯地停留在“记忆—理解”这一维度,应当从学生能力发展、人格品质、价值观、可发展方向、能力潜力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要求,通过学习能够达到明确学科概念及发展规律、懂得知识应用、探析知识本质、能够评价学习及自我学习效果、拓展学科知识应用等方面。

1.学科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科知识与技能素养是对学生学习的基础性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理解并掌握学科基础概念、原理与理论,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及知识体系,为知识与技能提升打下坚实基础,进而掌握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新问题、新情境的知识迁移能力。接下来,要逐步提升至能够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具以解决专业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应用基础上深入思考获取新的知识,总结认知途径。针对学科知识与技能部分进行目标点评测,是学生进入高阶知识能力学习的重要保障。

2.高阶知识能力目标

在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应用知识在实践中对事物进行分析、评判、比较、预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对实践中的问题及情况进行回应、决策、解决的实践应用思维能力;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多角度的解决方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阶知识能力目标是完成从基础理论到实践理论的重要跨越,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素养的重要提升阶段,但需要注重学生差异化,针对不同学习情况学生应当建立多层级高阶提升过程,使其逐步提升,并建立信心。

3.品质素养与价值观塑造目标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对国家、社会、安全、环境、行业、家庭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身的发展方向有着明确的目标、对自身发展过程有着严格的约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能够敏锐洞悉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全面客观地关注与评判社会现实及社会热点问题;具备国际视野与能力,能够跨文化开展研究与实践,具备自我信心与专业信心、能力信心,在实践中能与他人进行良性的、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4.职业素养与职业操守能力目标

对待工作要有勇于承担与突破、克服困难、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能够理解、适应工作流程,具备一定的管理与执行的职业能力。高度关注行业发展对国家、社会、发展、安全、经济、民生、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明确自身责任目标,具有担当精神。在工作执行中有足够的判断力与自控力,遵守法律法规及行业操守。在学习与工作中能够有效管理时间,提高效率。能够通过文字资料和口头交流进行有效沟通,书面表达规范有深度。

5.持续发展目标

要时刻保持专业的先进性及敏锐度,保持持续进步的热情,对自身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关注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以达到持续发展与进步、健康幸福的目标。

OBE教育模式下教师能力目标分析

针对OBE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构建,首先是国家、社会层次的高度需求。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基于教学现状需求。基于OBE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目标点的分析,可总结出教师能力所需目标点,并构建理论框架。通过教师能力目标点的分析,着力解决OBE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专业能力需迫切提升的核心素养,并通过分标点进行细化,用于指导教师能力提升。

1.知识结构素养

知识结构素养要求教师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掌握所授专业科学体系中知识的核心思想与方法,熟悉学科发展史及知识脉络;了解所授专业在现实生活、专业领域和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情况;熟悉学科与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艺术相关联的知识脉络;具备教育理论、教育管理知识、教育技术知识;充分了解学生的来源结构、学习基础和学生思维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学习心理的知识。具体产出结构标准如下:

20231031153639730-7-bcf00.jpg

2.能力结构素养

能力结构素养是教师教学的坚实基础,要求教师能够对所教专业的知识有较高程度的认知,能够承担专业教学工作。能够根据教学成果导向设置教学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专业交流、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实施教学评价、引入信息教育的能力;能够进行组织教学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文教学及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在进行教学研究中能够将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时刻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分析,以改进教学。与校内外同行、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进行专业合作用于增进知识、改进教学。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研究,促进专业进步,并引导、带领有科学研究潜力与能力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20231031153639730-49-01310.jpg

3.自身素养

教师的自身素养包括能够基于OBE教育模式和学生能力目标点对教育价值、教育技术、教学课程资源、解决教学问题有较强的认知意识;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有探究精神,对教学评价有深刻的反思与探究;对学科专业有理性、正确的认知意识;对自身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技术、专业认知、教学态度有明确的认知意识。同时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标准,认可教育公平公正原则,对待学生有仁爱之心;对专业教学价值和教学技术、教学资源、教学本质以及解决学科问题教学问题有正确的信念;对待工作有责任心,具有较高的工作认同感,工作作风良好,具有教育奉献精神。

20231031153639730-50-21a55.jpg

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策略

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素养需要达成监控评测体系,其具体的达成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产出,OBE教育模式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具备了哪些素养,对照学生能力目标需求检验达成度。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对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学习适应情况、专业发展方向等进行综合评价。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监测教师教学执行及实施能力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2.对学习效果进行监控评测

对学生学习监控评测应当持续,每位教师都应当明确学生毕业需达成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对所授课程学习的达成目标点进行设定并完成,这也是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监控评测的关键要素。课程设置是学科学习的先决条件,课程学习具备循序渐进的效果,因此课程目标点的设定也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不仅支撑了毕业目标达成,同时也对每个课程环节的达成度形成了一个直观的评价体系,为学习过程的监控评测操作提供了支撑。进一步保障了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的评测执行,使得数据统计、监控评测、评价结论有据可依。同时教师应当对学习效果评测形成多元化评测机制,如引入行业评测机制、师生互评机制等,保障评测的真实性,提高可信度。

3.教师教育思维模式转变

OBE教育模式下教师教育思维模式应当有所转变,教师在教育目标达成过程中应当具备能以辩证的、独立的角度来判断专业发展与需求的批判性思维。以新颖的角度、独立的方式解决学科问题,开拓专业研究新领域,获得科研新成果的创造性思维。对现阶段专业理论、认知、成果、观念有勇于突破和不断完善的反思性思维。

4.持续发展及个性化发展

OBE教育模式下的学习目标及评测体系应当随着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国家策略、学生自我预期及目标等因素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教师应当保持专业发展、教育发展的敏锐度,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满足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充分利用评测的结果反馈,改进教学策略,形成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效果评测闭环的持续发展机制。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评测提高学生学习动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收获,在达成基础目标后,教师应当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目标点提升,根据学生特点达成高层次目标要求。

5.多路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除此以外,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提升还需要结合多方面培养路径,要完善高校教师就职前、就职后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合作及研究能力,以实现专业的持续进步。重视教师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培养。具体提升对策如下:

(1)结合教师能力目标点构架建立适合高等院校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提升的职前、职后OBE培训体系。

(2)设置针对OBE教育模式的高校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提升需求的课程体系。

(3)从教学、科研、职业道德、教育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提升的对点帮扶,形成专业合作团队。专业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以科学研究促进专业能力发展,时刻保持专业先进性。

(4)针对不同高校类型、高校内教师群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专业素养提升,以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结  语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究是民族振兴、社会发展、行业创新的基本保障,OBE教育模式为教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强调了学生素养和教师素养的重要性。学生素养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并直接影响了教师素养的构建,根据OBE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素养目标点,涉及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高阶知识能力提升、品质素养与价值观塑造、职业素养与操守、持续发展与提升共五个目标点,并以此构建教师素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自身素养结构,明确教师教学专业提升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出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对策,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谭健烽,蔡静怡,褚成静.基于发展性评价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1,(42):9-12.

[2]刘海鹰,刘昕.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分析与设计[J].大学教育.2020(4):25-28.

[3]宁可为.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证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9,(15):31-34.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0(5):17-22.

[5]石建威,李茂华,高敏,郭垠杉.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民办高校内部体制机制适应性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1,(10):53-54.

[6]周湘林.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方法创新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7(1):93-98.

(包敏:西安思源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