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22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的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临床医师、一线教师、家长等跨界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答疑解惑、共同诊疗、观点交锋让这场论坛火爆到会场走廊都坐满了人,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20231027114233580-17-08a9b.jpg

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现场

“50%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人民日报》主导完成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披露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在论坛开始前,此次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主要面向初中生和少数其他青少年在线上开展了“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调查共计收到有效样本21551份,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调查显示,从来没有焦虑或抑郁状态者有12699人,一周出现一次者有5641人,一周出现两至三次者有2547人,一周出现四次以上者有663人,分别占比为58.93%,26.18%,11.82%,3.08%。调查者对自己焦虑或抑郁程度的评估情况为:不太焦虑(抑郁)者有15223人,占比70.64%;比较焦虑(抑郁)但还能自己解决者有5551人;非常焦虑(抑郁)需要寻求帮助者有511人;焦虑(抑郁)到无法正常学习者158人,已在医院确诊者107人。其中,在已经确诊焦虑(抑郁)的青少年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抑郁)分布较为平均,分别占比为34.83%,33.71%,31.46%。《少年发声》作者陈瑜在过去三年时间里,访谈了全国近100位青少年。陈瑜发现,无论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成绩处于中段,还是成绩优秀的孩子,都不开心。“这真的是一个很令人沮丧的现状。”

20231027113712482-74-cb44e.jpg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在线上分享

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结合自己实践观察表示,对此,如果不加以干预,学生抑郁症将会高发。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他认为,若不把人的幸福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社会上出现的抑郁症问题将会愈发严重。“青少年心理问题不但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酿成了诸多悲剧,从媒体近年来不断曝出的案例不难得出这个结论,因此家庭、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乃至社会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这正是我们举办此次论坛的原因所在。我们要把怎样的‘人’,奉献给未来的中国?未来中国需要的人,是有高尚的人格、聪慧的大脑、卓越的创造能力和伟大的责任担当的现代公民。前提是身体必须健康,心理必须强大。所以,如果学生睡眠不足,视力下降,身体羸弱,那所有教育创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等辉煌成就,以及那些‘国家级示范校’之类的荣誉、‘全国第一个率先提出什么模式’等,都等于零!一点意义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论坛主席李镇西老师深思道。

过重学业压力和过于严苛的家庭环境是主因

那有哪些原因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呢?根据李镇西老师团队的调查,在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各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为“升学压力”,人数为11779,占比为54.66%;其次为“父母期望”,人数为9386,占比43.55%;再次为“学校考试评比”,人数为8614,占比39.97%;选择“教师言行”“人际交往”与“成长困惑”的人数相对平均,分别为4027、4729、4096,占比在20%左右。从数据看出,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学业压力占到近一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在演讲中同样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产生,最主要的源头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学习和考试压力。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西安东城第二学校校长冯恩洪认为,和教育方式也息息相关。他将“有差异的孩子被无差别地教育”视为重要原因。

20231027114001497-61-ffc92.jpg

论坛嘉宾从左至右: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影;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北京四中原校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

除了学习压力外,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不良的家庭关系、粗暴的教育方式等家庭原因也是诱发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影长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做了跟踪研究。她在论坛现场分享的3个研究结果都指向家庭:第一,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好,孩子就容易成为受气包或刺头,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非常容易被其他的孩子霸凌。这类孩子在被欺负之后就会产生各种情绪问题。第二,父母的高期待会导致孩子的焦虑和抑郁。第三,经常批评打骂贬损孩子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发育,从而导致孩子心理问题产生。资深精神科主治医生范丽荣结合多年经验深切地感受到,每个生病的孩子背后必然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或者生病的环境。

此外,在陈默看来,冲突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这种冲突包括工具化培养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冲突、集体主义和个体化的冲突、平等人格和传统秩序的冲突、互爱需要和竞争环境的冲突、生命意义寻求和资源抢夺的冲突、少子家庭和大班教室的冲突。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王旭明分析称,问题很复杂,也许其中有一部分是心理问题,但绝不仅仅是心理问题,有的是犯罪学问题,有的是家庭教育问题,有的是社会教育问题,有的是个性品质和心理品质问题等,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于心理病来治。更多时候是“大人得病,孩子吃药”。

