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笔画是中国画技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笔画教学活动开展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色彩构成理论,灵活地运用色彩构成原理进行绘画创作,是教学成效充分体现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对色彩构成理论的概述,分析当前工笔画教学中色彩教学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地提出色彩构成的导入和应用形式,以期为丰富工笔画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应有的参考。

[关键词]色彩构成  工笔画  教学改革

色彩是工笔画创作的基础,将复杂的色彩进行细化整理,灵活地对其进行组合,在遵循色彩属性规律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加美好的作品,能更好地彰显色彩审美。在工笔画教学中,将色彩构成作为工笔画创作前的色彩教学主要内容,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集中于技法教学的单一倾向。将线造型与设色教学有机结合,可有效弥补色彩审美教学的不足,更好地提升色彩审美教学成效,为绘画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色彩构成的内涵

1.色彩构成理论

在绘画教学理论中,色彩构成是基于色彩自身要素及逻辑所构成的色彩次序,也就是在绘画作品创作中,将复杂的视觉表面现象还原为基本的要素,根据不同色彩所具有的物理表达特征,采用对比、调和、统一的创作方法,使各种色彩完美组合在一起,彰显良好的创作效果,更好地提升绘画作品质量。同时,色彩构成还有色彩组合、形成及建构的行为含义,也就是对色彩特征进行建构的创作活动。色彩构成是工笔画创作的基本形式,是开展工笔画教学活动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

2.色彩构成对工笔画创作的影响

中国工笔画有2000多年的传承历史,在绘画艺术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工笔画创作中,色彩是吸引受众的首要元素,是作品与受众交流时体现艺术魅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受到工笔画传承传播形式的影响,在发展中并没有形成关于色彩构成的理论体系。对此,可借鉴西方绘画色彩构成理论,继承中国工笔画中的优秀传统,利用对比、调和等手段,在作品中形成完美的色彩组合,不仅能够更好地体现作品的创作情感,还能够实现工笔画的现代发展,传承工笔画的文化精髓和艺术魅力。在工笔画高等教育体系中,必须要将色彩构成作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工笔画艺术的传承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工笔画艺术人才。

色彩构成在工笔画创作中的应用

1.色彩对比

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创作较为重视色彩的和谐性,在作品创作中,若色彩对比过于强烈或不够明显,都会对视觉效果产生影响。当代工笔画创作中,色彩对比主要遵循如下法则:(1)色相对比,具体方式包括同种色对比、类似色对比、邻近色对比、中差色对比、对比色对比和补色对比等。(2)明度对比,主要是通过高、中、低和长、短的分别组合,形成10种具体的对比方式。(3)纯度对比,主要包括高、中、低三种纯度色,即便是同一色相纯度发生变化,色彩所代表的情感和个性也会发生强烈、鲜明的变化。(4)冷暖对比,这是一种基于生理和心理认知差异产生的色彩对比,且只有相对概念,在相互对比时才能够形成强烈的色彩冲击力。

2.色彩调和

色彩调和在工笔画创作中有多种应用形式,共性调和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组合在一起,通过不同属性的调和方式达到更好的创作效果。色彩调和包括共性调和与运用面积因素进行调和两种形式。共性调和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一是色相共性调和,将邻近或类似的色相放置在同一创作区域,在共性作用下,能够达到较好的调和效果,如果将对比较为明显的色相放在一起,则会使得色相对比过于刺激,缺失美感,因此在创作时要尽量选择合适的色相共性,提升作品的调和度。二是明度共性调和,在创作作品时,可以在不同对比中加入白色或黑色,使各个色彩区域的明度更加接近,共性增加,变得更为调和,让几种对比强烈的色相融入同一幅作品中。三是纯度调和,在色彩纯度对比较强时,作品形象会显得尖锐刺激,而将一种或几种色彩的纯度降低,就能够达到较好的调和效果。例如在纯色中加入白色、黑色或其他补色,可在保持原来色彩明度的对比下降低色彩纯度,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四是背景调和,在创作部分过于强烈的色彩关系时,可以在色彩交界位置增加第三色,达到背景调和的效果。调和色通常使用黑色、白色、金色、银色,在中国民族壁画作品创作中,背景调和是较为常用的调和方法。

