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教法课整合教学改革是对五大领域分科授课形式进行优化的一种创新型实践探索。本文阐述了教法课整合教学改革的背景,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层面对教法课整合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情况进行梳理,并对教法课整合教学的实施成效与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与探析,以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整合教学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教法课  整合教学模式

课题:2018年度西安欧亚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编号:2018KC011)。

引  言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一般包括“学前儿童五大领域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内容。无论是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个课程群,都是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性质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上承“三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的专业理论课,下启“教育见习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学生设计并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于教法课程的设置,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分科授课的形式,即分别开设《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各科重复教学内容较多、学生的学习经验受分科形式影响被割裂等问题。此外,因现阶段幼儿园着重开展以主题活动、综合教育活动等整合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帮助学生以整体的、连续的方式建构知识,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使其具备更贴近一线教学的教育实践能力,西安欧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对教法课进行了整合性改革与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整合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

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高校,指的是将多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有机融合在一门课程中进行教学。在赵炬明与高筱卉实践的课程整合模式中,联立式(Connected)课程整合模式非常适合学前教育专业教法类课程之间关系的建构,即“各学科仍然保持分离的状态,且注意一学科内部的细节和联系,学科之间通过一个主题、一个概念或一种技能与下一个主题、下一个概念或下一种技能的联系形成明显的联结”。本研究将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三个层面对西安欧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整合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1.课程内容的整合

整合不是指各个科目内容简单地叠加和拼盘,而是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注重相关学科、各领域之间的渗透与联系,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促进教法课之间、教法课与相通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基于此,西安欧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教法类课程合并成一门综合性课程《五大领域教学法》,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授课。

在上学期《五大领域教学法I》中,首先对重复的课程内容进行精简。由于每个领域的教法课程中都含有相同的部分,即教学活动设计,故将该部分作为一个模块进行统一教学,此外将幼儿在五大领域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和教育要点分别设置成五个模块进行教学。下学期,在《五大领域教学法II》中,主要围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教学。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指在一定时间里,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主题)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主题活动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科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主题有机连接起来,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紧密跟随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形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一系列活动,让幼儿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索和学习,获得与该主题相关的比较完整的经验。基于此,下学期的五大领域教法课程主要采用项目式教学的形式,鼓励学生依托主题建构网络,将上学期学习到的五大领域核心经验与教育要素整合运用到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中,以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经验体系,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五大领域教学经验,真正建立起设计幼儿园活动的全局思维。与此同时,本研究关注到五大领域教法课与《幼儿园课程》这门课程相通,整合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编制与实施等内容,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几种经典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联系五大领域的教法知识,尝试进行课程设计,以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学形式的整合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认知程度不足的情况,《五大领域教学法》的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的优势,促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实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1)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整合

在教学实践中,五大领域教法课除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外,还为学生创设了户外课堂、行走课堂等多元空间的学习形式。通过TronClass在线教育平台,将平台资源的呈现功能与使用反馈功能有机结合,利用其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网上答疑和教学管理等功能,生成多样化、结构化、层次化、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对学生利用资源学习的行为和过程进行统计和监控,生成可视化数据。但目前进行五大领域教法课整合教学的高校仍属少数,故相关线上教学资源比较缺乏,关于幼儿园主题活动教学、综合课程教学的资源几乎没有。基于此,西安欧亚学院教法课教师团队依托“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共同设计并录制了“幼儿园融合式课程设计”网络公开课,为校内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系统化的领域整合学习资源,弥补了该领域线上教学资源的空白,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创造了条件。

(2)理论教学与实操见习的整合

学前教育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更需要紧密贴合幼儿园一线教学实际,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团队在整合课程上、下学期的相关模块中均设置了“幼儿园模拟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分别结合各领域的核心经验与教育要点、主题活动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等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并将设计方案应用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力创设、模拟幼儿园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环境,据此积极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在模拟教学中,一方面能在近似真实的环境中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可通过学生的互评与教师的点评发现活动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反思、再改进,使其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笔者建议,将学生每次的模拟课堂教学情况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下来,以便于教师和学生课后对模拟教学过程进行更为细致、更具针对性的深入剖析,或者鼓励学生将模拟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请幼教专家和有教育经验的一线幼儿园教师提出建议和指导。此外,本课程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到相关合作幼儿园进行见习,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真实的教育环境,观察一线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操作,避免发生理论与实践脱离、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分离的情况。

(3)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的整合

在五大领域教法课教学实践中,应将个人学习形式和小组学习形式相结合,鼓励学生建立同质性或异质性学习小组,集思广益、分工协作,促进他们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组与教法课程组共同开展的“模拟建园”项目式教学中,小组学习形式得到了充分、灵活的运用。一方面,低年级学生依托《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史》等理论课程,构想心目中理想的幼儿园蓝图,将理念一致或相似的学生结成“园方”小组,让其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具体的建园方案;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依托领域整合教法课程,根据各自所学的不同领域知识、课程模式及融合式主题课程的设计方法,分组设计多元化的幼儿园课程,并生成具体的设计方案。然后,两个年级的学生通过“双选会”形式将理念相通的园所与课程进行匹配,两组学生共同创造和完善心目中的教育蓝图。“模拟建园”项目式教学,打破了年级之间的壁垒,促进了不同年级间学生线上和线下的学习交流与互动,利用朋辈学习、小组互助、探究学习,构建了学生学习共同体,是小组学习取得较好学习成果的一个创新实践。