论坛上,不少教师向与会专家不仅表达了对于处理青少年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缺少经验的困惑,也吐露了自身也要面对各种压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0231027113916771-37-5343f.jpg

论坛嘉宾从左至右: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郭文红;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执行主席詹大年;资深精神科主治医生、昆明丑小鸭中学连续12年志愿者范丽荣;“少年大不同”创始人、畅销书《少年发声》作者陈瑜;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西安东城第二学校校长冯恩洪

“做解压阀,不做压力锅”

怎么办?是关注这个话题的终极指向。

“心理教育绝对不能仅仅靠开会、文件和通知来解决,也不是靠学校专门配几个心理老师,开几门心理课,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就可以解决的。”王旭明认为,要把国家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和做细,更多的是要综合施策、对症下药。他建议,第一,中小学不宜专门开设心理课,要将心理健康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中。所有的教师应该具有积极良好心理状态和一定的心理知识。第二,中小学尤其是师风师德建设和专业水准都不够的学校,不要大面积开展心理健康普测或通过简单的答卷作简单的判断。他希望学校一定要把好有些广告公司推的那些收费答卷的关。第三,要特别保护好学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不要用健康或不健康作简单的判断。但对于不开设心理课的建议,李新影表达了不同意见,她认为,心理课涉及一些心理调适的技巧,对应对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还是非常有用的。不仅需要让孩子们了解,而且应该让老师们也学习下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提升其相关能力。

20231027113835048-35-be2d8.jpg

论坛嘉宾从左至右:信德全人教育合伙人陈江;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及咨询专家陈默;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张皓

在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张皓看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要让孩子与世界建立最密切的联系。她举例说,不妨让孩子休息时做做家务,在劳动中就不会胡思乱想了。对此,陈瑜表示深有同感,她呼吁不能把孩子当作学习机器,而要把孩子当人看,精彩的生活能换来一个高质量的学习状态。李新影根据研究也是得出一个结论,即逼着孩子学习反而会使成绩下降,还会引发心理问题。她建议家长、老师做孩子的解压阀,不做压力锅。

20231027114154094-86-316e1.jpg

现场交流互动

杨东平、李镇西、冯恩洪从更深层的角度提出建议。杨东平认为,中国需要新的教育哲学,需要实质性的顶层教育制度改革,才能解决过重学业负担!如果不做根本性的制度变革,不从宏观的设计上去改变,要家长、学校在终端去给孩子减负,那就很难减下来。他建议,首先是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学习观、学生观。以人为本,幸福比成功更重要。其次实行做减法的素质教育。他梳理了韩国、新加坡等国外经验,建议一个方向是从源头上减少课程数、学时数,大幅度降低教学难度、考试难度;另外一个方向是推行小学的全科教师模式,改善教育生态。他还建议,应该适时地取消重点班、重点校,促进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多元化。李镇西同样认为,美好的教育要关注人,关注人本身的幸福和发展。对此,他建议,第一,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为学生开辟多条人生通道。第二,建议教师善于跟学生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倾听他们的心灵。多搞活动多谈心,营造一个好的关系、温馨的氛围。第三,家长要接受孩子的平凡,别逼着孩子出类拔萃(无论孩子现在表现是好是坏,成绩是优是劣,他的将来都不止100种可能),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冯恩洪称,教育强国不等于考试强国,给有差异的学生提供能力相当的有差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20231027113748285-98-c63bb.jpg

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现场

经过两天的深入交流与碰撞,与会学者达成《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昆明共识》:重视学校专业队伍建设,正确看待生命成长问题,更新家长固有教育观念,采用客观公正心理测评,实现社会医疗心理统一,坚持多种方式对症治疗。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