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
作者:张 乐
发布时间:2023-10-26 15:35:27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民办高等教育在陕西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初,陕西以西安翻译学院等一批具有一定声望和实力的民办高校为引领,在全国民办高校中脱颖而出,形成了驰名国内的“陕西硅谷”民办高校效应。为了研究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及数量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如毛入学率、经费投入、学科结构、学校布局、就业比例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契合民办高教未来发展的愿望需求及发展趋势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期为陕西民办高教的整体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民办高教 陕西 机遇挑战 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陕西是我国的教育大省,是重要的民办高等教育基地,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亮丽名片之一。
近年来,我国各项发展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稳健调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了很大提高。由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用更好的教育来兑现诺言。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家和人民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视及需求会越来越大。众所周知,虽然陕西是西北的教育大省,但同样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瓶颈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而与此同时,兄弟省份尤其是经济发达省份的民办高等教育,虽然起步不及陕西,但发展后劲大、爆发力强、基础增长指数高,总体上出现了高增长的发展态势。对此,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是否能继续保持现有趋势,如何实现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增长,成为名民办高等教育大省及强省,是一个值得业界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陕西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省。在此之中,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经迅猛发展所积聚的正向正能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之初,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进号角,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犹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以丁祖诒先生开创的西安翻译培训学院为引领,一大批民办高校如西安培华学院、西京学院等在不断建设和发展,经过数年间的不懈努力,多数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环境、师资力量、生源质量乃至就业等都有了很大改善,成规模、规范化发展的步子日趋加大,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陕西具有国家统招本科及高职专科录取资格的民办院校达到了33所,其中本科民办院校有23所,高职专科民办院校有10所。这些院校之中有2所是跃入全国民办类的职业技术大学。陕西民办高校的数量、招生规模,以及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占到近2/5的比重。实践证明,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已走在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前列,成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力量。以陕西23所民办本科院校为例,这些本科院校中,既有由原有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高校,如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京学院等9所本科院校,又有原隶属于某一公办高校的独立学院,如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等12所具有民办性质的本科高校,还有跻身全国高等职业技术大学范畴的西安汽车职业大学、西安信息职业大学2所职技类民办本科高校。除了这些本科类院校外,陕西还有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等10所高职专科院校。当前,陕西民办高校处于平稳发展中,一些本科高校的基础好、底子厚、师资配备强、学科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强劲东风吹拂下,它们的内部综合实力和发展竞争力更进一步增强,质量建设、特色建设、品牌建设水平普遍都有了显著提升。但同时,它们也有很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如受可以自行选择营利与非营利性办学政策影响,部分学校有功利主义、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致使其质量意识、爱生意识、创新意识等比较淡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陕西民办本科高校的高质量稳健发展。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更大发展,招生规模扩大、招生人数攀升、招生质量提升,各校的软硬件建设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校生人数达到万人以上规模的民办高校就有20所,且本科在校生人数占绝大多数。从校园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和学科专业建设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来看,陕西民办高校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不难发现,各院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比如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一些民办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迟缓,不仅数量较少,且特别单一,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品牌;而有的院校专业看似很多,但相互重复的现象较为突出,如文理大杂烩、经管类大包容,贪大求全、毫无自我特色。又如在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上,有些院校为节约成本,不仅专职教师占比少,对教师专业和技能提升的支持力度也不大,兼职教师较多,教学质量上难以保障。调查发现,近20年尤其近5年来,虽然大多数陕西民办高校不惜投入巨资健全各项措施,以最大优势吸纳高端优秀人才,但从整体来看,相对于其办学规模,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仍不足,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与一些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虽然改善了校园环境,加强了办学条件,但在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建设、党政工团学组织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陕西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幅提高,但就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机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质量,使毕业生真正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能够尊严、体面地步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各院校还需不断努力探索。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分析
经调查表明,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20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实现了从助学机构到正规高校办学的跨越式发展。但民办高校今后到底应如何定位,向何处发展,已成为各陕西民办高校深思的问题。
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研究民办高校的定位及发展方向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如加大对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加大对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研究与分析;分析各民办高校如何进一步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改善“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各校普遍存在“青年教师多、中年骨干教师少;学历层次低的多,硕士学位以上的少;技术职称低的多、高的少”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引起各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
同时,陕西大多民办高校还存在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这一重大问题,对此,学校需要加大改进力度。在教学管理方面,大部分学校存在着队伍不够稳定、管理不够规范、制度不够健全等突出问题。例如,一些民办院校的管理人员不到半年就会离职或进行岗位调整;有的甚至尚未成立高校必需的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架构;有的民办院校的教学质量督导和监控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完善建立起来,没有规范的科研、教研工作体系和相应的工作机制、运营机制,这些都大大影响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受民办院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不少陕西民办高校的一线教师或管理工作人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雇佣思想”,在日常工作中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积极进取意识不强。尽管这不是普遍现象,但从整体上对民办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还是有一定影响。
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对策及可行性建议
1.加强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科学引导,强化民办高职院校的质量立校意识