在工笔画创作中,利用面积因素进行色彩调和也是常用的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创作效果。工笔画作品中,如果出现两块对比色面积接近、对比效果较强的画面,会使得调和效果明显变差,而若将其中一个色块面积增大,增加对比色块的面积比例,就能够达到良好的调和效果。面积比例要达到和谐与平衡,需要根据色彩力度,也就是明度和纯度来确定,缩小纯度较高的色彩比例,增加纯度较低的色彩比例,可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3.色彩情感

工笔画作品都有独特的创作对象,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画家的个人情感和人格修养,通过不同的色彩情感来实现个性化表达。色彩情感在中国传统工笔画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创作工笔画作品时,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并利用不同的色彩形式将情感充分表现出来,是每个创作者在创作环节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学生进行写生和创作时,需要提前预想后期的色彩配色,以及能够展现的效果,在全面考虑作品表现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形态造型和色彩面积比例等对画作进行整体优化。在作品完成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教师交流等方式,分析创作效果与初始构想的差异,再利用不同创作技巧凸显自身情感。

工笔画色彩构成教学面临的问题

1.受西方绘画体系影响较为显著

从整体上而言,我国的艺术教育依然比较滞后,当前高校在读的中国画专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多是接受素描、水粉及油画等创作形式,且学习途径主要是依赖课外培训班,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熏陶。虽然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写实造型技巧和色彩构成要求,但在实际创作中,都是依照光原理进行色彩构成,会与中国工笔画传统色彩表现理念产生一定冲突,给高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前,如何构建系统的色彩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是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设计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

2.“水墨为上”绘画理念影响较为显著

“水墨为上”绘画理念是我国高校美术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当前工笔画课程教学急需解决的现实难题。若过度重视水墨画理论的指导作用,而未在工笔画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系统完善,会使得学生在工笔画写生和创作时的色彩构成能力明显不足,无法利用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等形式将创作特征彰显出来,更无法实现色彩情感的有效表达。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部分教师对绘画理念导向作用的影响重视不足,对学生创作技巧的应用方式关注不足,没有从根本上指导色彩构成的要求,导致学生在工笔画学习中的基础应用和文化传承方向方面发生偏差,无法实现专业素养培养要求。

3.关于色彩规律方面的研究较为滞后

当前,关于工笔画作品创作及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对色彩规律或色彩基础教学方面的研究更是明显不足。部分学者虽然能够结合实际创作探讨某一方面的问题,但是问题分析较为浅显,也没有能够形成完善的体系,由此使得教师在开展工笔画色彩构成教学时,只能够依赖传统的理论体系,在内容方面缺乏创新。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学生虽然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因基础薄弱,对色彩规律和原理掌握得不够深入,无法将课堂知识快速内化成自身知识体系。同时,由于色彩构成会与个体追求主观色彩的审美观有明显偏差,甚至会出现冲突,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中国意象色彩无法更好地表现,难以有效彰显中国画的本质特性。

4.工笔画教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滞后

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外界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但信息内容鱼龙混杂,会对个体思想认知会产生不同形式影响。工笔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自战国时期出现以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工笔画学习中,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知和态度,不仅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还会对艺术传承产生影响。当前,多数教师在工笔画教学中已经认识到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性,尝试在色彩构成教学中适当融入相关思政知识点,强化对学生思想认知层面的引导。但有的教师因思政元素挖掘得不够深入、不够具体,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也有所不当,依然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使得课程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色彩构成在工笔画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1.转变工笔画传统教学理念

在工笔画课程教学体系中,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提升对色彩构成教学的认识,将色彩构成作为工笔画教学的前置内容,是确保工笔画教学成效提升的关键条件。教学理念的转变应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合理设定色彩构成内容的引入时间。在当前的高校中国画专业教学体系中,大多是将色彩构成教学放在一年级入学阶段。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掌握好以线造型、赋色技巧等基础知识,更无法系统比较中国色彩与西方色彩的差异,使得色彩学习效果难以呈现。另外,因低年级学生多是以理论课程和临摹为主,实践训练机会较少,很少有机会在实践训练中运用色彩构成技巧,所以应在学生学习完基础课程后,再适当引入色彩构成理论及相关内容。其次,在色彩构成教学内容中,可在保持中国画色彩特征和色彩观的基础上引入西方色彩构成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画特色的配色技巧体系。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色彩表现平面性的基础上,使其掌握中国画的色彩构成原理,并在不同的工笔画写生和创作中进行实践,形成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更好地提升个人创作水平。