3.考核方式的整合

在教学中,《五大领域教学法》为了避免传统课堂只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单一性考核方式,一直秉承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系统平台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和校外行业专家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具体考核方案参见表1和表2,表中每一项考核都设计了具体的评分细则和量表。通过对学生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交互性、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多维考核,使多种考核方式和多个评价主体共同发生作用,并将线上和线下的考核结果通过课程平台系统及时反馈给学生,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和及时地评价学生。

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整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与反思

1.实施成效

(1)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良好,专业能力明显增强

本研究以开设教法课的大三年级4个班的174人为研究对象,由教法课教师团队按照整合后的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学年综合成绩良好,平均分为84分,及格率为100%,具体考核项目及所占比例参见表1和表2。大三上学期《五大领域教学法I》中的综合成绩平均分为84.6,其中90.3%的学生分数在80分以上;大三下学期《五大领域教学法II》的综合成绩平均分为83.4,其中87%的学生分数在80分以上。教法课整合教学改革后,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及格率较往届大三学生的分科考核均有所提升,核心能力也有所增强。学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整体而言较强于往届学生。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后,多次模拟课堂教学演练,学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考核通过率和优秀率均高于往届大三学生。此外,整合教学改革后的教法课有助于学生在五大领域之间建立联结,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产生综合性刺激,更易于在大脑中产生兴奋点的联结,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从当前大三和大四学生的反馈可以发现,教法课整合教学使五大领域知识更系统、更连贯,对学生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更具指导意义。

(2)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教法课整合教学改革后,教学内容更注重实践性、趣味性,且更关注学生个人的体验感,教学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元化,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团队教师经交流发现,学生上课积极性和课堂活跃度明显增强,且参与课堂交流的人数和参与质量明显提升。另外,学生课下利用本课程所依托的TronClass线上教育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情况也逐渐得到了改善,主要从线上学习活动数、参考资料查看及下载次数、线上链接查看次数、音视频查看次数、作业提交次数、在线测试提交次数、讨论总帖子数等方面进行统计。在课程整合前,学生通过TronClass线上教育平台进行分科学习时,每门教法课的平均总访问量为5773,而期末时《五大领域教学法I》的课程总访问量提升到21960,《五大领域教学法II》的课程总访问量增长到50969。学生的学习时长和任务完成度均高于往届。

教法课整合依托于PBL项目式教学,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园所普遍反映,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新颖,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

(3)学生学习体验感较好,同行评价较高

为了解学生对于教法课整合教学的感受及效果,团队发放了《五大领域教学法》学生学习体验问卷,对174名学生展开无记名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5份,回收率为94.8%。问卷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教学效果五个维度调查学生对整合后的五大领域教法课的学习体验感,10项具体评价指标全部高于5分,且绝大多数占比处于8~10分数段,换算百分制后的综合评分为95.12分,总体满意度较高,不仅高于大三年级平行课程评教的平均分,且为本专业全部课程学年评教中的最高分。

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多位督导和同行教师从课堂准备、教学过程、课程内容、教学效果等维度对每门课程的教师进行评教,教法课团队的教师自开展课程整合教学以来评教分数均高于90分,课程设计与教学质量获得了行业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认可与好评。任课教师在学校教学评比中还先后荣获“优质课堂教学奖”“最佳课堂教学奖”“优秀线上教学奖”等荣誉。

20231026153426731-20-66576.jpg

2.教法课整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1)师资队伍欠合理,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在教法课整合教学的探索实践中,尝试过由团队里的每位教师全程教授全部内容,也尝试过各位教师分模块化教学,还尝试过团队组合授课。无论如何配置课程教师团队,都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和策略,需要每位教师熟练掌握教法课中各个科目的内容,这无疑加大了课程设计和组织的难度,使得教师的备课量和工作量大大增加。面对课程整合改革,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更何况是对于刚毕业进入高校的教师,因而在教法课整合教学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教师队伍专业性和经验性差异而导致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现象。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高校应与幼儿园加强联系,协调教师的工作时间与教学任务,为教师到幼儿园挂职学习创造平台和条件。教法课负责人应定期组织教研会,围绕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研讨,“以老带新”,引导新教师加深对于课程整合的理解,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教师自身应积极参加专业前沿的教育活动,多进行交流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时刻保持专业性、时效性和先进性。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打造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以适应教法课整合教学改革的趋势。

(2)教材与整合课程匹配度较低,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整合课程涉及科目较多,知识点也较为分散,且目前缺少面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于项目活动或整合教学模式的新形态教法类教材,故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课上教学内容和教材无法匹配的情况,教师只能根据教学进程将新的教学资料分别发放给学生,让其参考学习。这就导致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整合课程时往往会出现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学科知识点不能相互贯通的情况。未来,高校应尽可能地集合各行业专家、各科目教师、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资源,集多方之所长,将整合后的教法课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研发具有丰富幼儿园实例、以项目式教学为依托的纸质版和数字化教材,并鼓励教师把相关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推广到线上教育平台,以满足教法课整合教学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Sateesh B. Arja, Sireesha B. Arja, Raghavendrarao M. Venkata, et. al.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the change process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J].Medical Teacher,2018,40(5):437-442.

[2]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4):33-37.

[3]陈福静.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4]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8).

(苏颖:西安欧亚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