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态势一路看好,品牌、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等在社会上有口皆碑,这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扶持、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但也不难发现,陕西民办高校在某些方面、某些环节还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外的宣传推介、塑造崭新形象,均需要多加关注,以扩大学校的外界影响,增强品牌影响力;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上,也要地方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给予一定的政策,能够在某些合作事项上进行科学引导并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学校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取得更大的成效。对于陕西民办高校在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滞后性因素,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中的质量立校建校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意识不强、高质量技能教育有待提高等问题,也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引导。
虽然部分陕西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费筹措十分有限,在办学支出头绪众多的现实困境下,经费不足会导致学校发展步子逐渐迟缓。即使这些院校已经想方设法地加大了硬件建设,但软件建设还是远远滞后,部分学校的质量意识不强,对自身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认知不充分。对此,陕西应在政府层面加强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规范化管理,通过积极开展各项评估,科学有效地引导高职院校加强软件建设,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从整体上而言,无论是民办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院校,在一些重大发展问题上或是高质量建设上,都应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与引导,这也利于促使各民办高职院校规范化办学,强化质量意识,加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2.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解决制约陕西民办院校发展的关键问题
新时代中国是一个教育发展大国,各种教育模式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层出不穷。当前,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陕西民办院校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加大对于民办高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就显得非常迫切而必要。目前,民办院校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如升格本科后,民办高校如何更好地确定发展定位及战略规划,以及它们与民办高职院校共同存在的学校产权、管理机制建设、构建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等问题。这些关乎民办院校发展的重大问题都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是关于陕西民办高校科学定位的问题。虽然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其发展历史较短,还很难实现与公办高等院校对等竞争。当前,我国民办教育还没有得到全国人民的尊崇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需再接再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陕西民办院校创办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办高职院校还将继续承担大众化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层级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市场化人才的艰巨任务。
二是关于陕西民办高等院校的产权和管理机制问题。近年来,陕西民办高等院校在茁壮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监管,表面上看,民办院校产权清晰,属于国有资产,但实际上其管理权属于民办院校创办者所有。像诸多民营企业一样,陕西不少民办院校管理者存在着“家天下”的管理格局和唯我独尊的办学理念,长此以往,这种格局和理念将会影响民办院校管理水平的提升。陕西民办院校发展之初,民办院校创办者的胆识过人、做事雷厉风行,其人格魅力、先进的管理理念等都可圈可点,对民办院校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具有重大影响。然而,随着教育部、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民办教育的部署和要求,以及一系列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政策的出台,陕西民办院校的办学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陕西民办高等院校如何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创新发展理念,高水平地管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使民办院校员工改变以往的“雇佣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新时代中国的飞速发展,民营企业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发展的浪潮中,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可谓是独具一格、独具魅力。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民办企业的管理改革思路,深化产权改革,解决用人问题,这将是民办院校发展的宝贵经验。
3.加强陕西民办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迈向特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陕西民办高等院校发展各有特色,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陕西民办院校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总体上存在着数量上严重不足、水平极为不高,民办教育创办者“雇佣思想”依然严重,而其他教师及员工“打工者”心态严重的问题。虽然陕西民办院校的发展经历了近二十年,但创办者坚持“用人不养人”的机制是民办院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效率的法宝。从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让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必须依靠自有的专职专业队伍。
笔者经实际走访调研,依照相关科学论据发现,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要想真正与公办院校教育抗衡,必须要有自己的专职专业骨干管理队伍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不输于公办高校。鉴于此,陕西民办教育应加强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多能手”人才进入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推动陕西民办教育走高质量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4.拓展经费来源,加强校校合作,促进信息沟通,共享新时代发展资源
与公办高校相比,陕西民办院校的发展历史总体上算不上很长,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经费上的支持相对占比较少,这对以学费收入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民办院校来说,对学校的扩大发展极为不利。民办院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经费不足不只是陕西民办院校的问题,也是国内大多数民办院校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此,建议地方政府在合理合规合法、利于促进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民办院校经费扶持的力度,积极引导民办院校扩大经费来源,想方设法地解决民办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比如多方激励民办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建立教育联盟、建立合规合法的投资融资渠道,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合作共赢,使民办院校硬件建设有亮点、软件建设有质量、综合实力有后劲、核心竞争有创新,真正有坚实的物质力量和良好的发展条件去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民办大学”的目标。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前景广阔,发展后劲足,民办教育强省的地域优势和领先民办教育的强大“硅谷”优势、整体发展优势显而易见。为了进一步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就要从根本上破解某些抑制学校发展的滞后因素、瓶颈因素,同时,建议地方政府在各个方面继续加大对民办高等院校的规范管理、科学引导和积极扶持。比如在政府、社会和民办院校多元化、多渠道的积极参与下,可以广泛建立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基金组织,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机制。通过此,既可以拓宽并稳定陕西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经费支持渠道,增强学校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基金会的有效工作加强学校对内及对外的多元化有效合作,促进多渠道帮扶、多渠道发展,避免资金浪费、重复建设,使资源充分共享、合理利用,学校实现规范化运行、高质量发展,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与多元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多赢、多元、多益的陕西民办高校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王卫霞.民办高校教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4(18):12-13.
[2]关宏,李雪桐.新时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1):137-140.
[3]陈大为.体制创新与制度构建—探究社会转型期民办高校之发展路径[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37卷第5期,65-70.
[4]纪怀晨.现代化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型机制研究[J].科教论坛,2022(4):16-18.
[5]邢朝云.“双一流”背景下民办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视界,2022(7):173-174。
(张乐:西安翻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