2.优化色彩构成教学体系

重视色彩构成在工笔画教学中的先导作用,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进行全方位优化,是确保色彩构成与工笔画教学有效衔接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当前各科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可以依托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新教学体系的优化,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

首先是教学条件的优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优势,将理论教学的内容转至课前自主学习环节,结合微课和任务教学法,引导学生自行学习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尝试查找与知识点相关的资料。该方法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效利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为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深化学生对色彩构成不同应用形式的认识,并将这些特定技巧应用于作品创作中。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将微课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对应的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前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上围绕重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要先选定好“主色”和“宾色”,从整体上把握色彩的和谐度。在创作修改中,则应明确色彩构成的法则,为具体处理提供理论依据,严格依照设色顺序有条理地修改。在色彩过于单纯时,可以对背景或人物衣服的色彩进行处理,以更好地体现画面人物形象。当画面色彩表现依然达不到预想要求时,则可以通过鞋子、装饰等细节的色彩对比凸显创作主题,直至画面色彩能够直观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感。这一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反复修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多途径、多形式的交流。

再次是要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源支撑,可通过网络资源与现有资源的整合,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支撑。工笔画艺术当前依然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网络作品和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与社会文化流行趋势和社会热点的契合度较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高校精品课程、中国大学慕课、图书馆数字资源等多种途径,查找相关学习资源,全方位、深层次地理解色彩构成在工笔画创作中的应用形式,不断提升学习成效。

3.加深学生对中国色彩表现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对中国色彩表现的认知,对其提升工笔画的创作能力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工笔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色彩构成应用的认识,做好理论学习和实践写生训练,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色彩构成理论。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可以通过任务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合理设计预习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教学资源库或网络查找与工笔画色彩相关的基本理论、特性及调和方法,并尝试进行写生、创作。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和生活中天然物质的本色,并用拍照和色标纸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对色彩要素的组合方式进行分析,明确图片中的色彩量化关系。通过系统的比较、总结,学生能够在大自然中找到色彩元素及其分布特征,形成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再在工笔画写生和创作中表现出来。

4.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在工笔画色彩构成教学体系中,深度挖掘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以灵活性的方式将这些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培养,是新时期工笔画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导向。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可在工笔画创作发展历史、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影响等方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工笔画艺术的积极性。其次是在课堂教学环节,可结合出勤考核、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评价等,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艺术从业生涯的基本指导,不断提升个人创作水平。再次是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应适当融入与思政素养评价相关的内容,如利用色彩构成实际表现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从而为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5.强化学生工笔画的写生创作实践

在工笔画创作过程中,要想通过合理的方式将色彩构成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来,必须是以多种方式的写生创作实践为基础。在写生创作实践指导中,教师应关注如下重点: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应用色彩构成理论的意义,在工笔画写生实践中,创新式的创作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是对原有艺术形态的曲解和摧毁。其次在工笔画教学设计中,可用课题实践形式,要求学生以团队模式进行写生创作,在写生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和感知形与色的关系,再以实践创作的形式展现出来。再次是要选择合适的写生对象,在各项条件均具备的情形下,可以优先选择当地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义的景点、景区,或者代表新时代乡村振兴项目的地方进行写生,让学生以高水平的工笔画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

结  语

新时代工笔画教学需要思想指导、理论体系和创作技法上的同步创新,要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基本目标。在教学体系构建中,必须要强化色彩构成理论的重要性,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写生实践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高校还要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切合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强化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高效培养。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工笔画创作的色彩构成水平,使其创作出更多富有情感内涵、为广大受众欢迎的工笔画作品,为我国美术艺术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葛晖,刘会营.当代工笔画创作材料语言创新研究[J].美术观察,2022(2):71-72.

[2]章冬艳.探讨色彩构成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华手工,2021(4):84-85.

[3]陈桃梅,邹孟染.色彩构成作为工笔创作前色彩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书画世界,2021(5):32-34.

[4]杨利娜.色彩构成原理在海报设计中的表现[J].西部皮革,2021,43(8):40-41.

[5]谭晶.中国画色彩构成表现形式探析[J].中国书画,2021(2):16-21.

[6]叶丽美.异彩为用——当代工笔画色彩现代性探究[J].荣宝斋,2020(7):186-195.

[7]倪霓.工笔画中色彩的装饰性特点[J].美术教育研究,2016(11):8-9+12.

[8]韩愉舒.现代中国工笔画中的构成形式探析[J].大众文艺,2015(23):101-102.

(杨雯雯: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