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以德师者心 育人有方数计行
——记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理工大学教授陈涛
作者:杨颖婷 司秋月 牛超宇 梁馨怡
发布时间:2023-10-24 10:46:56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陈涛,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理工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兼任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数学会理事、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学分析》,省级在线教学典型案例1项;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厅局级科研项目6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SCI、SCI、EI及CSSCI、CSCD等检索50余篇;主持汉中市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获厅局级科研成果奖2项。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0余项。日前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称号。
数字、符号在指尖流转,坐标、公式在笔下生花。陕西理工大学数计学院院长陈涛教授以热爱为原动力,22年如一日地在数学的世界里漫游,探寻着函数的奥秘和几何的精彩。一张木桌,一台电脑,一盆绿萝,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行行重行行的日子。岁月无言,让我们走近陈涛,缓缓感受数学的谐美,静静聆听他心中的“涛”声。
至善至美,初心意无穷
“父亲是我的第一任老师。我是他教书生涯的见证者,他亦是我从教事业的掌灯人。”耳濡目染之下,陈涛从小对数学就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龆年之际便将这颗名为“数学”的种子埋进了心间。陈涛在父亲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初心,更是作为教师的恒心。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热爱教育事业不仅是体现教师专业理想至善至极的道德境界,也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陈涛说,要采取“校外引进、校内培育”两手抓的方式,有重点、有步骤地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潜力、有能力的中青年学者;以深化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实行“传、帮、带”培养模式,有效推进教师协同进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强化制度建设以确保教学梯队建设提质增效,按照“统筹、分工、协作、共建”的原则,共同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陈涛很‘较真’,为完成一项任务,常常加班加点地工作,很晚才离开办公室。”数计学院孙越老师说道。
此外,陈涛留心教师工作压力等情况,学院组织设立“职工小家”,内置提神饮品和运动器械等,以供教师休息放松;关心师生日常需要,安放“爱心书架”,放置专业书籍和课外读本若干,以便师生交流互鉴。一方面,陈涛始终以严要求、高标准规范自身行为,严肃师德作风,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一步一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他在细节处体贴人心,让涓涓细流润泽每一位师生心田,有效增强了师生的向心力和内生动力。
躬行求真,推敲最优解
陕西理工大学是陈涛求学的起点,亦是他教学的起点。陈涛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站上讲台,开启了他的教书生涯。这一站,就是二十二年。他从学生中走来,又向学生们走去,身份变了,但对数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坚守从未改变。如今,他仍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寻求教育方程最优解。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陈涛主张将相关科技成果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感受学以致用。如在讲授傅里叶变换时,引入边缘检测、图像重构等AI领域,使学生感受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他强调以“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教育爱国情怀、养专业科学思维、培科学职业精神”为课程思政教学主线,结合课程内容,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塑造。如在讲授平行截面体积时,引入刘徽“牟合方盖”及祖暅原理,让学生感受中国数学文化的精妙之处,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推陈出新,稳步前进。陈涛表示,要改变过去“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转而树立“学生中心、教师引导”教学理念,突出成果导向,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和线上教学资源,开展了涵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线上自学+课堂前测+课堂精讲+分组研讨+随堂测试+课后巩固+拓展延伸”全过程、一体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近年来,陈涛主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教改项目,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新兴教学方法,旨在使数学教学与时俱进,2023年他主持的《数学分析》课程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高校教育不是短、平、快的工业化生产,我们的学生不是批量生产的产品,我们的老师也不是冰冷的加工机器。”陈涛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秉承“崇德、励学、尚用、求新”的院训,鼓励学子立足实际,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区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善反思、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教研相长,执创新之笔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陈涛仍坚持每天阅读相关文献,保持对科研的敏锐度,提升自我科学素质,在勤学深思中沉淀自我,在潜心钻研中探索科技突破口。经年累积之下,陈涛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会议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70余篇,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横向项目4项,主持并参与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市科技局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技工作者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陈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带领团队开展《基于基因表达谱的信息基因混合选择方法研究》等项目,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一个全面、多维的,针对多种癌症基因组的图谱,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所有致癌和抑癌基因的微小变异,了解癌症发生、变化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取得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最后勾画出可实施、有实效的新型预防癌症策略。“希望有朝一日通过科学研究攻破癌症难题,让癌症有方可治,有药可医。”陈涛说道。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面对科研刚入门的学生,陈涛耐心教导,利用知识体系结构图串讲知识点,要求学生前期专注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科学家精神,不惧磨难,沉心攻克“卡脖子”难题,静心坐热“冷板凳”;引导学生自发关注科技前沿,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善于回顾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创新思维和实干能力。“创新是需要勇气和一定的冒险精神的,陈涛鼓励我们放下想象中的障碍和限制,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研究,跳出原有框架去思考,不拘泥于别人的研究成果。”学科数学2022级研究生丁娟和鲁国强说道。
仲夏草木荣,雨后栀茜香。种子萌发,破土抽枝,时间浸染,桃李满园,香溢山峦。陈涛将继续满怀着希望和自信,满载着爱心与责任,立足三尺讲台,扎根科研事业,以真挚的教学情怀、深厚的知识修养、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科研态度,谱写壮美的教育赞歌,攻克复杂的科研难题。曾经解不开的题,时间会给出答案。
(杨颖婷、司秋月、牛超宇、梁馨怡:陕西理工大学)


